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部血管堵塞,身體會出現哪些明顯的症狀?

漫天畫飛雪


(2018年9月20日 曾醫生又問必答)

我們人體所有的血管中,最容易發生堵塞的就是頸動脈。頸動脈位於脖子前方,氣管兩側,為小拇指粗細的動脈血管,是連接心臟和大腦的交通要道,一旦發生堵塞,就會引起大腦缺血缺氧,嚴重時會釀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為什麼頸動脈最容易堵塞?

1、獨特的"Y"字型結構

仔細觀察頸動脈就會發現,靠近頭頸部會有一個"Y"型分叉,這個特殊的結構使得血液垃圾容易在這裡堆積,久而久之就容易狹窄,甚至完全堵塞。

2、頸動脈比較狹窄

與其他主動脈相比,頸動脈比較狹窄,且全身的血液都會流經此處,血液中帶有較多的雜質、斑塊,容易在此沉積,使原本較狹窄的頸動脈變得更狹窄,進而發生堵塞堵塞。

3、頸動脈粥樣硬化

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是動脈管壁上沉積了一層像臘樣的脂類。通常,一個人頸動脈的粥樣硬化斑塊大約從15歲左右開始發育,到40歲左右變得明顯,而到60歲左右,查頸動脈彩超時基本箭無虛發,絕大部分都會出現頸動脈斑塊。而頸動脈斑塊會使頸動脈血管彈性減少,管腔變窄,進而發生堵塞。

頸動脈堵塞引起的症狀

1、腦供血不足症狀

表現為耳鳴、視物模糊、頭暈、頭痛、乏力、嗜睡、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等。

2、短暫性腦缺血癥狀

表現為一側肢體運動或感覺功能短暫障礙,一過性單眼失明或失語,眩暈、眼前發黑等。一般僅持續數分鐘,多數在1小時內完全恢復,少數在發病後24小時內完全恢復。頭顱CT和MRI(核磁共振)檢查無局灶性病變。

3、腦梗死症狀

表現為一側肢體感覺障礙、偏癱、失語、偏盲、複視,嚴重時可出現昏迷等。同時,具有對應的神經系統的體徵和影像學特徵改變。

如何預防頸動脈堵塞

1、 積極鍛鍊、改善生活方式

每天早上醒來或睡覺前先上下點頭,然後左右搖頭,來回做5~10分鐘,這樣能使頸部疼痛得到緩解,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頸部斑塊的形成;引體向上對預防頸動脈堵塞有一定的效果,但注意的是運動過程中要抬頭而儘量不要低頭;頸動脈堵塞在一定程度上與低頭做事神經受壓有關,所以應減少低頭玩手機等行為,挺起胸膛抬起頭,多出去走走,呼吸新鮮空氣。

2、控制慢性疾病

高血壓能使血液衝擊血管內膜,導致管壁增厚、變細、受損,從而使膽固醇、脂質沉積,加重頸動脈斑塊的形成;高血糖、高血脂等因素也會加速頸動脈斑塊的形成從而加快頸動脈血管的堵塞。因此應控制血壓、血糖、血脂。生活中要儘量戒菸忌酒,控制肉類、油脂、鹽的攝入量,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奶、穀物等。

3、定期做頸動脈彩超

頸動脈彩超是篩查頸動脈粥樣斑塊、腦血管危險因素的便捷手段。定期檢查能儘早知道頸動脈狹窄的情況並能及時處理,緩解病情進展。

*若本回答有幫助,請點贊支持!

胃腸肝膽外科曾醫生


頸部主要的血管可分為頸動脈和頸靜脈,就其血管堵塞會帶來的症狀,從這兩個方面來說:

