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宗秦汉”成了我日后学习篆刻的取法准则

“印宗秦汉”成了我日后学习篆刻的取法准则

释文:嗜酒耽琴

“印宗秦汉”成了我日后学习篆刻的取法准则

释文:诗债待秋澂

“印宗秦汉”成了我日后学习篆刻的取法准则

释文:长相思

“印宗秦汉”成了我日后学习篆刻的取法准则

“印宗秦汉”成了我日后学习篆刻的取法准则

释文:古照堂

“印宗秦汉”成了我日后学习篆刻的取法准则

释文:禅心如水


“印宗秦汉”成了我日后学习篆刻的取法准则


释文:翰墨缘


我在内蒙出生,在内蒙长大。最初跟内蒙刘朝侠先生学习书法、篆刻。刘先生第一堂课讲了“印宗秦汉”这一观点,而这也成了我日后学习篆刻的取法准则。在后来的三四年时间里,我大量临摹秦汉印,对于秦汉印的气质特征、刀法表现、印面布局有了一些心得体会,同时对秦汉印的历史做了简单而系统的梳理认识。这是我学习的一阶段。

2000年,我负藉入蜀,继续学习中国书法与篆刻。当时教授篆刻的是郭强先生,他也强调“印宗秦汉”。郭强先生在授业时有一些方法让我受益匪浅:他从印谱中遴选出一些精彩的秦汉印,用毛笔蘸朱砂在纸上或放大、或缩小,对照印谱仿写印稿。他画的极其精彩入微,印稿的每一个细节都交代得非常清楚。在印文细节的对照、章法布局、字的识辨等方面都非常便于研习。我也按照此法摹印谱,摹了很多方印章。经过这样的训练之后再进入到篆刻的实践中,又有了很多新的感受。这是我学习的第二阶段。

后来,我到北京发展,认识了于少平先生,拜在其门下学习国画。于先生为我讲解篆刻时,也要我“印宗秦汉”,多读秦汉印谱。

在创作实践中,我感觉自己平时的学习、积累运用到创作中比较痛苦。其时,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否对“篆刻”的理解有狭隘、片面之处。于是,根据自己的性情,选择王福庵这一路典雅、工整的细朱文印为入口,系统地学习、梳理了“明清流派”。

——张文基


“印宗秦汉”成了我日后学习篆刻的取法准则


“印宗秦汉”成了我日后学习篆刻的取法准则


张文基 1976年生,内蒙古人,毕业于四川联合书法艺术学院书法。于少平先生入室弟子。书法篆刻先后得到刘朝侠、陈硕、唐子农等先生教导。现任职于《荣宝斋》杂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