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別低估中國經濟—有感於13年前馬化騰向海爾總裁張瑞敏推銷QQ

年輕人總是太沖動……抽菸 酗酒 紋身 吸毒 選物理……

——網絡段子

千萬別低估中國經濟—有感於13年前馬化騰向海爾總裁張瑞敏推銷QQ

2004年,馬化騰向海爾總裁張瑞敏推銷QQ,當時海爾如日中天。而坐下臺下的評委們王石、胡舒立、陳彤、吳敬璉、張維迎大概沒有想過面前這個相當青澀的青年在13年後會成為中國首富。

熟悉我的讀者知道,我對中國經濟持非常樂觀的態度。有多樂觀呢?比“市面上”大部分經濟學家都樂觀。近兩年的公眾號寫作中,我不止一次預測,中國經濟不僅不會崩潰,還會要以比6.5%更高的速度增長很多年。當然,大前提是中國政治政策穩定。

我的樂觀與騰訊,阿里,百度等互聯網公司迅速發展有很大的關係。因長期從事互聯網從事產品工作的緣故,我對互聯網的理解遠非它“僅是一個工具”那麼簡單。順便說一句,如果你想投資股票,閉著眼睛買業績良好的中國大互聯網公司的股票,兩年後的收益會遠高於存錢在銀行的收益,也比買一些來路不明的“理財產品”強得多。

包括一些著名經濟學家在內,很多人對中國當下經濟的困境做了非常錯誤的解讀。林林總總,原因很多。有些人一直以過時的意(形)識(態)看中國經濟,有些人用蹩腳的新自由主義/凱恩斯主義的門戶之間中國經濟,還有些人身處夕陽產業,不免受到周圍悲觀情緒的感染……

之前解釋過我的樂觀理由。不說數據統計性的細節,不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世界經濟格局,也不說新老經濟之間的轉換升級,這裡簡單總結一下大勢判斷,與之前的版本有些許不同。

1. 社會穩定。沒有社會穩定,就不可能有力的保障私產,不能保障私產,就不能激勵長期的投資,沒有長期投資,任何經濟發展就是一句空話。

要快速發展,就要穩定,不能三天兩頭去堵路扯皮佔領工廠街道。從世界各國,以及中國的歷史經驗看,對付那種惟恐不亂的暴力分子要嚴厲打擊。依智利、韓國、臺灣的經驗,若監獄太滿,裝不下,就應該直接用槍。赤色洪流讓中國,讓世界受盡了苦頭,我們不能對歷史的悲劇視而不見。——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現在乾坤顛倒了。

2.與發達國家的技術梯度差。這個梯度差使得中國企業可以模仿而大大節省研發費用和市場消費者不接受的失敗風險。底子差,模仿別人並不羞人。反而,像一些初等數學都沒有學好的民科一樣就去搞量子力學一樣,不首先通過模仿打好基礎,積累技術,不顧一切去搞創新,才是好高騖遠、浪費錢財、欲速則不達的瞎扯淡。

3. 漸進的市場化。大家都知道計劃經濟是死路一條,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激進的市場化也會帶來極大的風險,甚至造成南轅北轍的後果。俄羅斯即為典型的激進市場化失敗的案例。中國的雙軌制改革是成功的,這已經成為學界的共識。但是有些教條主義經濟學家不能理解的是,直到如今,中國依然需要漸進的市場化。

不顧一切,不分青紅皂白私有化國企,依然是不切實際的扯蛋。最典型的是案例是高鐵和大飛機。對於這些大規模的產業項目,國家投資是必然的,國企在這個過程中必然要承擔歷史責任,若按教科書教條注意的私有化鐵路,那麼中國軌道交通就不會有發展如此迅速。而大飛機項目很可能根本就不會誕生。

當然,當中國民企有足夠的財力和技術積累能夠承擔這類大項目時,那時應該私有化。中國民營經濟才發展了短短30來年,和發展了兩百多年的歐美資本背景不同,不能拿歐美民企的例子來要求中國的民企。當馬雲,馬化騰,任正非等人的企業有意願,有能力造高鐵造飛機的時候,才可以套教科書讓民企來做這些事情。

4. 繼續摸著石頭過河的方法論。漸進市場化的成功,也讓有見識的中國人/尤其是經驗豐富的改(派)革官員們意識到了“經驗主義”哲學的重要性。不信神的教條,信經驗,這本是中國傳統文明的一個特徵。1978年後,鄧重新把這個擰出來總結為“黑貓白貓論”,“摸著時候過河”。

目前一些知識分子如孫立平秦暉之流,還有一些更爛的“鬥士”們,認為不用“摸石頭過河”了,西方的彼岸就在前方呢,照著西方搞就是了。這些人其實錯了。他們沒有看到的是,目前的西方不可避免的左傾,正通往哈耶克所說的“奴役之路”。

上面說的這些是非常宏觀的政治經濟判斷。在這個大勢之下,我傾向於張五常的“縣域競爭論”,林毅夫的新結構主義經濟論——上面第2、第3其實也是新結構主義的判斷。

騰訊的興起是中國經濟興起,乃至中國興起的一個縮影。目前西方主流學者(大多左傾)看中國,很可能像視頻裡13年前坐在評委席上的那些人看青澀馬化騰有類似的心態。我相信,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已經低估了中國經濟,還將繼續低估中國經濟,中國的發展還遠遠沒有到盡頭,像現在的騰訊一樣,還將繼續創造奇蹟,給世人帶來驚奇。

今天是日本投降日。72年前那場勝利來的有些突然,有些驚喜,甚至有些僥倖,感謝70多年前美國人民。

希望中國人自強不息,直到真正站起來的那一天。

更多小山同學文章請搜索公眾號:Free-is-not-fre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