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年前《齊論語》重見天日,對《論語》我們有多少誤讀?

1800年前《齊論語》重見天日,對《論語》我們有多少誤讀?

來源 | 百家號:北京娛樂信報

1800年前《齊論語》重見天日,對《論語》我們有多少誤讀?

▲海昏侯墓出土文物(資料圖 圖源網絡)

江西海昏侯墓關於《論語》簡的考古工作一直受到各界的關注,以致於在吃瓜群眾的眼裡都成了網紅。

而近日考古團隊又對外界放了一個大招——失傳了1800年的《齊論語》就要重見天日了!

給力!開心!萬歲!大家意不意外?驚不驚喜?

然而,《齊論語》是什麼鬼?難不成是《山東方言版論語》?

終於,人們又想起了曾經被老師逼著背誦語文書裡《論語》節選的日子,以及影視作品中周潤發塑造的孔夫子形象,還有被《武林外傳》帶紅的流行語“子曾經曰過”……

孔夫子一定想不到,千百年後我們會這樣去解構他。

1800年前《齊論語》重見天日,對《論語》我們有多少誤讀?

▲海昏侯墓的挖掘現場(資料圖 圖源網絡)

▼言歸正傳,下面又到了科普時間。

話說《論語》一書是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經典,編纂者是孔子的弟子,以及弟子的再傳弟子,子子孫孫無窮盡也(似乎亂入了愚公移山),直到西漢時期《論語》才成書(出版時間這麼長,基本也就不用支付孔子版權費了)。

但是由於編纂者眾多,有的是弟子直接聽到了聖人的原話,有的則是再傳弟子依據先師口述記錄,一句話會有不同解釋,因此所謂的《論語》起初有三種版本,分別是《齊論》、《魯論》和《古論》。這“三論”其實在內容上大致相同,但是其中篇章、次序、解說都略有不同,其中《魯論》有二十篇、《古論》有二十一篇,《齊論》竟然有二十二篇。

歷朝歷代都有對《論語》的編訂和註解,然而在漢魏時期《齊論語》卻失傳了,因此我們現在看到的通行本實際是《魯論》和《古論》整理而成的版本,而《齊論》尤其是它的《問王》《知道》兩篇,則是其他論語版本沒有的,而正是這重要的兩篇近日在海昏侯墓中被發現了!

1800年前《齊論語》重見天日,對《論語》我們有多少誤讀?

▲《見賢思齊》(資料圖 圖源網絡)

《齊論語》的發現,無論對於學術界還是吾等吃瓜群眾,都是值得慶祝的事情,至少相比於古時候沒看過《齊論語》的學者們而言,我們還真是幸運。然而今人對於《論語》的理解未必就比古人高明,我們如今挖掘出了各種版本的《論語》,可是對於聖人的微言大義依舊存在誤讀,這是遠比《齊論語》失傳更為可怕的文化流失。

▼“學而時習之”被誤讀!

老師們請不要再拿這話忽悠學生了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是《論語》第一章節第一句話,也是最有名的一句,還記得上學時老師解釋的意思是說,“學習並且能時刻複習,這不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嗎?”

同學們,你們覺得快樂嗎?

學習本身就不快樂,還要我們天天覆習功課,簡直毫無人性,那我還不如去學挖掘機!

實際上,這裡的“習”,繁體字作“習”,從象形的角度就會發現,這個字上面有個“羽”,本義是形容“鳥數飛”,學而時習,也就是將學到的東西加以實習演練,有活學活用、學以致用之意,而且“學”字在這裡也不單單是我們今天理解的寫作業、上課聽講,而是有“仿效”之意,而仿效的自然是古時候的聖人,理解他們的大道,並加以運用於生活中,這麼一解釋,確實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

1800年前《齊論語》重見天日,對《論語》我們有多少誤讀?

▲《論語》(資料圖 圖源網絡)

▼“老而不死是為賊”被誤讀!

孔夫子“罵人”也是有道理的

《論語》中有很多經典言論都衍生成為成語、俗話,比如“飽食終日”、“色厲內荏”、“怪力亂神”等等,但和原本的意思往往是南轅北轍,我們如今常說的“老不死”其實就是源自於孔子的一句經典的“罵人話”。

《論語》: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悌,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

原壤是人名,據推測應該是孔子的老相識,夷是踞坐的意思,也就是春秋時期的“京癱”,但這種坐法是很不禮貌的,孔子看到後就說,年輕時沒大沒小,長大後也不幹正經事,現在還跟個二混子似的活著,這是禍害啊!(賊在這裡解釋為禍害)

這段描述到沒看出孔子罵人,反而看到一個老學究真性情的一面。

▼“學而優則仕”被誤讀!

就算上藍翔也能闖出一片天

一提起“學而優則仕”,估計很多人又要怒斥儒家學說是妥妥的歧視,難道不是985、211的就不配當官、不能找到好工作了?藍翔學挖掘機的表示不服!沒有挖掘機誰來建設城市!

