《大明王朝》是否有意美化胡宗宪?

书中有路


电视剧中胡宗宪形象肯定是美化过的,毕竟胡宗宪是有缺点的。

《大明王朝1566》拍摄时间是2006年,胡宗宪是安徽绩溪人。

历史上的胡宗宪的结局是比较惨的,这和《大明王朝1566》辞官归隐是截然不同的。在严嵩被罢官,严世蕃被逮捕以后,陆凤仪弹劾胡宗宪“贪污军饷、依附严党”等十大罪名。胡宗宪被解除一切职务,然后被押送进京。不过嘉靖考虑到胡宗宪抗倭的功劳,就放过了他。后来,御史抄罗龙文家的时候,又发现胡宗宪的小辫子,胡宗宪再一次下狱。辩解无效之后,胡宗宪只能在监狱中自杀,并留下了绝命诗,“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

一直等到了万历皇帝继位的时候,胡宗宪才被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历史上胡宗宪的结局其实印证了《大明王朝1566》中的台词“朝野都知道,我是严阁老提携的人。千秋万代以后,史书上我胡宗宪还会是严阁老的人。”

历史上的胡宗宪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也是一个为国家立过大功劳的。比如胡宗宪是个超级学霸,27岁的时候中的进士,那一年全国一共有320人中了进士。他在益都做知县的时候,为了让那些豪强地主纳粮,采取“严信赏罚,以宽济严”的措施,征收税粮超额完成,甚至他还为下一任的官员备好了余粮。

现在提起明朝抗倭,很多人都记得戚继光、俞大猷。但是很少人知道戚继光和俞大猷是胡宗宪的手下的将领,当时在胡宗宪手下的将领,还有谭纶、唐顺之、张四维、刘显等人。整个抗倭的方针也是全部由胡宗宪制定的。东南沿海百年来的倭患,可以说正是靠着胡宗宪才能够成功平定。


不过古代立场往往决定观点,严嵩是奸臣,所以他手底下怎么能有一个为国家做过大贡献的人呢?更何况胡宗宪这个人还巴结过严嵩的干儿子赵文华,甚至为了讨嘉靖皇帝欢心,把俘虏押送到北京城。当时的胡宗宪,甚至还特意养了向田汝成、徐文长这样的饱学之士,专门替他写青词,以及为皇帝报祥瑞。

不过胡宗宪那个时候也有自己难处。无论他仗打得多好,立下了多大的功劳,如果不巴结严嵩等人,不讨好皇帝,他随时都有可能被撤掉。《大明王朝1566》中把胡宗宪的这段历史给略掉了,只突出了他的功劳。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顺手点个赞哦~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什么


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这部神剧塑造了不少与众不同的角色,今天就来讲一讲在大明王朝我认为的好官胡宗宪。

剧中的胡宗宪作为浙江总督他可是真心实意的为浙江人民做打算,在改稻为桑的国策下,胡宗宪一边要抗倭,一边还要管住浙江不激起民变,维稳大局。在严党与裕王党双方势力夹攻下,胡宗宪不得不退位一心抗倭,为了保住浙江人民他去江苏借粮,还保住了海瑞,可以说他是明辨是非的。剧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嘉靖召胡宗宪回京问话,胡宗宪一到京城就去了严嵩府可是被严世藩赶了出来,最后他与嘉靖的对话表达了他对嘉靖的忠心。该剧把胡宗宪体现的过于大忠大勇,嘉靖说他公忠体国。剧中确实如此。

史书上的胡宗宪个人认为他在抗倭这件大事情上做的是非常不错的,重用戚继光,特许其招募新军,可是他的人格却没有剧中那样,抗倭中虚报战功,放走倭寇为了减轻浙江压力任期肆虐福建,还嫁祸俞大猷,使其蒙冤入狱。虽然胡宗宪是抗倭名将,可是他为了上位结交权贵,附炎趋势,为讨好嘉靖,献祥瑞。胡宗宪为了讨好严嵩父子,用重金行贿,在浙江讨好赵文华从此步步高升,位极人臣,而胡宗宪也私吞军饷,对于自己的生活也算奢靡,胡宗宪虽然是个抗倭名将,但是个人道义与作风不行,最后严党倒台,嘉靖发现胡宗宪与严党的信之后也把胡宗宪入狱,说明了胡宗宪与严党交从甚密。

