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年前《齐论语》重见天日,对《论语》我们有多少误读?

1800年前《齐论语》重见天日,对《论语》我们有多少误读?

来源 | 百家号:北京娱乐信报

1800年前《齐论语》重见天日,对《论语》我们有多少误读?

▲海昏侯墓出土文物(资料图 图源网络)

江西海昏侯墓关于《论语》简的考古工作一直受到各界的关注,以致于在吃瓜群众的眼里都成了网红。

而近日考古团队又对外界放了一个大招——失传了1800年的《齐论语》就要重见天日了!

给力!开心!万岁!大家意不意外?惊不惊喜?

然而,《齐论语》是什么鬼?难不成是《山东方言版论语》?

终于,人们又想起了曾经被老师逼着背诵语文书里《论语》节选的日子,以及影视作品中周润发塑造的孔夫子形象,还有被《武林外传》带红的流行语“子曾经曰过”……

孔夫子一定想不到,千百年后我们会这样去解构他。

1800年前《齐论语》重见天日,对《论语》我们有多少误读?

▲海昏侯墓的挖掘现场(资料图 图源网络)

▼言归正传,下面又到了科普时间。

话说《论语》一书是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编纂者是孔子的弟子,以及弟子的再传弟子,子子孙孙无穷尽也(似乎乱入了愚公移山),直到西汉时期《论语》才成书(出版时间这么长,基本也就不用支付孔子版权费了)。

但是由于编纂者众多,有的是弟子直接听到了圣人的原话,有的则是再传弟子依据先师口述记录,一句话会有不同解释,因此所谓的《论语》起初有三种版本,分别是《齐论》、《鲁论》和《古论》。这“三论”其实在内容上大致相同,但是其中篇章、次序、解说都略有不同,其中《鲁论》有二十篇、《古论》有二十一篇,《齐论》竟然有二十二篇。

历朝历代都有对《论语》的编订和注解,然而在汉魏时期《齐论语》却失传了,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通行本实际是《鲁论》和《古论》整理而成的版本,而《齐论》尤其是它的《问王》《知道》两篇,则是其他论语版本没有的,而正是这重要的两篇近日在海昏侯墓中被发现了!

1800年前《齐论语》重见天日,对《论语》我们有多少误读?

▲《见贤思齐》(资料图 图源网络)

《齐论语》的发现,无论对于学术界还是吾等吃瓜群众,都是值得庆祝的事情,至少相比于古时候没看过《齐论语》的学者们而言,我们还真是幸运。然而今人对于《论语》的理解未必就比古人高明,我们如今挖掘出了各种版本的《论语》,可是对于圣人的微言大义依旧存在误读,这是远比《齐论语》失传更为可怕的文化流失。

▼“学而时习之”被误读!

老师们请不要再拿这话忽悠学生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论语》第一章节第一句话,也是最有名的一句,还记得上学时老师解释的意思是说,“学习并且能时刻复习,这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

同学们,你们觉得快乐吗?

学习本身就不快乐,还要我们天天复习功课,简直毫无人性,那我还不如去学挖掘机!

实际上,这里的“习”,繁体字作“習”,从象形的角度就会发现,这个字上面有个“羽”,本义是形容“鸟数飞”,学而时习,也就是将学到的东西加以实习演练,有活学活用、学以致用之意,而且“学”字在这里也不单单是我们今天理解的写作业、上课听讲,而是有“仿效”之意,而仿效的自然是古时候的圣人,理解他们的大道,并加以运用于生活中,这么一解释,确实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1800年前《齐论语》重见天日,对《论语》我们有多少误读?

▲《论语》(资料图 图源网络)

▼“老而不死是为贼”被误读!

孔夫子“骂人”也是有道理的

《论语》中有很多经典言论都衍生成为成语、俗话,比如“饱食终日”、“色厉内荏”、“怪力乱神”等等,但和原本的意思往往是南辕北辙,我们如今常说的“老不死”其实就是源自于孔子的一句经典的“骂人话”。

《论语》: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悌,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原壤是人名,据推测应该是孔子的老相识,夷是踞坐的意思,也就是春秋时期的“京瘫”,但这种坐法是很不礼貌的,孔子看到后就说,年轻时没大没小,长大后也不干正经事,现在还跟个二混子似的活着,这是祸害啊!(贼在这里解释为祸害)

这段描述到没看出孔子骂人,反而看到一个老学究真性情的一面。

▼“学而优则仕”被误读!

就算上蓝翔也能闯出一片天

一提起“学而优则仕”,估计很多人又要怒斥儒家学说是妥妥的歧视,难道不是985、211的就不配当官、不能找到好工作了?蓝翔学挖掘机的表示不服!没有挖掘机谁来建设城市!

