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年顛沛流離的逃亡,山水畫一代宗師黃賓虹又經歷什麼驚險?

經過一年顛沛流離的逃亡,山水畫一代宗師黃賓虹又經歷什麼驚險?

黃賓虹作品《湖鄉小景》

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譚嗣同等六君子為國捐軀。黃賓虹痛苦萬分,同時因與譚嗣同過從甚密也禍及自身,使他過了一年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活。1900年,八國聯軍攻佔北京,慈禧太后西逃,清政府無暇顧及維新餘黨,黃賓虹才得以返鄉。途經宣城響山時,他觸景生情,沉痛地賦詩一首:“苛斂追捕谷棄農,盜由民化困窮兇。卻為當道豺狼迫,獅吼空山一震聾。”(這首“反詩”一直被黃賓虹藏匿著,過了80多年,在他去世之後才發現。)

1906年,黃賓虹任教於安徽公學。當時陳獨秀、蘇曼殊等都是該校的教員。黃賓虹同時兼任新安中學的國文教席。當時,國內各地紛紛成立各種民主革命組織,除孫中山的興中會外,又有華興會、光復會等等。年輕的黃賓虹滿懷理想主義熱情,十分認同只有推翻滿清封建君主專制,建立民主共和,才能保證人民基本權利的理念。同年,黃賓虹、許承堯、陳去病等9人在新安中學組成了反清的“黃社”,他們用明末思想家黃宗羲“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和他的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的政治主張,宣傳民主革命思想,意欲推翻滿清封建專制統治。

經過一年顛沛流離的逃亡,山水畫一代宗師黃賓虹又經歷什麼驚險?

黃賓虹作品《新安江上》

“黃社”就設在黃賓虹的宅院“懷德堂”。革命黨人商議,利用徽州地處崇山峻嶺、交通阻塞、信息不通,是清政府統治力量薄弱地區的優勢,秘密鑄造錢幣為民主革命籌集活動經費,並以此擾亂清政府的金融秩序。但是誰來主持這“性命攸關”的工作呢? 革命黨人決定由黃賓虹承擔此重任。他們認為黃賓虹從維新變法失敗以來,依舊崇尚民主變革,且意志堅定、為人忠厚、辦事果斷,工作紮實。黃賓虹深知此事的危險性,一旦敗露,將會株連九族。但是,當他想到譚嗣同為國為民慷慨捐軀的壯舉時,便默默地接受了這一任務。於是,他開始私下打聽尋覓造幣的機器設備,尋找懂行的工匠。後來,經朋友介紹,找到山東一位曾經為太平天國鑄造過錢幣的李師傅。太平軍失敗後,李師傅隱姓埋名,後來又參加了同盟會,為人十分可靠。在黃賓虹的努力下,人員、設備、材料很快齊備。次年春,就在他家的後院點火開爐了。黃賓虹和李師傅及工人夜以繼日地勞作。熊熊的爐火,就像抗清義士的沸騰熱血。為了催生民主與共和他們把身家性命完全置之度外了。

經過一年顛沛流離的逃亡,山水畫一代宗師黃賓虹又經歷什麼驚險?

黃賓虹作品《草堂靜坐圖》

爐銅坯即將出爐,一件意外的事發生了。黃賓虹的鄰舍潘氏孤女寡母的兩口楠木棺材,被當地流氓所盜。受那個年代的觀念影響,丟了棺木的母女倆悲痛欲絕。對此,黃賓虹十分同情,他俠肝義膽,硬是追查到了盜賊,並勒令其原物歸還。這夥盜賊為此懷恨在心,串通地方惡紳,將黃賓虹私造大清錢幣一事告到省城。慶幸的是衙門裡有革命黨人內線,將十萬火急的抓捕信息透露出來。黃賓虹當機立斷,連夜拆埋機器設備,遣散工人等。黃賓虹的家親眷屬逃離譚渡老家,他隻身逃往杭州後又轉道上海。

今天我們看到黃賓虹渾厚華滋的山水畫,往往歎為觀止。然而,這寄情於景,透脫自然的畫面背後,又有誰能洞悉黃賓虹一生“墨點無多淚點多”的心靈歷程呢?(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