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畢盟:從PKU到LSE政治學,關於臨門一腳,太堅硬的門,和別的門

此文將敘述我的申請學校/項目、條件、經歷,以及做出關鍵決定的時間節點。

——申請總結

我的條件一般般。決定申請時3.55/4.0,申請時刷到3.59/4.0。沒有GRE成績,因為計劃申請英國的項目(所學專業在英國有很好的傳統)。去年8月很順利的在英國考了Band8的雅思。各種科研加起來有5段。有志願者活動。無實習——因為申請的是純文科類的政治理論/思想史(political thought/Intellectual history)。最後拿到了LSE/UCL/Warwick/QMUL的相關項目,Oxbridge則被拒了(哼哼哼)。

一開始就有出國的想法,但有牽絆和懷疑,直到去年2月,在一些經歷和信息的激勵下,終於做出“希望在國外接受一個碩士甚至博士的學術訓練”這個決定。緊接著的3月,開始準備申請,此時的準備更像是臨門一腳了。參加世畢盟的課程並瞭解申請所需要的材料和經歷。3月底至4月,準備簡歷和6000詞的writing sample,同時瀏覽英國各個學校感興趣的老師,看他們的研究興趣,給他們發郵件,請求為他們“做2至3個月的暑期助研,不要錢,不用管我吃住和簽證”。4月底,找到了牛津大學的一位老師。幾次試用後從5月中旬正式開始助研。這個學期還同時努力刷績點,並且和一位老師嘗試了一篇發表。

6月底至9月中旬,在牛津三點一線、八小時工作制地過日子。工作其實很有意思,而且牛津真的很好看!博物館免費!老闆很有意思!所以其實並不辛苦,累了就鑽進屯裡的博物館,在各種年代和材質的作品間流連一天,甚至等到了拉斐爾的素描手稿專展;或者沿著泰晤士河的支流跑步,跑到一處亂糟糟的舊卡車處理廠,沒想過雅思考場就藏在那些大倉庫中的一個裡。老闆兩次帶我出去玩耍,其中一次他自己開車,沒想到他那麼大歲數了居然是個飆車黨……兩次我都在車上暈的七葷八素,但我大概猜到出去玩的時候可以拿推薦信(是的,所以我才去了)。雖然還在急匆匆的申請季,那三個月卻非常享受安靜孤單又井井有條的日子。

牛津暑研是最拿得出手的經歷了。簡歷上的其他經歷是在學校做的其他科研和志願者:挑戰杯、本科生科研、助教、支教等等。當時慶幸自己雖然沒有早早決定出國,但還是積極參加了這些活動,不至於簡歷一片白。9月至12月,費勁又努力地寫各種文書,覺得自己有許多誠意、熱情、信念、規劃要寫在PS和sample裡。當時的想法是,辛辛苦苦地學了3年,雖然決定出國挺晚的,但能不能以暑研、文書做臨門一腳,踹開牛劍的大門?

從1月一直等到3月底,等到了所有offer和牛津的拒信,有些忐忑。接下來又為劍橋的offer等了一個月,但在這一個月裡,其實已經掂量了一番LSE和劍橋,竟然得出了更想去LSE的決定。最吸引我的還是LSE的多元性及當代化特徵——不論是學生的構成還是專業教育來看——玄學地說,這可以讓我看到更多的生活樣態;科學地說,可以補充本科學習在當代理論方面的缺乏。劍橋的歷史主義風格的吸引力稍遜一些。

然後我就被劍橋拒了。其實心裡還是多多少少有些難過的,畢竟臨門一腳就是對著牛劍這兩扇富麗堂皇的門。然而其實自己也明白,如果更早地就決定要出國,大概可以多一些交換、暑校,並且更系統地培養自己的學術興趣和能力,最後也許可以步步為營地邁入某個堂皇的地方,而不是試圖踹開緊閉的過於堅硬的大門了。但所幸,在被劍橋拒絕之前,我在情感上(不太成熟地)拒絕了劍橋學派的方法論(至少在碩士階段不想接受這種訓練),並且和LSE的同學們搭乘一片,於是很順利地過渡到現在為了新學期準備的過程中。這樣,也算是邁進了新世界的大門吧。也許在LSE的一年中,我將樂於接受LSE給帶來的各種刻畫,也不會再有踹門的想法。所以也算申請季的完美結束了。只是自己也清楚,人生算是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邁進LSE的校門,決定在倫敦生活,都不僅僅具有‘選校’的意義了。

而從去年2月到今年5月的這一年中,無疑要十分感激GGU的培訓師和mentor。首先,培訓師carry我過了許多難關,幫忙解決了很多大大小小的問題。比如去年5月份培訓師姐姐幫我找來懂簽證的小哥幫我處理short term visa——現在想來,如果沒有她的幫忙,當時也必然又是一些慌張。平時許多細細碎碎的問題,也多有賴於她的解答。以及,我的mentor從選校、套磁、文書和接受offer上都提供了很多指導,並且不僅僅是技術意義上的——由於我們所學的專業一樣,於是他和我談了很多學術道路的心得,學術界的前景,這不僅僅構成了申請準備的環節,還構成了更長期的規劃信息。當然,技術性的指導非常重要,比如為了修改我那簡單簡陋的PS我們曾經語音通話次,每次都歷時1.5h+(mentor辛苦了,為mentor打call)。

總之謝謝幫助我的人

申請季很長

但也沒有什麼不開心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