其实,这句话我们同样犯了用今天的意思去解释古代文献的错误,这段话全文是“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而且这句话虽然记载在《论语》,但不是孔子本人说的,是孔子的弟子子夏曰的,这里的“优”是“有余力”的意思,也就是说:当官从政的如果有余力,那就应该抽空看看书、总结一下经验教训、看看先贤是如何治理天下的;读书人如果有余力,那也不要死读书,而是应该出仕,进一步推行仁义。

这么一解释,顿时有一种膜拜的感觉啊!说的太对了,完全没毛病啊!

子夏同学,你从你老师那里得了真传啊!恭喜你本科毕业,去考研吧!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最具有争议的一句话

虽然《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很多言行被误读,然而最让人争论不休的莫过于“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话(今天通行的版本,句中没有“为”字,此处遵从宋代朱熹编纂的版本)。

孔子居然说女同胞跟小人一样?还难养?

你这落后的封建思想,放到现在,要被吐沫星子淹死知不知道!要上微博热搜的知不知道!

这算不算侮辱女性?这是不是直男癌?就连小编的女权之魂都忍不住要燃烧了啊!

1800年前《齐论语》重见天日,对《论语》我们有多少误读?

▲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资料图 图源网络)

哎呦喂,你可摊上事了知不知道!知!不!知!道!

好了,是时候给大家敲一次黑板了(感谢被标题党吸引进来的读者,你们真的坚持读到了这里)!

早在汉代,中国人就对圣人的这句话表示很捉急了,并且对此话的理解也和今人差不多,因此甚至有人用这句话来印证“妇人干政、亡国败家”。而后世诸多学者也想方设法为孔夫子“洗地”,但可惜水平都不怎么高明,有的甚至是胡说八道。

比如宋儒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就抖了机灵,他没有直接从“女子”下手,而是来了个“曲线救国”,他解释说,“此小人,亦谓仆隶下人也。君子之于臣妾,庄以莅之,慈以畜之,则无二者之患也。”

朱熹没有一上来就为孔子开脱,而是从“小人”下手,从古至今,人们对于“小人”的理解都是贬义词,孔子本身对于“小人”也是嗤之以鼻,并且作为君子的对立面。但朱熹认为,这里的小人是应当解释为奴仆臣属,因此相应的“女子”也就是指妾侍,很可能就是说孔子自己的老婆或者是小老婆,而并非广大女同胞。

好吧,这个解释,感觉,额,孔子不但没从直男癌脱罪,反而又被扣上一顶阶级敌人的帽子。

朱熹啊朱熹,真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啊!你这确信是在给孔圣人辩解吗,你这分明是落井下石啊喂!儒家说好的仁者爱人呢?

这个解释不能打满分!

1800年前《齐论语》重见天日,对《论语》我们有多少误读?

▲海昏侯墓所出屏风(资料图 图源网络)

后世学者还有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解释,他们认为,《论语》中许多“女”字其实都是“汝”字的通假字,这确实是个强有力的证据,如果改为“唯汝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似乎就不是直男癌了,但是“汝子”又当作何解呢?

解释为“你儿子”?孔子这么说别人儿子着实不符合常理。

解释为“你们这些小子”?似乎通顺一些,但汝子一词的用法却不常见,更类似现代人乱用文言的产物。

各种说法都说不通,难道wuli丘丘直男癌的罪名就这么坐实了?

下面还是先看一看原话全文,以免又犯了断章取义的错误。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其实很多人都忽略了关键词——养,这里的养当作“教育、培养”之意,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他的言行很多都是围绕着教育,因此说什么和侍妾之类的乱七八糟的事,本身就是扯淡。

至于女子和小人也确实是并列关系,但二者都并非贬义词,“小人”也可以用来指代未成年的男子,古时候也称小子,而“女子”则是指代未成年的女性,孔子晚年所收的弟子大多年幼,有许多未成年也并不稀奇,因此,这句话其实是孔子对自己的那些未成年学生所说的(而且在言谈中还来了一把“女士优先”),应解释为,“就你们这些未成年的女孩子和男孩子,最难教育,和你关系相处太好那你们就不懂啥是师道尊严,疏远你们,你们又怨恨老师不通人情。”

唉,孔夫子,你真不容易啊。多少人,借你之名,胡说八道。

1800年前《齐论语》重见天日,对《论语》我们有多少误读?

邮箱:[email protected]

· 如何收看我们的音视频内容 ·

1800年前《齐论语》重见天日,对《论语》我们有多少误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