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失本体赋新意 韵取舒同又不同-记舒体书法艺术重要传承人郭振华

郭振华先生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少时绕膝目睹舒同先生挥撒毫墨,得以书法艺术启蒙。上世纪六十年代考入中央美院附中,后拜师于山东木版年画大家吕学勤先生门下学习民俗画创作。1986年便有美术专著在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其实,他的正式供职岗位是政府部门的经济研究工作,曾由此而荣获“淄博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00年获政府授予其“淄博文化名人”荣誉称号,2004年从政府工作岗位提前离退后,被山东理工大学聘为兼职教授。

振华先生自舒同体书法艺术入手,数十年躬耕不懈,坚持以颜柳两帖为本体,广临何绍基、华世奎等诸家墨迹,潜心探硏书法艺术之堂奥。近年来以其勤奋广博积累的知识结构为基础,追求以文化的视觉探硏书理,从书法理论和书法派别上对汉字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了广泛认真地吸收,集众长于毫端,将行草书法飞动圆劲的笔意使转,融入舒体的沉雄浑厚之中,以生气勃勃的线条运动旋律表现深层的美,不拘泥于一笔一字之完璧,而求整体气韵的酣畅生动,逐渐形成了“韵取舒同又不同”,丰润婉畅,优雅流美的独特面貌。

玩味近年来振华先生的书法作品,可谓拙中见妙。用笔上,继承了舒同书法的体势开张、大气恢宏、外圆内方、钟鼎礼器感强的本体面貌;用墨上,一改先师用墨浓重,一贯到底的风格,先沾水后沾墨或先墨后水或先水后墨互用,追求水墨与宣纸反映“五彩”纷呈的效果,二者之间力求做到互相渗透又互为照应。谋篇章法上,特别是在行草书作章法的结体框架上,则更多地加进了历代先贤书作的“草情隶韵”、“寓顿挫之机,使圆劲秀折之势”的笔意,终于获得了“庄重之中有飞动之意,飞动之中有沉酣之致”的双赢效果;谋篇布局上,则重视融音乐的旋律美,诗歌的韵律美,绘画的形体美于一体,以颤动中而极富弹力感的线条,充满了力透纸背的质感,在宣纸上造就出了欢呼跳跃的篇章。楷书中时见行、草、篆、隶笔意,隶笔又常以行楷笔法写出,平易中有奇崛,大拙处深藏大巧,多体杂糅,苍中见润,雍容大度,笔墨相生,妙化生机。... ...就这样,振华先生的书法在追求以文化的视角探研书理的过程中。时时处处按照正脉传承的路子和方法,把握时代潮流,在书艺创作实践中,或匾额榜书,或楹联条幅,或鸿篇巨制,有的是性情挥洒,有的是情有独钟,有的是应题独创,始终把弘扬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为己任,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因之他的艺术创作既有强烈的时代感,又有

显明的民族性。“雄浑不失潇洒,厚重不失灵动,沉着而又痛快”,逐渐形成了一幅幅气贯神聚的书法力作。”

振华先生不仅致力于书画艺术创作,而且在书法理论上也多有探研。《中国艺术报》、《中国书法报》、《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画报》、《羲之书画报》等各大专业媒体皆不断刊发过他的追忆、赏析舒同书法艺术的文章。作为舒同书法艺术的重要传承人,曾靠鬻字筹资、主编并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了《舒同百年纪念文集》,撰著了《郭振华书舒体真草千字文》以纪念恩师,2015年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中国图书网等发行全国。

深邃的理论思考和勤奋的书法实践,使他在艺术穿过的火候的钢丝上表现出了较强的平衡能力,获得了制约中的自由天地。

振华书法始于模拟,终于变化。书法创作出于舒体,“依物象形”,形神兼具,这从先生多年来为社会题写的诸多匾额巨制中皆可领略到。

不失本体赋新意 韵取舒同又不同-记舒体书法艺术重要传承人郭振华

不失本体赋新意 韵取舒同又不同-记舒体书法艺术重要传承人郭振华

艺术的传承,不可能也不必要照搬先贤的模式。对此,振华先生采取的是具有个性的师承方法,法舒体而不圄于舒体,“求变”便成了他书法艺术创作的执着追求。这是振华先生书法创作的一个突出表现。

振华先生认为,舒同先生所创之舒体,源于传统,显于个性,是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化代表。我们要想从中再走出“个性”,恐怕要比跳出其他法帖更困难。但是,固守临帖永远也进入不到创新的境界。多年来的苦苦追求,振华先生对舒体形成了“赋形出象”的创作道路。广泛地从汉字的表意功能、诗词格律的平仄精神、绘画艺术的表现方法中汲取营养,将舒体书法沉雄浑厚的钟鼎礼器之感与东晋、唐宋行书的神情气韵有机结合,形成了同中有异,异中见长的鲜明风格。

