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派是經驗升華爲理論的橋樑

中醫學在實踐中產生,在經驗積累中形成,在學派建立與學術爭鳴中完善與發展,分析其中的關係對於正確認識、準確把握中醫學理論體系有重要意義——

流派是經驗昇華為理論的橋樑

流派是經驗昇華為理論的橋樑

•在長期實踐中由感悟總結出來的具有一定規律和特色的經驗,對中醫學術流派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醫流派的形成與發展對中醫理論具有提煉、總結作用,是中醫零金碎玉的經驗昇華為理論的橋樑。

中醫學理論體系源於生活及臨床實踐。通過細緻的觀察、系統的歸納及在一定方法指導下的分析、推理,進而得出相應的認知結論。而由於觀察、認識問題的角度不同,造成了經驗多樣、學說紛呈、流派林立。這種現象一方面可以不斷豐富、完善中醫理論體系,但另一方面也會由於認知標準不統一、缺乏客觀性,造成認識理解的混亂、學習傳承的困難。分析中醫學的經驗、流派與理論的關係,對正確認識、準確把握中醫學理論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經驗的積累是流派形成前提

在長期實踐中由感悟總結出來的具有一定規律和特色的經驗,對中醫學術流派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由於受古代哲學思想的影響及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制約,中醫學在認識人體生命活動時,司外揣內與取象比類的東方哲學思維起了關鍵性作用。

司外揣內又稱“以表知裡”,即如《靈樞·本藏》言:“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則知所病矣。”由於認識到人體的內部和外部,相互間有著密切聯繫,內在的變化一定會通過某種方式在外部表現出來,因而通過對人體外部現象的觀察,形成感性認識,發現並歸納生命狀態的本質屬性與外在現象的固定聯繫,形成概念,並由此推測出未知的生命狀態,完成由現象把握本質、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認識過程。取象比類指運用帶有感性、形象、直觀的符號表達抽象意義,通過類比、象徵方式把握對象世界聯繫的思維方法。關於“象”,《周易·繫辭傳》說:“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見乃謂之象”。具體來說,就是在思維過程中以“象”為工具,以認識、領悟、模擬客體為目的,按象同類同的原則,由一般到個別,從已知推導未知,以類萬物的演繹方法。五行學說即是這種方法的具體體現。

司外揣內與取象比類的思維模式為認識人體提供了豐富的聯想空間。在分析人體的生理、病理、診斷、方藥時,由於受醫者本人學識水平、認識角度、文化背景、學術環境、風土人情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出現了大量採用比喻、形容、擬人等修辭手法表述的又頗具個體主觀感受色彩的內容。如《素問·靈蘭秘典論》的“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瀕湖脈訣》中的“浮脈惟從肉上行,如循榆莢似毛輕”;《溫病條辨》中的“治上焦如羽,治中焦如衡,治下焦如權”等。其實,這些觀點在未形成理論之前均屬於經驗認知。

經驗是在認識客觀事物過程中的一種體驗心得。由於缺乏對客體認識明晰、一致的標準,就導致了中醫學經驗的“高產”現象。獨具特色的理論與臨床經驗的積累,是學術流派形成的重要前提。這些經驗表現在方方面面,充斥於診療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診療過程中的規律性,都是經過長期、大量的臨床觀察、反覆驗證得來的,因而具有一定實用價值。

中醫流派的產生與影響

當經驗積累到一定程度,形成較為系統的認識,提出相應的觀點或學說,並在一定範圍內產生影響,出現了一批同道或追隨者,這就是學術流派。換言之,成為一個學術流派一般應具備代表性人物、代表性觀點及代表性著作三要素。

中醫流派的產生

在中醫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學術流派層出不窮。但一般認為,中醫學派的真正形成肇始於金元時期以劉完素、張從正、李東垣與朱丹溪為代表的四大流派,其依據是“儒之門戶分於宋,醫之門戶分於金元”(《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學術流派的形成與醫者的習醫經歷、地域風習及社會、時代背景等有關。

