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人最熟悉的橋,背後竟然有這樣的故事……99%的人不知道

金華人最熟悉的橋,背後竟然有這樣的故事……99%的人不知道

江南水鄉,似乎每一座城市都有一座讓人念念不忘的橋,是城市地標,更是當地人心中的鄉愁記憶。

金華的這座橋叫通濟橋,橫跨於金華江之上,通連婺城南北,是婺江上大大小小的橋樑中最讓金華人銘記的一座橋,曾被稱作“金華大橋”。這座橋,很多人曾走過,不少人甚至天天經過,留下很多記憶。然而,對於這座橋的歷史,你知道多少呢?

相對於金華城2200多年的城建史,建成於元至正二年(1342)四月的通濟橋歷史不算長,距今676年。然而,“難產”的通濟橋從元代大德四年(1300)初建到終於建成,經歷了42年的漫長時光,建成之後又歷經天災和戰亂,數十度摧毀與重建之後,才有了今日我們眼中這座橫跨婺江、給很多人留下美好回憶的通濟橋。

“聞說金華渡,東連五百灘。”這是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對當時金華水運狀況的形象描寫。也許,滔滔西去的婺江,留給時人的印象真是太深了,難怪後來流寓金華的宋代詞人李清照,也寫下“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

的句子,感嘆金華的宏偉壯麗和婺江的源遠流長。

通濟橋,就像一座由歷代金華人共同打造的歷史文化豐碑,屹立於婺江之上,與日月同輝,承載著這座城市的滄桑歷史,又通向這座城市的美好未來。

來,一起回望通濟橋的歷史,看這座靜默的橋承載了怎樣的滄桑與榮耀。

金華人最熟悉的橋,背後竟然有這樣的故事……99%的人不知道

僧人未能圓夢,憲使承接使命

據史料記載,在通濟橋未建成前,婺江上“原比舟為橋”,因它在“上浮橋”的下游,所以被當時的人稱為“下浮橋”。浮橋的橋址,就在如今大橋東邊的鹽埠頭。

由於“雙溪合流而西,其勢滋大”,當時下浮橋經常出現“弱勿支,舟數敗,行人亡”的悲劇。

婺江上一幕幕舟毀人亡的悲慘場景,金華城西峰寺的僧人宗信早就看在眼裡、急在心頭,他提出了“伐石作橋,以利永久”的大膽設想。為使夢想變成現實,從元代大德四年(1300)開始,他便四處募緣,並親自選定橋址,徵召建橋工匠,實施建橋工程。經過5年多的艱苦施工,在浮橋的西邊終於砌成了11個橋墩。然而,由於勞累過度,宗信沒等到架設橋樑就不幸去世了,工程也因此停了下來。這一停,就將近30年,通濟橋於是變成一個“半拉子工程”。

元統二年(1334)春,浙東憲使(廉訪使的俗稱)徐奭履職婺州。這位有擔當的官員,不久就奏請朝廷爭取經費,訴請繼續建設停工近30年的通濟橋。在徐奭的帶領下,經過9年的努力,元至正二年(1342)四月,終於建成了“二臺十一墩,計十二孔,架木為梁;長七十八丈,寬二丈四尺,高四丈一尺;上覆以屋,六十四楹,建有三殿二亭”的廊橋,共花資金七萬餘緡(古代穿銅錢用的繩子,也作計量單位)。這是當時錢塘江上游規模最大、長度最長、建成最早的橋樑,不僅成為溝通婺江南北的通衢,還成了古婺州一個著名的旅遊景點,四面八方的遊人慕名而來,爭睹大橋風采。許多文人雅士也經常登橋觀景、賦詩作畫,明朝後期的文學家、戲曲家屠隆寫了一首《通濟橋》:“芙蓉山下錦為溪,二水迢迢繞廓西。襟帶勢成雙浦合,簷牙高出眾峰齊……”

從此,通濟橋更加聲名遠揚。

橋樑屢毀屢修,歷盡風雨滄桑

這座以石為墩、以木為梁的廊橋,在當時雖然雄偉壯觀,但終究抵擋不住兇猛的洪水和熊熊烈火的侵襲。據光緒《金華縣誌》記載,從明代洪武三十一年(1398)到民國三十一年(1942),因洪水和戰爭,通濟橋毀壞就達27次。為此,通濟橋經歷了改搭浮橋、重建廊橋、恢復渡船、建石拱橋、修石拱橋的曲折歷程。