不失本体赋新意 韵取舒同又不同-记舒体书法艺术重要传承人郭振华

不失本体赋新意 韵取舒同又不同-记舒体书法艺术重要传承人郭振华

不失本体赋新意 韵取舒同又不同-记舒体书法艺术重要传承人郭振华

不失本体赋新意 韵取舒同又不同-记舒体书法艺术重要传承人郭振华

不失本体赋新意 韵取舒同又不同-记舒体书法艺术重要传承人郭振华

不失本体赋新意 韵取舒同又不同-记舒体书法艺术重要传承人郭振华

不失本体赋新意 韵取舒同又不同-记舒体书法艺术重要传承人郭振华

不失本体赋新意 韵取舒同又不同-记舒体书法艺术重要传承人郭振华

2005年4月12日,北京文物出版社专家在对他发出的约稿信中曾这样盛赞他的书法作品:“您的书法,师舒同,又有创新,在全国寥寥无几,达到极高水平... ...”2009年,应邀为舒同先生故里,江西省抚州市东乡标志性建筑城南佛岭山巅“吉和宝塔”顶层题写“万象更新”匾额;2010年斩获“全国红旗颂爱国书画大展”书法组唯一金奖;2012年应抚州市政协之邀,为恢复重建北宋江南名楼“拟岘台”(欧阳中石题匾)奉书抱柱楹联及刻石《王安石·为裴使君赋拟岘台》墨稿。这些书作充分展示了社会对其书法艺术创作的肯定。

求神是振华先生舒体书法艺术创作的基本归宿。艺术讲究门派,振华先生长期游艺于舒体书法的殿堂当中,毫墨挥洒,自然尽显舒体风韵。但是,作为一种艺术追求,“象什么”追求的仅仅是“同”,仅仅为了追求“同”而进行艺术创作,便不成其为创作。最为重要的是追求“神似”。追求舒体书法的神韵,升华舒体书法的表现形式,在神韵与形式的结合上追求艺术的发展与创新。作为一个艺术流派的传承与发展,传承是第一位的,发展是第二位的。但如果传承人只是重复性的复制,自然不会实现传承基础上的发展。这一点,可以说是振华先生近年来对舒体书法艺术创作跋涉之目标。

振华先生精于书法,兼容丹青,工于造型,也不乏对笔情墨韵的孜孜求索。读他的书法作品,便大有书中生画之妙感。他的作品,行笔布幅,用笔精到,气雄力强,沉着痛快,字字形神兼具。有幸亲临振华先生案头挥毫,墨色随运笔产生变化,点画巨细多变,章法布局尽随情感流淌,笔锋所至,既得大师风范,又现独家风流,平俗中尽显高雅,拙重里透着壮美,节奏情感,动人心弦。或斗方,或巨幅,尽显恢宏气势,万千壮美,节奏情感尽随笔墨流淌。若没有书画同源的有意识融合,是很难达到这种艺术效果的。近年来,振华先生更是视野渐宽,又能负笈远游,虚心求教于南北方家,问道于海内外同仁,尽心敦慎,不断充实自己和加强自身的学识修养。如今画与书法同工,皆能见墨见笔,自然天成。其画作不仅画路宽广,且多自出手眼,独法心灵,不与人同。书作画作“远观其势,近取其质”,先生所作内容的文学情境,与书画家个性气质及情感的共鸣,充满着强烈的感染力。

“首在精神次在功”,这是振华生生从事艺术创作的座右铭。他长期以来甘于寂寞,长于积淀,苦于探索,近年来名声雀起,个中原因,从心态上看,展现着一种“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精神,从作品纵向发展的轨迹来看,正是从仿舒体到自身特色形成的艰难过渡之需要。正是这种不畏艰难,甘于寂寞,勇于探索的执着精神,才有了今天的光辉天地。也正是这种精神,才使他有了今天能够勇攀高峰的勇气和力量。

振华先生擅长交友,且颇善言谈,官宦布衣,乡贤名达,无不谦和以礼待之,但他又极度不善阿谀,不善恭维别人,更不喜别人恭维自己,艺术随派,人不入帮,谦和待人,严于待事,六十余年如一日,无论班门俗家,言谈举止,行家气度不凡,布衣心态长存,从不做半点酸腐状,虽然他的作品获过奖、出过国、飘过洋,政府部门曾把他的作品作为礼品赠送给外国友人,但与他结识并不难,难得是求他的作品,因为他从不把自己不满意的作品出手,用句通俗的话说,就是没学会敷衍之举。我与振华先生近于忘年,愿振华先生在书画艺术之路上不懈探索,不断有佳作问世,为传承和弘扬舒体书法艺术做出更大的成就。

作者:王京龙 山东理工大学教授 (2018年农历9月16日 于山东理工大学博大花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