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不識大宛種 誤把汗血看肉鬃

仇氏舊注引《舊唐書》:“開元二十九年二月,滑州刺史李邕獻馬,肉鬃麟臆”。又引東坡曰:“餘(1061—1063)在岐下,見秦州進一馬,鬃如牛,項下垂胡,側立倒傾,毛生肉端,蕃人曰:‘此肉鬃也’,乃知《驄馬行》‘肉駿碨礧’當做‘肉鬃’耳”。此兩說,李邕獻馬的事兒,與杜甫詩中的“肉駿”應該是比較一致的,但東坡所謂“鬃如牛”,是不是鬃毛如牛毛之意還不好說,但馬頸無鬃似乎是可以肯定的。這與杜甫所謂“肉駿”之謂就大異了。蕃人所謂“肉鬃”,是不是“鬃如牛”之意?這怎能與杜甫所謂“肉駿”有相似之處呢?原因在於,我們好像對杜甫的詩並沒有認真讀罷了。據《爾雅·釋畜》雲:“鬃,金鬃馬冠也,馬鬣也”。還有一些補充說法,鬃乃鬣毛中之粗毛。據這些說法看,李邕所獻之“肉鬃”不會是蘇軾所謂的“肉鬃”。蘇軾輕下結論,就說“鬃如牛”的馬乃杜甫詩中之“肉鬃”,那是完全沒有這個可能性的。

東坡不識大宛種 誤把汗血看肉鬃

首先看杜甫說這匹馬是雄姿、逸態、嬌嘶、四蹄、降精,怎麼想象,也不會與“鬃如牛”、“毛生肉端”的馬有任何聯繫吧?再說它還有疾於鳥的四蹄,夾鏡懸的“青熒”,連錢動的“花”,這麼矯健漂亮的一匹馬,怎能與“項下垂胡,毛生肉端的“肉鬃”相類似呢?

杜甫還在詩中明確說,這匹他親眼所見的花驄是“大宛種”,有“赤汗”作證,有“顧影嬌嘶”的“自矜寵”,所有這些都表明,鄧國公初得的“大宛種”,是一匹非常名貴而且十分漂亮的“玉花驄”馬,只不過“玉花驄”是當時玄宗皇帝的寶驥名號,誰也不可能任意亂用罷了。

東坡不識大宛種 誤把汗血看肉鬃

大宛馬原產國,即今土庫曼斯坦共和國,漢代以來稱其大宛,該國科佩特山脈和卡拉庫姆沙漠之間的阿哈爾綠洲所產“阿哈爾捷金馬”,即具有神秘色彩的“汗血馬”。其馬身高1.52米以上,腦窄、身瘦、四肢修長、毛細皮薄,對乾旱沙漠條件下的乾熱氣候,有很強的適應性,時速極快,是良好的速度型乘挽兩用馬。常見毛色有驪、騮、驄及驃等色,自古名貴,也是最為中國人稱道的“胡馬”,這種馬的鬣毛雖然不是很濃密,但絕無“鬃如牛”者。

東坡不識大宛種 誤把汗血看肉鬃

我們根據杜甫詩中的描寫,完全可以肯定,這是一匹汗血馬。這種馬有毛細皮薄的特點,較易看見皮下的血脈,特別是奔跑以後,血液流動加快,看起來就像是血要流出身體似的,所以稱汗血馬。杜甫詩中說此馬有“肉駿”和“赤汗微生白雪毛”的特點。那“肉駿”實際是對此馬毛細皮薄的一種形象描寫,赤汗微生,正是因毛細對其皮下血管可見的具體描寫,這完全是對於一匹汗血馬的生動描寫,值得我們從科學和藝術兩個方面去珍重。古代的學者對於杜甫詩中汗血馬的描寫,顯然是談了一些離題萬里的話,特別是談了一些與讀詩不相干的話,甚可惋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