其實,這句話我們同樣犯了用今天的意思去解釋古代文獻的錯誤,這段話全文是“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而且這句話雖然記載在《論語》,但不是孔子本人說的,是孔子的弟子子夏曰的,這裡的“優”是“有餘力”的意思,也就是說:當官從政的如果有餘力,那就應該抽空看看書、總結一下經驗教訓、看看先賢是如何治理天下的;讀書人如果有餘力,那也不要死讀書,而是應該出仕,進一步推行仁義。

這麼一解釋,頓時有一種膜拜的感覺啊!說的太對了,完全沒毛病啊!

子夏同學,你從你老師那裡得了真傳啊!恭喜你本科畢業,去考研吧!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

最具有爭議的一句話

雖然《論語》中孔子及其弟子很多言行被誤讀,然而最讓人爭論不休的莫過於“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這句話(今天通行的版本,句中沒有“為”字,此處遵從宋代朱熹編纂的版本)。

孔子居然說女同胞跟小人一樣?還難養?

你這落後的封建思想,放到現在,要被吐沫星子淹死知不知道!要上微博熱搜的知不知道!

這算不算侮辱女性?這是不是直男癌?就連小編的女權之魂都忍不住要燃燒了啊!

1800年前《齊論語》重見天日,對《論語》我們有多少誤讀?

▲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資料圖 圖源網絡)

哎呦喂,你可攤上事了知不知道!知!不!知!道!

好了,是時候給大家敲一次黑板了(感謝被標題黨吸引進來的讀者,你們真的堅持讀到了這裡)!

早在漢代,中國人就對聖人的這句話表示很捉急了,並且對此話的理解也和今人差不多,因此甚至有人用這句話來印證“婦人干政、亡國敗家”。而後世諸多學者也想方設法為孔夫子“洗地”,但可惜水平都不怎麼高明,有的甚至是胡說八道。

比如宋儒朱熹在《四書章句集註》中就抖了機靈,他沒有直接從“女子”下手,而是來了個“曲線救國”,他解釋說,“此小人,亦謂僕隸下人也。君子之於臣妾,莊以蒞之,慈以畜之,則無二者之患也。”

朱熹沒有一上來就為孔子開脫,而是從“小人”下手,從古至今,人們對於“小人”的理解都是貶義詞,孔子本身對於“小人”也是嗤之以鼻,並且作為君子的對立面。但朱熹認為,這裡的小人是應當解釋為奴僕臣屬,因此相應的“女子”也就是指妾侍,很可能就是說孔子自己的老婆或者是小老婆,而並非廣大女同胞。

好吧,這個解釋,感覺,額,孔子不但沒從直男癌脫罪,反而又被扣上一頂階級敵人的帽子。

朱熹啊朱熹,真是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啊!你這確信是在給孔聖人辯解嗎,你這分明是落井下石啊喂!儒家說好的仁者愛人呢?

這個解釋不能打滿分!

1800年前《齊論語》重見天日,對《論語》我們有多少誤讀?

▲海昏侯墓所出屏風(資料圖 圖源網絡)

後世學者還有個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解釋,他們認為,《論語》中許多“女”字其實都是“汝”字的通假字,這確實是個強有力的證據,如果改為“唯汝子與小人為難養也”似乎就不是直男癌了,但是“汝子”又當作何解呢?

解釋為“你兒子”?孔子這麼說別人兒子著實不符合常理。

解釋為“你們這些小子”?似乎通順一些,但汝子一詞的用法卻不常見,更類似現代人亂用文言的產物。

各種說法都說不通,難道wuli丘丘直男癌的罪名就這麼坐實了?

下面還是先看一看原話全文,以免又犯了斷章取義的錯誤。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其實很多人都忽略了關鍵詞——養,這裡的養當作“教育、培養”之意,孔子作為偉大的教育家,他的言行很多都是圍繞著教育,因此說什麼和侍妾之類的亂七八糟的事,本身就是扯淡。

至於女子和小人也確實是並列關係,但二者都並非貶義詞,“小人”也可以用來指代未成年的男子,古時候也稱小子,而“女子”則是指代未成年的女性,孔子晚年所收的弟子大多年幼,有許多未成年也並不稀奇,因此,這句話其實是孔子對自己的那些未成年學生所說的(而且在言談中還來了一把“女士優先”),應解釋為,“就你們這些未成年的女孩子和男孩子,最難教育,和你關係相處太好那你們就不懂啥是師道尊嚴,疏遠你們,你們又怨恨老師不通人情。”

唉,孔夫子,你真不容易啊。多少人,借你之名,胡說八道。

1800年前《齊論語》重見天日,對《論語》我們有多少誤讀?

郵箱:[email protected]

· 如何收看我們的音視頻內容 ·

1800年前《齊論語》重見天日,對《論語》我們有多少誤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