一、頸動脈堵塞。頸動脈是人體內心臟將血液運輸到大腦的重要通道。因此,對於維持大腦的血液供應,它的作用非常之大。一旦該動脈發生堵塞,影響最大的便是頭部。具體出現的症狀可隨血管堵塞的輕重而表現不一。如果是輕度狹窄,狹窄50%以下,那麼可能表現為頭暈、嗜睡、頭痛、記憶力減退、視力減退、聽力減退等症狀,出現的原因是和腦部血液供應減少有關,相關部位得不到血液滋養。如果是中度狹窄,即50%-70%,症狀會繼續加重,可能會發生TIA(即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如果是重度狹窄,即70%-99%,則會有發生腦梗塞的風險,出現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表現。一般如果中度以上則需要積極治療,甚至手術進行干預。此外,頸動脈發生堵塞多數和斑塊有關,據數據統計,40歲以上,用超聲檢出頸部斑塊的人逐年在增加。而患高血壓和糖尿病、高血脂的人更是頸部出現斑塊的危險人群。因此,這類病人應多注意對血脂的控制及高血壓、糖尿病等相關疾病的治療。曾經門診就有一個患者頸部檢出斑塊,並且經常出現頭暈、頭痛等症狀,後通過服用降脂相關的藥物治療,斑塊消失,頭部不適症狀也得到改善。

二、頸靜脈堵塞。頸靜脈的作用主要是將頭部血液收集回右心房,一般頸部靜脈堵塞出現的情況很少。如果出現可能和血管內炎症刺激、血粘度改變、栓子形成等有關。直接影響的部位依舊是腦部,可能出現頭暈、頭痛等頭部不適,嚴重時會發生腦梗塞。出現頸靜脈阻塞一般建議用低分子肝素、華法林等治療。

歡迎關注生命召集令,獲取更多有用的健康知識。


生命召集令


頸動脈是輸送血液給大腦的主要血管,當一些脂肪沉積物(斑塊)堆積在兩條頸動脈上,長期以往就可形成斑塊,使頸動脈變得狹窄。那麼當頸動脈狹窄在會引起哪些表現呢?

這裡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另有一種是有症狀性頸動脈狹窄。

有症狀性頸動脈狹窄的患者可能會以下幾種症狀,如1.腦部缺血的表現,如耳鳴、眩暈、頭暈、頭條,記憶力減退等;2.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這裡是指短時間內發生的腦卒中,不會引起腦損傷,這是由於腦血管被短暫堵塞,但又很快恢復通常。在臨床上可表現為一過性失明、失語,短暫性一側肢體功能障礙等;3.缺血性腦卒中,由於狹窄的動脈可形成血凝塊,當其偶然間脫落並隨著血流在腦血管內移動,栓塞到哪一條腦部血管就可引起相應的臨床症狀,如出現偏癱、失語、一側肢體感覺障礙及腦神經損傷等,在影像學檢查中也可有相應的改變。

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是指沒有神經系統的臨床症狀及體徵,多數患者是在體檢過程中被告之存在著頸動脈狹窄。而無症狀的頸動脈狹窄的患者,當其狹窄程度若大於等於50%,每年發生同側腦卒中的風險為0.5~1%,因此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被視為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

如何去預防頸動脈狹窄所致的腦卒中呢?

這裡包括藥物治療及生活方式的改變,不同的患者需要使用不同的藥物來降低腦卒中發生的風險,這裡籠統說下可預防腦卒中的藥物,如降血壓藥物、他訂類藥物以及預防血凝塊(如阿司匹林)的藥物。而生活方式上的改變也是可以用來預防腦卒中風險,如戒菸、運動、減重以及減少脂肪及膽固醇的攝入。


e醫路有你


頸部血管

頸部分佈的血管分為動脈、靜脈,其中因頸部動脈是供應大腦營養物質、氧氣等重要物質的管道,所以我們更為關注的是動脈;頸部的動脈中頸內動脈、椎動脈是非常關鍵的。

頸內動脈

頸內動脈是起始於頸總動脈,主要供應大腦半球前2/3和部分間腦,此動脈也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好發部位,動脈粥樣硬化後導致血管狹窄,影響大腦半球前2/3的血供。

椎動脈

椎動脈是起自鎖骨下動脈,分為兩側,經過枕骨大孔進入顱內形成基底動脈,供應大腦半球后1/3及部分間腦,腦幹和小腦,而此動脈常常由於突出的椎間盤壓迫出現狹窄,血流速度減慢(椎動脈型頸椎病)。

