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旅遊之古代建築

這一期,我們就主要為大家介紹一下武漢比較知名的幾座古代建築(1911年以前)。建築雖老,可味道卻是越老越足。它能讓我們看見的不僅僅是他的美麗,還有它所承載的文化價值。武漢在同學們看來可能只是一個發展還不完全的現代大都市,但是她所擁有的歷史也是十分耀眼的。以建築來學習歷史,其實也是個不錯的想法。

一.黃鶴樓

武漢旅遊之古代建築

黃鶴樓

首當其衝的便是武漢或者說是湖北省的名片建築:黃鶴樓。

黃鶴樓始建於三國時代東吳黃武二年(223年)。

三國時期黃鶴樓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軍事樓”,晉滅東吳以後,三國歸於一統,該樓在失去其軍事價值的同時,隨著江夏城地發展,逐步演變成為官商行旅“遊必於是”、“宴必於是”的觀賞樓。

唐代《元和郡縣圖志》記載:孫權始築夏口故城,“城西臨大江,江南角因磯為樓,名黃鶴樓。”是為了軍事目地而建。而據《極恩錄》記載說原為辛氏開設的酒店。唐永泰元年(765年)黃鶴樓已具規模,然而兵火頻繁,黃鶴樓屢建屢廢,僅在明清兩代,就被毀7次,重建和維修了10次。有“國運昌則樓運盛”之說。最後一座建於同治七年(1868年),毀於光緒十年(1884年)。遺址上只剩下清代黃鶴樓毀滅後唯一遺留下來的一個黃鶴樓銅鑄樓頂。

武漢旅遊之古代建築

黃鶴樓從北宋至20世紀50年代,還曾作為道教的名山聖地,是呂洞賓傳道、修行、教化的道場。《道藏·歷世真仙體道通鑑》言 :“呂祖以五月二十日登黃鶴樓,午刻昇天而去。故留成仙聖蹟。”《全真晚壇課功經》中稱其黃鶴樓頭留聖蹟。

1957年建武漢長江大橋武昌引橋時,佔用了黃鶴樓舊址,1981年重建黃鶴樓時,選址在距舊址約1000米的蛇山峰嶺上。1981年10月,重修工程破土開工,1985年6月落成,主樓以清同治樓為藍本,但更高大雄偉。

二. 古琴臺

武漢旅遊之古代建築

古琴臺

古琴臺(GuQinTai)又名俞伯牙臺,始建於北宋,重建於清嘉慶初年(公元1796年),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龜山西腳下的月湖之濱,東對龜山、北臨月湖,是中國音樂文化古蹟、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武漢市文物旅遊景觀之一,與黃鶴樓、晴川閣並稱武漢三大名勝,有“天下知音第一臺”之稱。

古琴臺始建於北宋時期,相傳,春秋時期楚國琴師俞伯牙在此鼓琴抒懷,山上的樵夫鍾子期能識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伯牙便視子期為知己。幾年以後,伯牙又路過龜山,得知子期已經病故,

悲痛不已的他即破琴絕弦,終生不復鼓琴。後人感其情誼深厚,特在此築臺以紀念。古琴臺東對龜山、北臨月湖,湖景相映,景色秀麗,幽靜宜人,文化內涵豐富,構成一個廣闊深遠的藝術境界。

武漢旅遊之古代建築

清朝嘉慶初年,湖廣總督畢沅主持重建古琴臺,請汪中代筆撰《琴臺之銘並序》(一說為《漢上琴臺之銘並序》)和《伯牙事考》。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黃彭年撰《重修漢陽琴臺記》。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楊守敬主持並親自書丹,將《琴臺之銘並序》、《伯牙事考》、《重修漢陽琴臺記》重鐫立於琴臺碑廊之中,並書“古琴臺”三字刻於大門門楣。

三. 長春觀

武漢旅遊之古代建築

長春觀

武漢長春觀位於武昌大東門東北角雙峰山南坡,黃鵠山(蛇山)中部,該觀建於元代,是我國道教著名十方叢林之一,為歷代道教活動場所。稱“江南一大福地”。觀內崇奉道教全真派,以其創始人重陽祖師門人邱處機道號“長春子”命名。