康熙十四年(1675),清軍在平定耿精忠叛亂中,廊橋被亂軍燒燬。後來,金華知府張藎、知縣王治國,在雙溪驛前改搭“比船二十七隻,鐵纜二千五百斤,鐵錨四座”的浮橋。然而,改搭好的浮橋,不久又被洪水沖垮。康熙二十年(1681),知縣劉培初帶頭捐出俸祿,發動民眾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造(船)三十六隻,加砌兩岸”,使浮橋恢復了通行。

乾隆十五年(1750),金華知府鄭遠、知縣張玉衡又組織工匠“疊石架木,覆以屋,始復舊觀”。直到乾隆四十五年(1780)五月十四,橋上不幸發生火災,這座重建才30年的廊橋,又在大火中灰飛煙滅。由於財力等因素,只好“復造渡以濟”,達30多年之久。

嘉慶十二年(1807),吳廷琛任金華知府。當他了解到“城外雙溪橋毀壞已久,以舟充橋,水漲多覆,因修建費用大,遲遲不能重修”的情況後,親自帶頭捐款、籌措資金,於兩年後與知縣楊兆璜倡議新建石拱橋。嘉慶二十年(1815)十一月橋樑建成,共“用銀四萬餘兩”。新建的石拱橋,“兩岸各一垛,中十三墩,墩形西正方,東側小橢而剡,以殺水怒。南岸當水衝處,石其堤以遏水勢,上側轉甕輔石,旁側甕欄疊石。橋長九十八丈,廣(寬)二丈六尺,高四丈八尺。堅較前十倍”。

民國十一年(1922)夏,金華地區遭受了百年未遇的洪災,上游洪水猛洩,婺江水連漲5次,洪水挾樹木、攜傢什,滾滾而來,通濟橋墩垛又被全部沖毀。為使橋樑更加堅固永久,在修復時,特別在“橋墩四周面石接縫處釘鍵以固之”,同時“拱圈上用石灰七成,黃泥三成,再以河中沙石調合成餅,鋪厚尺許,以天雨不漏為度,再以石板鋪平。”另外,還加砌“橋西兩邊石欄高四尺。”在當時的人看來,通濟橋已經是“鐵板一塊”了。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抗日戰爭爆發。民國二十九年(1940)九月十三,通濟橋南端的一至五孔被日軍飛機炸燬。接著,民國三十一年(1942),國民黨部隊為阻止日寇繼續南侵,被迫將北端主橋的五、六、七個橋孔炸燬。1949年6月,金華解放。剛成立的人民新政權,及時組織力量,對通濟橋進行了臨時性修復,通濟橋恢復了交通。

金華人最熟悉的橋,背後竟然有這樣的故事……99%的人不知道

重修1922年水災後的通濟橋(選自民國《重修通濟橋徵信錄》)

金華人最熟悉的橋,背後竟然有這樣的故事……99%的人不知道

民國二十九年(1940)九月十三,日軍飛機在轟炸通濟橋

人民當家做主,舊貌換了新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人民政府根據當時的財力,對通濟橋進行了三次較大規模的修建加固。從此,通濟橋以嶄新的面貌屹立於婺江之上。

1958年初,在北岸增建了長25米、寬8米的二孔旱橋,讓沿江而行的婺江路穿橋孔而過,形成了上下交叉、人車共行的通道。

金華人最熟悉的橋,背後竟然有這樣的故事……99%的人不知道

通濟橋的尷尬

1960年6月至1961年6月,省政府共撥款26.5萬元,修復了1942年被國民黨部隊炸燬的主橋第五、六、七孔,並在橋東側拼寬3米,形成車行道寬7米、兩側人行道寬各1.3米的結構,使車輛與行人分開。同時,還將北引道加寬至10.5米,南引道截彎取直,新建行道路基580米,還在路基兩側用石頭進行護坡,共用土石方計3萬方。橋面為柏油沙隔層、石灰三合土,1965年後改為瀝青。