師承是流派產生的決定性因素。從整體上說,中國古代醫學教育是一種師承教育,即家傳和師徒傳授。這種傳承方式決定了弟子通常是終生只接受某一師長的指導和教育,進而也就決定了弟子的學習內容、研究特點和發展方向。如劉完素門下的弟子,自然而然地是研究火熱論者;而張元素門下的弟子,則必定重視臟腑病機學說。不僅直接門人,即使是私淑或遙從者,也莫不如此。如薛己、孫一奎、趙獻可、張介賓等,雖然不是張元素、李東垣的直接門人,但私淑其學,研究內容也是一致的,所不同的僅是在研究角度、層次上發生了變化。由師長提出某種學說,眾多的弟子接受、堅持和奉行這種學說,這樣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以師長為奠基人和核心的醫學流派。

所處社會與時代背景對醫者研究方向的確立、學說的提出及醫派的形成也有著重要影響。如傷寒學、溫病學及補土派的產生都與當時的疫病流行、戰亂頻仍、民不聊生的情況有密切關係,因而也就有“亂世興醫”的說法。

受交往、交流條件的限制及地域風習的影響,一些學術流派常傳播於一隅,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如新安醫派、江浙或三吳醫派、嶺南醫派、海派等。

中醫流派的作用與影響

流派在中醫學的發展歷程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中醫流派通過著書立說與學術爭鳴促進中醫學的傳播。一個醫學流派要被大家接受,首先是要讓人瞭解其學術觀點,這就需要通過著書立說以擴大影響。隨著各種學說的傳播,醫學流派間學術爭鳴也因之興起。因有捍衛和發揚光大自身學術觀點的需要,這種爭鳴使得各派都有內在動力,著力深化研究,進而又產生了兩個效果:一是推動了醫學流派的內部分化,如金元時期的河間學派分化出了以張從正為代表的攻邪學派和以朱丹溪為代表的滋陰學派;又如傷寒學派發展到明清時期,分化出了以方有執、喻嘉言為代表的錯簡重訂派,以張卿子、張志聰為代表的維護舊論派和以柯琴為代表的辨證論治派;二是在外部對立中都要力陳己見,想方設法說服對方。但實際的結果是,由於各派觀點都有其實踐依據,又每每在爭論中互補,因而爭論的結果,往往不是孰是孰非、誰對誰錯,而是使相關內容與觀點愈辨愈深,愈爭愈明。

中醫流派的發展有利於中醫人才培養。中醫學師承為主體的教育體制促成了眾多醫學流派,同時也在醫學流派形成過程中培養了一批又一批醫學人才,因此說醫學流派本身就是培養醫學人才的教育單位。每個學派都有德高望重、博學多識的導師,如河間學派的劉完素、易水學派的張元素、丹溪學派的朱丹溪等人,都培養了眾多的弟子,且在後來大多成了中醫學界的重要人物。

中醫流派對理論的昇華

任何經驗都有一定的適用範圍,且具有兩面性:一方面,眾多的經驗充實、完善了中醫學,促進了學術發展,因而應當加以深入研究,傳承光大。另一方面,經驗都有一定的主觀性,難免狹隘或片面,又制約著其推廣應用,並因於思維定式的形成而影響中醫學術的提高,因而對經驗的過分倚重也不可取,經驗還必須上升到理論層面。理論是對某種經驗現象或事實的科學界說和系統解釋,是由一系列特定的以及對這些概念、原理(命題)嚴密論證組成的知識體系,其形成是科學抽象的結果。

中醫流派的形成與發展對中醫理論具有提煉、總結作用,是中醫零金碎玉的經驗昇華為理論的橋樑。一個醫學流派從學術觀點的提出到學說的建立,都經歷了漫長過程,能自成一家全在於其能發揮開拓新領域、填補舊空白的作用。中國古代醫學史上的每一個醫學流派概莫能外,如金元時期的河間學派,在醫學界傷寒六經理論一統天下的情況下,大膽突破六經藩籬,提出了“六氣皆能化火”“五志過極皆為熱說”的新觀點。再如,易水學派提出的臟腑病機學說和脾胃學說;攻邪學派提出的“病由邪生,攻邪已病”的學術觀點;丹溪學派重視滋陰降火的相火學說等,都具有原創性的特點。而隨著新學說的不斷創立,醫學流派的陸續湧現,中醫學的理論也得到了補充與完善,不斷向前發展。(朱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