明永樂十二年(1414年)和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曾進行維修和重建,咸豐二年(1852年)毀於戰火。同治二年(1863年),龍門派十六代傳人何合春自武當山來此,發願重修長春觀。他得到官員和士紳的贊助,募得款項,仿明代建築模式,以斗拱鉚榫純木結構重修三皇殿、紫微殿、玉皇閣、來成樓及殿後登山石級,使殿堂煥然一新,“廟貌森嚴,回覆舊觀。”

武漢旅遊之古代建築

民國14年(1925年)侯永德任監院期間,得到督軍蕭耀南士族項竹坪的損資而修藏經閣。1926年北伐戰爭中,北伐軍葉挺獨立團駐紮在長春觀,這裡成為前線指揮所。藏經閣、來成樓、三皇殿均遭炮彈擊損,後由省主席夏鬥寅出資恢復原貌。1931年,侯永德道長又謀得夏鬥寅的支持捐資,對道觀進行大規模的修繕,長春觀建築群格局終於完成。 新中國成立後,因修建武漢長江大橋,對原在黃鶴樓舊址的呂祖閣拆遷,遂由政府拔款,將呂祖閣的神像等遷入長春觀,並對長春觀進行維修。“文化大革命”中,長春觀受到衝擊,神像被搗毀,宗教活動被迫停止。1982年政府拔款,重修長春觀殿宇,重塑神像,1984年宗教活動得以恢復並對外開放。

四. 漢口龍王廟

武漢旅遊之古代建築

龍王廟

漢口龍王廟是武漢地區重要的道教宮觀,始建於明代洪武年間(1368-1398),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

據《漢口竹枝詞》記載,龍王廟碼頭始建於清乾隆四年(1739年)。

明洪武年間,漢水改道由沌口改為龍王廟出口,龍王廟地段,河面狹窄,岸陡水急,船多傾覆,素以險要著稱,故有人修築龍王廟祈求龍王爺保佑平安。

但是,有幾十的時間裡龍王廟是有址無廟的。

在抗戰時期,日本人對這一帶進行了大轟炸,使現在的江漢公園、和平里這裡成為一遍廢墟。

解放以後,龍王廟碼頭為武漢市水運公司專用碼頭。沿漢江而上有打扣巷碼頭、肥運公司碼頭和集家嘴碼頭等。

武漢旅遊之古代建築

1930年,國民政府修路,龍王廟及其牌坊全部被拆,結果1931年發大水,漢口城整整被淹了兩個月,死亡33600人,據說,成語“大水淹了龍王廟”即源於此。

五. 寶通寺

武漢旅遊之古代建築

寶通寺

寶通寺位於風景秀麗的武昌洪山南麓,至今已有1600餘年歷史,具有豐富的佛教文化底蘊和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是武漢市唯一的皇家寺院,並且被列為國務院“漢地全國重點佛教寺院”、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武漢佛教“四大叢林”之一,規模之大、殿堂之宏偉為武昌諸剎之首。

寶通禪寺始建於南朝劉宋年間,初名東山寺,後唐貞觀(627年-649年)年間易名彌陀寺,南宋端平年間(1234一1236年),荊湖制置使孟珙為防範金兵南侵,上奏理宗皇帝頒發帶金,下詔將隨州大洪山寺遷此,改東山為洪山,賜寺名為崇寧萬壽撣寺。

武漢旅遊之古代建築

元代(1280一1291年),洪山寶塔建,塔高7層,巍峨壯觀。塔內有臺階可攀 。元末萬壽禪寺毀於戰火,此後幾經毀壞。

1332年(元至順三年)華實任該寺住持,毅然以復興自任。他籌集幾萬緡經費,廣求大木由江上運歸。因原址地勢狹窄,不宜擴建,乃夷山填壑,壘石為基,使基寬敞,大興土木,l334年(元統二年)告竣。時人稱新建之寺宇,“金碧髹彤,輝映林谷,宏模偉觀,人天俱瞻”。隨州、許州(今許昌)“三大洪山法席之盛,莫武昌若也”。有黃縉作《武昌大洪山崇寧萬壽寺記》記其事。