金華人最熟悉的橋,背後竟然有這樣的故事……99%的人不知道

曾經人、車、牛混行的通濟橋

由於多年水蝕風化,通濟橋的第二、三、四墩許多條石已裂為碎塊,墩心水下部分被沖蝕淘空,其洞大可進人。大部分老石拱塊下沉,最大拱塊下沉達5釐米至9釐米;其中一個橋墩已傾斜10釐米以上。1977年3月24日,金華縣委成立了通濟橋修建領導小組。工程投資15萬元,於10月3日正式施工,計劃3年完工,結果比原計劃提前18個月完成。

金華人最熟悉的橋,背後竟然有這樣的故事……99%的人不知道

今日通濟橋的璀璨輝煌

城市快速發展,大橋日益伸展

改革開放後,金華經濟社會蓬勃發展。1992年,通濟橋以南區域規劃成了金華經濟技術開發區。1998年,金華市委市政府機關從江北解放東路(醋坊嶺)遷到現址。從此,昔日靜謐的婺江南岸逐漸成了金華市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連接南北市區的通濟橋也迎來了日新月異的新時代。

隨著城市化發展,1994年10月8日,總投資1780萬元的通濟橋拓寬工程開工。新建主橋為五孔一聯預應力砼連續箱梁橋,寬15米(除去隔離帶3米,橋面寬12米),長210米。同時還對老橋進行了整修,兩側均重新安裝一色的青石扶欄,行車道改為水泥橋面,人行道以花格地磚鋪設,橋面由原來的10米增至寬24.5米(新老相加)。新橋與老橋之間還增設了綠化隔離帶,加隔離帶後橋總寬達27.5米。與之相銜接的南引道坡及城南橋也拓寬重修。拓寬後的通濟橋於1995年9月28日正式通車,為雙向三車道。

進入21世紀,隨著金華城市化、工業化步伐進一步加快,城市規模不斷擴大、人口快速擴張。為進一步完善城市交通功能,金華市委市政府及時啟動通濟橋拼寬改造工程。2010年11月20日,通濟橋拼寬改造工程正式開工。最後,在通濟橋和城南橋西側,分別建新橋與原西幅橋拼接;南北分別與八一南街和八一北街相接,全長706.817米。通濟橋379.77米(不含老石拱橋)、兩橋間引道153.447米(全寬45.5米,其中拼寬15米)、城南橋144.6米(全寬35米,其中拼寬8米)、城南橋南引道29米。通濟橋西側重建輔道118.646米(寬6米),兩橋間引道上設五百灘立交橋(淨寬12米,全寬45.5米),兩橋間引道東側設五百灘輔道167.935米(寬6米)。2011年12月21日正式通車,工程總投資5759.38萬元。拼寬改造後的通濟橋,為全路段雙向六車道,增加了兩個非機動車道和兩條人行道。

回首通濟橋的風雨歷程,就好像是在閱讀一部金華歷史文化的發展史。其中,有喜有悲、有憂有樂,有平凡有壯烈,一幕幕場景都令人感喟不已。如今,橋之北,那個金華人習慣稱之為“大橋下”的地方,曾經是金華最繁華的商埠,可以遙想昔日商賈雲集、百貨齊聚、百舸爭流的景象;橋之西,與五百灘相依相連。五百灘公園裡的金華名人像,如駱賓王、貫休、呂祖謙、陳亮、北山四先生、宋濂、李漁、陳望道、曹聚仁、馮雪峰、吳晗、艾青等個個如雷貫耳,時時可以感受到金華的信義、拼搏、實幹的精神光芒。

如今,昔日的通濟橋已不再寂寞。

婺江之上,“雙龍大橋”“河盤大橋”“金虹橋”“東關大橋”等諸多橋樑,如一道道彩虹,橫架婺城南北,連接蓬勃發展的金華現代化都市區。通濟橋,靜靜地佇立在這個大河奔流的時代,迎接著一個又一個全新的挑戰,續寫著一篇又一篇創新發展、共建圖強的精彩華章。

金華人最熟悉的橋,背後竟然有這樣的故事……99%的人不知道

“小鄒魯”金華,文化資源豐富,地位獨特

為充分挖掘、梳理、展現金華人文脈絡,本報與金華市政協文史委、金華市文物局共同推出系列文化報道“古婺芳蹤”

用心整理和記錄這座城市的歷史,尋找八婺大地共建共融共享共贏的文化力量

歡迎社會各界關心金華文化事業的人士撰文、投稿、提供線索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特別支持 金華市地方誌辦公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