个人觉得电视剧还是美化了胡宗宪。


Sylar弈


一说起抗倭可能最先被人想到的就是戚继光了吧。可不知道大家是否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戚继光是一名武将,是战斗在抗倭第一线的一位伟大英雄,可问题是当战士们在前线浴血奋战时是谁在为他们供应军资粮草?是谁在后方排兵布阵调度指挥?想明白了这些问题,我们就能知道在戚继光身后有一位一直默默支持抗倭斗争的幕后人物,这个人就是题主所说的胡宗宪,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他对抗倭斗争胜利的贡献可能还超过了戚继光。

事实上在抗倭斗争中涌现出来的最强悍的两员战将——俞龙戚虎(俞大猷、戚继光)都是由胡宗宪一手提拔起来的。嘉靖三十四年明廷任命胡宗宪担任浙江巡按御史,随即提为总督,总制东南七省军务,领导抗倭灭冠。也就是说:如果俞大猷、戚继光是战斗在抗倭第一线,那么全面领导整个东南抗倭战场的就是胡宗宪。胡宗宪上任后召徐渭、沈明臣、茅坤、文征明、郑若曾等为幕僚,参賛军务;以俞大猷,戚继光、卢镗为大将,制定“攻谋为上,角力为下”,和“剿抚兼施,分化瓦解”策略,转战江、浙、闽、赣,每役躬擐甲胄,指授方略。至明嘉靖三十六年计斩徐海,俘陈东、降汪直,断倭寇之内应,东征西讨,终于弥平倭患,使东南百姓重新过上安定的生活。

胡宗宪不仅立足于平定已作乱的倭寇势力,而且立足于平定倭寇后如何保证国家海防不再遭受入侵: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4年)胡宗宪针对倭寇“去来飙忽难测”、“海涯曼衍难守”,沿海地区随时可能遭受倭寇焚掠的情况,决定建立沿海防御系统。组织人员把沿海倭情、地理形势及抗倭措施编成《筹海图编》,指导抗倭斗争。“缮甲造舰”,修造战船千艘,多置火器,配备佛郎机、鸟铳、火砖、喷筒、火箭等,由俞大猷、戚继光分率巡洋。福建沿海设立哨兵,置烽火门、小埕、南日、浯屿和铜山五大水寨,派驻军队捍卫海岸。浙江沿海设海盐、澉浦、乍浦三大水寨,招募苍山、福清等船78只布列各港口,以四参将六总兵统之,“不拘警报有无,而亲出海洋,严督各总戮力用命,以遏海寇于方来”。明朝真正的水师就是从这时建立的。

按说这样一位对抗倭大业做出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应该会被后世永远铭记才对,可事实上他的知名度不仅远远低于自己一手提拔的俞大猷、戚继光等人,甚至在身后还曾被人颇多诟病。究其原因乃是因为他为人处世过于圆滑,又过分贪婪——就个人私德而言:他可算不得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如果说领导抗倭斗争是他一生最大的亮点;那么在个人私德上他也有着巨大的污点。

当时嘉靖皇帝宠幸严嵩父子,一时之间严家父子把持朝政擅权弄政,在这样的局面下朝廷大臣们迅速站队:凡是想要出人头地仕途畅通的都主动巴结献媚严家父子;而那些瞧不起严家父子为人的大臣们则坚持不与之同流合污。然而胡宗宪却认为:自己的目的是为了抗倭,为了东南百姓的安定,如果自己不主动巴结严家父子,那么在军需粮饷、选将用人等问题上严家父子必定对自己多方制肘。就这样胡宗宪被朝中那些正直的大臣视为与严党同流合污。

除了主动巴结攀附严党外,胡宗宪侵吞军饷、生活奢侈、好色都是不争的事实——胡宗宪通过在浙江加派“提编”等额外税赋和请求留存浙江盐银等手段,聚敛了数额巨大的钱财,有“总督银山”之称。不过客观而言:胡宗宪贪污所得也并非全用于自己的个人享受,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被他用来打点上下关系以换取他们对抗倭斗争的支持;可另一方面胡宗宪生活奢侈也实有其事,这意味着他的贪污所得除了用来打点关系之下其中也有相当部分被他自己中饱私囊了。总体而言:胡宗宪贪污更多是被当时朝廷整体的腐败作风逼出来的,他自己私自截留的只是很少一部分,但对他的政敌而言:只要你有这样的行为,那么你自己私自截留了多少就不重要了。