上述是解剖學的專業解釋,但對於大家而言,只需要知道,頸部有兩套供應大腦的動脈系統存在,如果頸部動脈出現病變肯定會影響大腦供血。

頸部血管阻塞

而問者提到的血管阻塞(有障礙而不能通過)更多見於動脈粥樣硬化斑而出現血栓形成,當然靜脈系統也可能出現阻塞即靜脈血栓形成,如果是單支動脈或靜脈阻塞都將導致大腦功能異常,如果是全部阻塞將使大腦功能喪失,但這種情況極少見。

最多見還是動脈的粥樣硬化斑導致動脈血管狹窄,從而出現大腦血供不足的情況

頸內動脈系統

頸內動脈系統血管如果出現阻塞,則可能出現單側的肢體活動障礙、面癱、舌癱、感覺障礙,情感障礙,一過性黑曚等表現。

椎-基底動脈系統

椎-基底動脈系統血管如果出現阻塞,則可能出現眩暈、平衡功能障礙、跌倒等表現。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才疏學淺,如有不足,望批評指正】


小醫生陳鵬


頸部的動脈血管是連接心臟和大腦的“交通樞紐”,心臟動脈血液通過頸動脈泵入至大腦循環,為腦細胞提供充足的氧氣等營養元素。

所以說,當頸部動脈血管閉塞或者嚴重狹窄時,可能會出現腦供血不足等相應的表現。最常見的臨床症狀為單側肢體麻木、乏力、輕偏癱、失語、黑朦等大腦半球血供不足的症狀。

部分患者會發生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即TIA。這類患者表現為在發作期有明顯的臨床症狀,持續一定的時間之後,症狀完全消失,體徵也隨之消失。

頭暈等症狀也是腦供血不足的常見表現,但一般多繼發於顱內血管的嚴重狹窄。然而,在臨床工作中發現,有部分重度的頸動脈狹窄患者,主要臨床表現為頭暈、眩暈等,當狹窄解除後,相應的症狀也消失或明顯減輕。

值得注意的是,在頸動脈狹窄逐漸進展的過程當中,在初期沒有嚴重狹窄的時候,患者可能沒有任何的臨床症狀,所以,對預防此類疾病,最常用的檢查為頸動脈超聲,如果一旦發現頸動脈斑塊的形成,則需要評價臨床風險,早期使用他汀類降脂藥物。


惠大夫在江湖


通常我們所說的頸部血管堵塞,最為常見的情況指的是由於動脈粥樣硬化造成的頸動脈狹窄或阻塞。
大家都知道,人體的動脈血液是由心臟泵出,經過各條動脈輸送到全身。那麼,到達腦部的動脈血,必然要經過頸部。因此,如果頸動脈出現了狹窄,可能會導致腦部供血不足,出現一系列中樞神經系統相關的症狀,常見的有:
1、一過性視力障礙:如黑矇(即眼前發黑)、失明、偏盲等,持續時間長短不一,可以從幾秒鐘到1~2小時不等,並且可以反覆發作;
2、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英文簡稱為TIA,表現為突然頭暈,一過性單個肢體癱瘓或偏癱,同時可有感覺障礙和失語等。發作時間最長不超過24小時,可自行緩解,但可反覆發作;
3、缺血性卒中:就是我們俗稱的“腦梗”,它的表現相信大家應當或多或少有所耳聞了:為對側肢體癱瘓、感覺障礙等,同時可能出現失語。
由於頸動脈的狹窄通常是一個逐漸加重的過程,因此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現上述1、2條的症狀,切莫大意,應當儘快進行檢查治療,以預防嚴重後果的發生。

同時還需注意的是,有部分患者儘管動脈狹窄已經相當嚴重,但並沒有典型症狀,因此定期體檢篩查也有助於早期發現問題。

(圖片來自網絡)