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之子楚昭王朱楨就藩武昌,在蛇山之陽營建楚王府的同時,在洪山重建寺廟。其後楚靖王朱均訛在1457年(天順元年)又大修大雄寶殿等建築。

1485年(成化二十一年)規模大增,並更寺名為“寶通禪寺”,沿襲至今。

六.歸元禪寺

武漢旅遊之古代建築

歸元禪寺

歸元禪寺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歸元寺路,由白光法師於清順治15年(公元1658年)興建。佔地10公頃,有殿舍200餘間,各類佛教經典7000餘卷。 歸元禪寺屬於佛教禪宗五家七宗之一的曹洞宗,故稱歸元禪寺。歸元禪寺又被稱為“漢西一境”,是因其古樹參天,花木繁茂的人文境致而得。同時還是武漢市佛教協會的所在地。它與寶通寺、溪蓮寺、正覺寺合稱為武漢的四大叢林。

歸元寺由北院、中院和南院三個各具特色的庭院組成,擁有藏經閣、大雄寶殿、羅漢堂三組主要建築,佔地面積十萬多平方米。北院的主要建築是藏經樓,是一座兩側五開間的樓閣式建築,高約25米,頂為大脊,魚角搬爪,斗拱飛簷,古樸玲瓏;當面為四柱通天,雙鳳朝陽,五龍戲珠。整個建築精巧壯觀,金碧輝煌。這裡藏有許多佛教文物,除藏經外,還有佛像、法物、石雕、書畫碑帖及外文典籍,是國內收藏佛像較多的一個佛寺。

武漢旅遊之古代建築

1935年太虛法師出訪緬甸時,仰光的佛教徒贈他一尊1噸多重的玉石雕成的釋迦牟尼佛像,就供奉在這裡。這種佛像在我國只有三尊,其他二尊分別列供於北京和上海。藏經閣裡收藏的佛經有:清代《龍藏》一部,宋代影印本《磧砂藏》一部,清末民初上海印《頻伽藏》一部。另外還有兩件珍品:一是清光緒元年(1875),湖南衡山69歲老人李舜千書寫的“佛”字。“佛”字是在長寬不超過6寸的紙上,由《金剛經》和《心經》原文共5424個字組成。每個字只有芝麻大,肉眼分辨不清。用30倍放大鏡看,筆力挺秀,是書法珍品。另一件是武昌僧人妙榮和尚刺血調和金粉抄成的《華嚴經》和《法華經》,字體娟秀,堪稱精品。

七. 晴川閣

武漢旅遊之古代建築

晴川閣

晴川閣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漢陽龜山東麓禹功磯上,始建於明朝嘉靖二十六年到二十八年(公元1547年—1549年),為漢陽太守範之箴在修葺禹稷行宮(原為禹王廟)時所增建,得名於唐朝詩人崔顥“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詩句。

晴川閣北臨漢水,東瀕長江,與武昌蛇山黃鶴樓隔江相望,是武漢地區唯一一處臨江而立的名勝古蹟,有“楚天第一名樓”之稱。

武漢旅遊之古代建築

該閣自創建以來,幾經興廢,從嘉靖至今的400多年中,先後進行過5次大的維修增建,2次重建。

現存建築是1983年依據清末晴川閣的歷史照片及遺址範圍進行復建的。沿簷迴廊,原汁原味地再現了楚人依山就勢築臺,臺上建樓閣的雄奇風貌。

晴川閣在長江北岸,龜山東麓的禹公礬上,與黃鶴樓隔岸相對,江南江北,樓閣對峙,互為襯托,蔚為壯觀。名冠四方的樓閣隔江相望,在萬里長江上唯此一處。現為武漢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漢旅遊之古代建築

今天就先為大家介紹這麼多吧,可能還有許多古代建築散佈在武漢各地,希望大家在後臺踴躍發言,一起來探尋大武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