其实胡宗宪基本上是一个高配版的韦小宝——从个人私德而言:他和韦小宝一样并不光明磊落,完全是靠溜须拍马换来仕途畅通;可相比韦小宝而言:他具有更强的个人能力并始终不渝为抗倭斗争、安定百姓默默奉献。他是一个有能力的干才,但不是一个有操守的清官,这样的人如果碰上朱元璋、朱棣这样的盛世明君或许能建功立业流芳百世,如果碰上朝政腐败的王朝晚期就难免同流合污。

嘉靖四十年他因南京给事中陆风凤仪弹劾胡宗宪为“严(嵩)党”而入狱。明世宗对群臣说“宗宪非严党,朕拔用八九年,人无言者。自累献祥瑞,为群邪所嫉”。于是获释。第二年御史汪汝正以宗宪付严嵩之子严世蕃手书中有“自拟圣旨”罪再次弹劾胡宗宪,又重新下狱。在狱中,胡宗宪愤然上书数千言,发出“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慨叹。世宗怜之,久未定其罪。嘉靖四十四年,胡宗宪瘦死狱中。隆庆六年(1572)宗宪案得以昭雪,并录平倭功勋。万历十七年(1589)胡宗宪孙胡灯奏准,御赐葬故里龙川之天马山,谥号襄懋,备极哀荣。

在电视剧《大明王朝》中更多是侧重于讲述胡宗宪的抗倭功绩,而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无论胡宗宪仗打得多好,立下了多大的功劳,如果不巴结严嵩等人,不讨好皇帝,他随时都有可能被撤掉。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胡宗宪最后的堕落不是他个人的悲剧,而是当时的朝廷体制下造成的时代悲剧,在这一过程中他也有他的无奈,关于这一方面在电视剧中就基本忽略掉了。我个人倒不认为这一定是在刻意美化,毕竟一部影视作品不可能完完全全将人性的复杂剖析到位,过于繁杂的情节塑造反而可能会影响观众的观感。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首先,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大明王朝》是否有意美化胡宗宪?

胡宗宪毫无疑问地是位民族英雄,为大明稳定东南边疆做出杰出贡献,就这点应该值得称颂。人无完人,总会有缺点。最重要的是看他做了什么,好的地方就应该赞扬,不好的地方可以批评。不像有的人身在高位,却碌碌无为,那才是最大的错胡宗宪作为严党在浙江山头的第一号人物,在倒台风暴中,不仅皇帝要保他,连裕王一系的人马也要保他。

胡宗宪虽然被看作是严党中人,但却没有一个严党的盆友,是严党中的另类,反倒是和裕王一系的赵贞吉有着不少的交情,和正直的李时珍李太医、谭伦成了朋友,攀上了交情也就是这样。希望可以有用,有不足的可以在评论区补充,谢谢


深港旧时


胡宗宪是嘉靖一朝的能吏干臣,但是并不是廉吏清高之士。人无完人金无赤金,当然胡宗宪也有不好的一面。譬如抗倭名将戚继光,是英雄,也有污点,但是有个词叫瑕不掩瑜!突出一个能臣干吏的功绩没错,不存在美化不美化,正面宣传形象问题!

再有当时的环境,严党一定坏,清流一定好,其实从电视来看,清流严党不过是一丘之貉,说白了都是围绕着皇帝争权夺利,在他们争权夺利过程中有多少事是惠及百姓从百姓利益出发的?恐怕都没有。

所以清高之士污浊之流都不是什么好人,都不值得歌颂,相反像胡宗宪戚继光之流能为国为民而全非围绕皇帝打圈圈的能臣干吏是值得歌颂的。


种地的非洲酋长


明史中记载的胡宗宪本来就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能文能武的那一种类型的人才,说明一下,这里的武不是指武功指军事指挥才能。内心没有那么坏,是好的。做事很小心谨慎有点滑头。头脑比较灵活。在当官几十年里还是功绩卓著的,死后谥号襄懋。

