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12歲前,再忙也不能忽略這3件事!

育兒

/

媽媽

孩子12歲前,再忙也不能忽略這3件事!

1

孩子的心理問題,源於父母的撫養方式

孩子心理發展最快的時期叫“關鍵期”。在這個時期,孩子對外界的刺激特別敏感,容易被外界事物所誘惑。

此時,如果父母能抓住機會對他們進行良好的教育,如同農民不誤農時進行播種,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經常從新聞渠道看到種種令父母心碎的報道:因媽媽對女兒玩遊戲荒廢學業的責罵,年僅12歲的孩子跳樓自殺,結束了年輕的生命。

曾經非常乖巧的孩子突然變得兇狠、陌生與可怕。而這些行為問題和心理問題都源於12歲之前,父母對孩子的撫養方式。

我們必須知道,在父母的親自撫養中,你的孩子就在複製撫養的觀念與性格,複製他最親近的人的各種行為方式與態度。

孩子12歲前,再忙也不能忽略這3件事!

2

孩子在依戀期裡,最需要父母的陪伴

每一個孩子尚在幼兒時期,喜歡整天粘著爸爸、或是媽媽。

若是人在生命早期長期沒有得到這種依戀的滿足,就容易產生“親子隔閡”。

很多媽媽告訴我,孩子出生後,由於自己忙於工作,把孩子託付給家裡的老人撫養。等孩子到了上學的年齡再把他接管回來。

可是,孩子跟爸媽就是不親,而且,根本不聽話。為什麼?

答案很簡單,孩子不愛講話,和小時候陪伴少有關。

是因為7歲前依戀期內,父母對孩子少陪伴、缺少身體接觸造成的,不懂得關心他人。反之,孩子會對周圍的人好。

當然,在孩子12歲之前,依戀現象一直存在,年齡越小越越重要。

孩子12歲前,再忙也不能忽略這3件事!

3

孩子語言發展,需要愛的嘮叨

經常聽人說,媽媽的嘮叨,是遏制孩子自我成長的毒藥。

說得越多,孩子越煩躁,越向父母意願的反方向走。哪怕木訥的“悶葫蘆”,都會開口說話!

聽起來充滿嘲諷的意味,但不無道理。

事實上,在語言能力形成的初始,孩子就是聽著父母一遍一遍的嘮叨,學會了開口講話,學會了如何去表達自己的想法。

還有在父母的嘮叨聲中,大多數孩子逐漸練就了對付嘮叨的本領,強化了自己的溝通技巧。

孩子12歲前,再忙也不能忽略這3件事!

6歲是語言發展的突變期,家長要變“說”為“聽”:多傾聽。

面對孩子的問題,你如果一時沒有很好的辦法,那就什麼也不說也不做。因為過長的勸告,孩子根本聽不進去。

平和的語氣和尊重的態度,可以更好地獲得孩子的理解和認同,會讓孩子信任家長的判斷,領會家長的要求。

4

孩子在情感期,父母要多說“不”

心理撫養的第一步是,情感撫養。

可是令許多家長困惑的是:當他們用情感和全部的心血培養起來的孩子,卻有一天突然讓父母覺得那麼陌生,那麼敵對,動不動就自殺……

原因在於:孩子只知道你愛他,他在利用你的愛威脅你,他並不知道死的真正含義。

父母若在10歲前,對孩子說“不”,他儘管會因為拒絕感受痛苦。但最多也就是哭鬧一番,負面情緒被髮洩一空就好了。

如果父母不善於拒絕孩子的要求,等到青春期,你再開始說“不”,那時他們已經有對付你的各種能力和選擇:他會離家出走、服毒自殺來威脅父母。

孩子12歲前,再忙也不能忽略這3件事!

那麼,如何對年幼的孩子說“不”呢?

第一,選擇孩子早期表現出任性的時間。

第二,“說不”的環境要講究,要讓孩子單獨面對你。

教育孩子,永遠不要在縱目睽睽下責罵他們。最好的地方是家裡的臥室,將門關上,讓他單獨面對你,然後告訴他“你今天這樣是不對的!下次不許如此!”

第三,善於表態,比起打罵、講道理效果更好。

以一次事件的處理行為告訴孩子:如果你做得不對,你再鬧我也不會讓步,我也不會心疼,我對你的愛是有限度的,取決於你自己的表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