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社群会员如何招募

在做社群营销,会员招募之前,思路要非常清晰,注意力变得稀缺的年代,内容变得尤为重要。

社群运营,内容精简的同时,更要紧扣目标用户的口味和需求。你的目标用户是谁?(群体属性:年龄特征…),和谁接触?(行动属性:社交圈子…),他们上网都看什么?偏爱什么?(其他属性:兴趣爱好…)。

定位好目标用户,接下来就是具体的实操方法。

社群会员的招募主要包括两大类:

  1. 线上流媒体推广
  2. 线下活动引流

1、线上流媒体推广

线上流媒体指以流方式在网络中传送音频、视频和多媒体文件的形式,基本可以简单分为:内容引流和平台引流。

这两个形式又是紧密关联的,内容引流涵盖了图文并茂的文字创作,视频,音频,和直播等形式。关于内容价值体系的搭建,如果前期内容部分做的好,能够很快的在各大平台吸引到一批精准优质用户。内容优势明显,差异化突出,是碎片化信息时代的制胜之道。当然,如果你本身就是网红,自媒体大咖或是明星等自带IP的知名人物,那可以直接忽略这篇文章了。

平台引流,主要是指流量的导流。之前的大流量大平台,如淘宝,天猫,京东商城等,在碎片化的信息冲击下,流量开始出现下滑,分散到其他中小平台。有相关数据分析,淘宝的线上流量正逐年下滑,2016年3月24日,淘宝发布了2016年的最新战略方向,主题为:流量已死,内容为王。

在这样的时代,高效的利用起碎片化时间显得格外重要。穿石会刚起步时,我和我的团队每人开通了10个左右的自媒体号,抢占言论阵地。其中以“用户主动转发推荐”的微信公众号;以“算法与机器推荐”为核心的今日头条、百家号、大鱼号、一点资讯、企搜狐公众平台等自媒体平;同时还有喜马拉雅音频节目,视频和直播也将提上日程。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抢占能抢占的流量入口,为的是当你在任何一个平台上随意打开或搜索时候都会看到我们。

因为2016年下半年开始,移动互联大平台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少了,出名要趁早,就要选择多平台多纬度的预埋自己的信息。也正因为这样,但凡有一个平台级的机会出现的时候,就会很快在市场上热起来,比如ofo小黄车和摩拜共享单车,发展的势头都非常的迅猛。虽然这种平台级的机会比较少了,但是一些小平台的机会,非标品的平台的机会还是有的。比如千聊,小密圈,简书等这些产品,完全是基于一个大平台上做文章。目前各大自媒体平台的意见领袖们也都在用这一类产品,多维度的占领自己的言论阵地,招募自己的社群会员。

说回来,内容引流和平台引流,形式上也可以理解成口碑营销和借势营销。你提供的内容价值足够高,确实帮助会员快速成长,财富倍增,口碑自然好,会员也会裂变式的发展,社群更是规模性的壮大;借势营销,两种理解:一是抓住某个大平台的小机会,比如前年的红包大战,你只要真金白银的撒出去了,会员数量和质量是裂变式的倍增。二是学会借力使力,也就是上篇文章提到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里举个具体的意见领袖-彭小六。2015年7月参加了十点读书的100天阅读训练营后,之后又参加秋叶PPT、拆书帮、行动派等社群。这些除了给彭小六自身能力的提升带来了非常大的帮助,同时也借助了这几个社群影响力。

线上流媒体的推广是个长期慢性的积累过程,需要不断的输入输出最新价值内容。这符合知识产品化的发展趋势,内容即知识,做好内容,绝对是个极大的挑战,文笔好只是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要懂用户的心、行为以及行业产品、竞争市场战略等,用简易言语,引起用户共鸣。

2、 线下活动引流

线下活动引流主要指地推引流,利用线下一场场的具体活动接触用户,通过赠送礼品或是免费派发样品等形式与大范围的用户建立联系,然后再通过社群模式一步步筛选,最终划出精准会员。这种方法虽然看来很低级很传统,但地推引流,永远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微商发展代理的模式,之所能这么快占领市场,就是靠着每年每季度的大会常有,小会不断。

这个过程,可以理解为产品知识化,是指从产品层面上赋予它文化、温度 、情感、态度等拟人化的形象,把产品从功能销售型转为文化价值型产品。比如把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赋予了一种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感。这就是典型的一个产品知识化的例子。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上讲,物质层面的需求是最初级的需求,精神文化等软实力的需求才是高级需求.。

AB两个方案,线上线下的结合,总结起来,就是知识产品化和产品知识化。前者能更好的保障后期社群的快速变现;后者能循循渐进的增强会员的社群归属感,认同感,促进社群运营的良性发展。

社群:社群会员如何招募


知识付费沉寂,服务付费觉醒。

群里有这么一个情节分享:一个孕妈怀孕时加了医院的孕妇群,里面就有个宝妈,没有店,在家做蛋糕,只是发两张蛋糕图,问大家,我打算做个蛋糕,不知道做哪个好,大家帮我选下,群里一下子活跃说第二个好看,于是她做好第二个,上图给大家看,群里一顿夸赞,顿时有几个人在群里预订她的蛋糕了,她送货上门。

这是很好的运营策略:构建场景化参与感。就是把做产品,做服务,做品牌,做销售的过程开放,让用户参与进来,建立一个可触碰、可拥有,和用户共同成长的品牌!这样的参与感带来的裂变就是口碑。

参与感能迅速转化成口碑事件的背后是“信任背书”。自从阿里巴巴打开了互联网信任资产的入口,到今天开始,什么都可以破产,千万别让信用破产!口碑运营可能有些慢,但都是有效运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