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再惹争议:以体量为筹码逼供应商降价

一则本该奔走相庆的喜报,却让吉利汽车陷入了被动。

2018年吉利半年财报显示,上半年吉利汽车销量同比增长44%,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6%,净利润同比增长54%,净赚66.7亿元。吉利面对这份全面飘红的成绩单却有点半遮半掩,有媒体发现了其中的蹊跷:"吉利是如何做到收入增幅低于销量增幅时,利润增幅最大的?"

吉利汽车再惹争议:以体量为筹码逼供应商降价

吉利供应商道出了其中的缘由,而内容让人大跌眼眶。"吉利所得利润部分是从供应商的货款中得来的,并且还在不断压低供应商的价格,导致大型优质的供应商不敢与其合作,长此以往会导致供应商降低零部件质量,进而影响吉利整车质量。"一位吉利供应商对媒体表述。

这样的吐槽并不在少数,据媒体报道,双方矛盾点集中体现在,吉利每年一定幅度的降价要求和较长的付款周期及付款政策。"今年吉利要求供应商降15个点,材料涨价再加原先吉利的采购价本身就低的前提下,这是在逼优秀供应商退出"、"60-90天的账期+180天的承兑,等于9个月的现金流给吉利在周转,也就是把资金压力转嫁给了供应商"……

吉利汽车再惹争议:以体量为筹码逼供应商降价

面对吉利方面的高压,有经销商对媒体哭诉:"真玩不下去了!"据上述经销商表述,"去年第四季度的应收账款被活生生砍掉了近一千万,美其名曰降成本,如果我们不服从,他们吉利就不支付,真是没处说理。我们这个项目才挣多少钱,自己降成本就不让别人活了?"

这一情况也反应在上半年的财报数字上。据《汽车商业评论》统计,吉利汽车应付账款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55%,位于主流自主品牌前列。鉴于车企的供应商应付款在应付账款中占比较高,因此,以上比例可以作为每家车企对供应商付款情况的参考。这也就是说,吉利汽车对供应商的欠款程度最为严重。

除了拖欠款项、强行要求降低成本之外,还有供应商对媒体反应:"吉利是很喜欢开二供的,他也不告诉你。按照国际惯例来说,我为你开发的这个零部件,知识产权属于我们两家共有,你不可以背着我去找另外一家公司,把图纸发给他,叫他做一套,然后也开始供了,做得比我便宜。人家没有开发费,当然比我便宜了。"

本该互为唇齿的厂商关系,在吉利面前却鲜有体现。外界认为,吉利的行为缺少契约精神。如果车企的利润增长是建立在对合作伙伴的压榨的基础上,那么这样的合作关系并不长久。

如果按照这一态势发展,可以预见的是:一方面,吉利供应商将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一些优质的供应商在吉利的长期高压下很难存活。另一方面,为了应对吉利的高压政策,供应商不得不降低自己的成本,产品质量将遭受很大的考验。

吉利汽车再惹争议:以体量为筹码逼供应商降价

为了起底前十名自主品牌的厂商关系,《汽车商业评论》联合中国汽车零部件高端俱乐部——铃轩思享会,通过对主流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发放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一场关于主零关系满意度大调查。其中结果显示,上汽、长城和广汽传祺位于前三名,而吉利汽车排名倒数第一,这样的成绩足以让吉利惊醒。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依然适用于现代商业文明,一路高歌猛进的吉利汽车请等一等负重前行的供应商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