大明王朝没有有意美化胡宗宪,之前人们批评胡宗宪是觉得他是严党的人。在当时的情况下,工部右侍郎赵文华受内阁首辅严嵩的推荐,以祭海神的名义,被派往江南督察沿海军务。赵文华是严嵩的义子,为人奸诈骄横。他排挤、陷害忠良,浙江总督张经、浙江巡抚李天宠都先后因其陷害而被杀.如何和这种人搞好关系而不致于误了正事,胡宗宪对此非常清楚。因此在与赵文华共事的过程中,胡宗宪谨慎小心,有时甚至行事圆滑,最后不仅没有受到赵文华的阻挠,还得到了后者的赞赏。

在赵文华的力荐下,胡宗宪很快升为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总督浙江、南直隶和福建等处的军务。至此,胡宗宪有了大展宏图的舞台。他一方面招揽各种人才,重用俞大猷、戚继光等名将,把足智多谋科举不得志的奇才文人徐渭招为幕僚;另一方面,大力支持练兵。为歼灭倭寇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没有胡的支持戚继光可能一时半会也不会把东南沿海的倭患肃清。所以说电视剧没有有意美化,只是把这个事实演了出来而已。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有缺点,至于胡宗宪贪污,结交严嵩,在哪个环境下,或许是迫不得已的吧!胡宗宪是由严嵩义子赵文华举荐而升迁的,在人们的眼里,他属于严党。嘉靖四十一年,严嵩失宠,所谓“树倒猢狲散”,有人以贪污军饷、滥征赋税、党庇严嵩等十大罪名上疏弹劾胡宗宪。最终成了党争的牺牲品。回过头来不难发现,由于制度的问题,死在文官之间党争的明朝名将真是有点多呀!可能说的有点多了,我的观点是胡宗宪本来就是一个很厉害的官,也不是一个坏人所以大明王朝里没有美化!


追寻30268066


但是从客观来说也是必要的,电视剧自己人物以及传记,都是从基本从正面来描述人物,所以美化的成分在所难免。

美化,从颂扬和规避两个角度来说,胡宗宪打倭寇,为天下黎民百姓不惜投靠严党,背负骂名,是应该颂扬的。但是,诱骗徐海,言而无信杀了徐海,致使一代名妓王翠翘咒骂胡宗宪必遭天谴,也让王翠翘这位传奇女子名震越南,声明海外,但这段历史是尽量规避和正面化胡宗宪,而从人性而言,人还是要讲点信用的。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善恶两性,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有相对的平衡,《大明王朝》所演绎的我相信是真的胡宗宪,但我个人所认为的并不是他的全部,只有善的人性是不真实的,不完善的,善恶从来都是一体,正所谓“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我是大叔的弟弟


胡是能臣,他不能改变官场糜烂的环境,他只能在这个环境在做出一番事业,这是一个臣子可悲又无奈的事情。没有他坐镇东南,没有他谄媚严嵩,如果换个昏聩无能之人,那倭寇之乱什么时候能平息,江浙福建海波又何时荡平?犹未可知。嘉靖和严嵩首辅都是人精,可在玩人上是人精,严嵩只给自己严党的人高官厚禄,不依附于他怎么去做高位?整个朝廷已经这样,只能是个把人去力挽狂澜,而不是制度上的健康化取治理国家,这才给张居正后来留下,最后一条路,就是给国家捞钱,因为别的方面不是张居正一个人可以抗衡的,他只能去给国家捞钱,然后练兵,短暂强化明朝的实力,给明王朝续上不到百年的光景,胡宗宪也一样。


伪善2964


胡宗宪可以算的上是真正的国士无双。

当时严氏父子当道,皇帝修道之余被严阁老捏着玩,纵使如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亦在隐忍、傍观、无力杀贼。

胡宗宪做为真正的国士,心怀天下,作为消灭委寇的总指挥,可谓救民于水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能走一步是一步


不存在美化胡宗宪的问题,只是将胡宗宪有功的部分展现了出来,没有将其投靠严嵩刻意的去表现。基本上符合胡宗宪的历史,小节有失,但大事上不糊涂,其支持并领导戚继光俞大猷驱除倭寇平定倭乱的功勋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被抹杀。

倒是《走向共和》和《军师联盟》对李鸿章和司马懿的美化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