李巖祺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患上富貴病的人群也越來越多,就是所謂的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其中一點就是高血脂的問題,就容易對心腦血管產生一些不良影響,高血脂患者,體內甘油三酯、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異常就容易使破損的血管內皮不斷堆積、沉積膽固醇等物質,形成斑塊、鈣化,最終導致血管狹窄、堵塞,出現相應的臨床症狀。 而我們最常聽到,看到的就是腦梗塞、心梗、肺梗等,這些患者往往都存在血脂異常的問題。那麼,血脂異常是怎樣對血管官腔造成影響的呢?首先,血脂異常是指膽固醇、甘油三酯過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過低。其中,臨床上又把血脂異常分為四類,分別為高膽固醇血癥、混合型高脂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癥、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癥。冠心病就是由於冠狀動脈血管內皮受損,同時伴有血脂異常,長期的膽固醇沉積造成血管腔狹窄甚至閉塞,導致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的表現。同樣,腦梗患者也是由於動脈粥樣硬化,腦血管管腔狹窄閉塞或其他大動脈斑塊脫落梗阻到腦血管導致中風。 那麼,血脂異常的併發症這麼可怕,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怎樣預防呢?首先,就是要改變生活習慣,在飲食方面要注意限制膽固醇食物的攝入,增加蔬菜、水果粗纖維食物的攝入,食鹽要控制在每天六克以下,限制飲酒。其次,就是要增加體育鍛煉,每天堅持半小時左右的有氧運動,維持理想的體重。最後,血脂控制不理想,可能是原發性的血脂異常,這時就需要藥物干預了,目前我國常用的調節脂類的藥物是他汀類、貝特類煙酸類等。


韓冰醫生


老年群體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人群,而動脈出現粥樣硬化是引發腦梗死、腦卒中等疾病的病理基礎。

今天向大家介紹一個最明顯的症狀----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TIA) 是腦梗死的高危信號,一旦發作就意味著腦梗死風險大大增加。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是頸動脈或椎-基底動脈系統發生短暫性血液供應不足,引起局灶性腦缺血導致突發的、短暫性、可逆性神經功能障礙。

發病突然,多在體位改變、活動過度、頸部突然轉動或屈伸等情況下發病;主要症狀有:最常見的症狀是一過性眩暈、眼震、站立或行走不穩。


ABCD2+頸動脈超聲評分:1年齡≥60 歲,計 1 分;2收縮 壓≥140 mmHg 或舒張壓≥90 mmHg,計 1 分;3根據臨床表 現,單側肢體無力計 2 分,言語障礙且不伴有肢體無力計 1 分,其他臨床表現計 0 分;4臨床表現持續時間≥1 h,計 2 分,10 ~ 59 min 計 1 分,<10 min 計 0 分,5有糖尿病的患者計 1 分 ,6.頸動脈彩超,血管管腔無狹窄計 0 分;管腔狹窄≤50%計1 分,管腔狹窄>50%計 2 分 ;綜 上 6項評分總和來評價腦梗死風險。

ABCD2 評分結合頸部血管彩超評分:>3 分的為中高危患者,其進展為腦梗死風險明顯增高;相反,其評分≤3 分的低危患者,風險較低。

相關研究調查結論:

1.動脈粥樣硬化是缺血性腦血管病的主要危險因素,頸內動脈硬化發生率最高。預防動脈粥樣硬化可以大幅度減少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發生。  

2.頸內動脈粥樣硬化在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發生率達到36.3%。 

3.頸內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的缺血性腦血管病以大面積腦梗塞為主。  


知麻糖


頸部血管堵塞,身體會出現哪些明顯的症狀?

《黃帝內經》上說,膀胱經有問題,頸項好像被人拉拔一樣難受。也就是血管不通了,堵塞了,個萬去醫院去檢查。

如果是久治不愈的頭痛、頭暈或偏頭痛;非耳源性耳鳴或聽力下降;不明原因的心律不齊、類似心絞痛的症狀等,即所謂頸性心臟病;久治不愈的低血壓;久治不愈,而又難以找到其它原因的內臟功能紊亂,如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內分泌系統功能紊亂等;不明原因的反覆落枕等。

我對象心臟也不好,又有動脈硬化,所以他後脖子經常痛,反覆落枕,不是貼貼,就是拔罐,老是不愛好,血管堵的不清。我選擇了方經常給他用。

一,生羊骨頭二兩,砸碎,放鍋內炒黃,浸白酒一斤,三日後可用生薑蘸酒擦頸部,一日三次,一次10分鐘,一般15天,可以根治。

二,熱敷方:

配方:羌活、獨活、川芎、紅花、延胡索、生薑各20克。

制用法:加清水煎煮,將藥汁倒入盆中,然後用毛巾浸入藥汁中,絞乾後,溫熨患處,待冷後再加溫,每次3a分鐘,每日2一一3次,7一一10日為1個療程。

功效:溫經散寒,活血通絡。


玉傑中醫


血管堵,百病生。很多人自查自身血管堵沒堵,一般看手腳,或者一些行為方式的改變來判斷,其實我們還可以通過一個被常忽視的部位來判斷。其中,當頸部血管堵了,這個症狀最明顯。

後腦出現堆肉,是血管堵塞的信號。

後腦出現堆肉,千萬別以為只是肥胖導致的,它的出現往往也與因血管堵塞導致高血脂、高血壓、心腦血管病等病症有聯繫的。這是因為,堆肉的出現與淋巴液有關,而淋巴是人體的排毒器官,其淋巴液是淋巴代謝的毒素,它需要回流到淋巴結、肝、腎進行解毒。如果迴流的通道不暢,就會出現堆肉。如果放任不管的話,就會嚴重影響腦部供血,引來腦梗塞的出現。

一般在早期,因“堆肉”血管堵塞的人群會有4種常見的症狀:

1、肩頸肌肉覺得緊張僵硬,肩頸不適,容易疲勞;

2、肩頸疼痛,上背部廣泛性酸脹不適,頭暈、眼睛模糊、健忘,有的會出現麻木;

3、如果繼續生長會增加肩頸肌肉張力,長時間保持此種體態會使肩頸痠痛;

4、出現胸悶心慌、失眠、心跳加快、心律不齊、血壓升高等症狀。

血管堵了,不想引來腦梗,謹記喝好3杯水,吃對2種食物

喝好3杯水——降低血液粘稠度

保持血管暢通,是長期的事情,多飲水就是最好、最實用的通血管方法,記得喝好這三杯水!

1、睡前半小時一杯水

睡前半小時喝半杯溫開水,對降低血液黏稠度,預防血栓很有幫助。半杯是多少呢?大概350~500ml,可以根據個人情況調整,以不影響睡眠為準。

2、晨起一杯水

清晨起床後也要喝杯溫開水,小口慢慢喝,可以稀釋血液,減輕血管負擔。

3、起夜一杯水

除了早晚喝水,很多人半夜起床比較多,要在床邊放杯水,半夜起來就喝上一口。心肌梗死多發生於午夜兩點左右,這個時間補水也很重要。最好別喝涼的,容易驅散睡意。

吃對2種食物——疏通血管預防腦梗

1、蘆筍

蘆筍享有“蔬菜之王”的美稱,營養價值十分豐富,同時其所富含天門冬酰胺、蘆丁、榭皮黃酮、菝葜皂苷、香豆素等物質,具有增強毛細血管彈性、擴張冠狀動脈、降低血壓、改善心血管功能、擴張冠狀動脈等作用。所以常吃對通血管、改善血管硬化堵塞、預防心腦血管病都有很大益處。

2、姬松茸

姬松茸屬於一種名貴的食用菌,除了強大的調節免疫力及抗癌功效外,其對血管的養護作用也十分明顯。其有效成分核酸、亞油酸,能抑制過氧化脂質、膽固醇的生成,通過擴張血管改善血流,來糾正心肌代償不良,促進血管壁再生,抑制血小板凝集,保健營養價值很高,被賦予“血管清道夫”的美譽。

以上2種食物,可以在每日三餐中適當增加攝入比例,或者直接食用以這兩種食物為原料搭配提純的姬松茸蘆筍益生菌飲品,通過將姬松茸、枸杞、蘆筍、大豆、蜂蜜等食物協同發酵,使食物中的有效物質有效結合,轉化為更易於人體吸收的小分子,在疏通養護血管、清理血管垃圾,預防腦梗、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疾病也更具針對性。

最後,抵抗疾病的發生需要我們長期的堅持,除了在飲食上多注意外,在運動上、生活習慣上、作息上也需要從小事做起,這樣才能長久的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