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几万北伐军能打倒北洋军阀?

来不及说再见


在说到北伐军队和北洋政府之间的矛盾和争端之前,我觉得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民国时期混乱的历史局势。

民国的全称是中华民国,是孙中山在1912年年初清政府还没有灭亡之前建立的。


当时的孙中山虽然裹挟着天下大势,但是因为他是在武昌起义后才临时回到国内、在国内除了弱小的同盟会之外没有其他根基的原因,所以他根本不是袁世凯的对手。

袁世凯的手中掌握着从清末时期就开始训练出来的北洋强军,这些军队手中还掌握着大量自己制造或者从国外花重金购买进来的武器。

从这些种种的条件来说,不要说是孙中山这个没有什么根基的临时大总统了,即便其他拥军一方的军阀也没有人是袁世凯的对手。


因此在袁世凯选择逼迫清朝皇室退位后,孙中山才在形势所迫下,把民国大总统以及整个民国都交到了袁世凯的手中。

为改变自身和苏联合作的国民政府

民国时期最大的矛盾就是从这个名义交接开始产生的,从这个时候起,袁世凯以及后来他手下的北洋各军阀们开始在接下来成为了民国的正统政权。

他们既掌握着强大的实力,也有着最正统的地位,因此接下来民国就成为了北洋政府的天下,进入了北洋政府时期。


而孙中山是非常不愿意看到这种局面的,于是接下来他就创建了自己的国民政府,与不少和他有着相同意愿的军阀们一同发动了数次反袁、反北洋的战争。

不过因为本身实在太弱小的原因,所以他们的反击最后都均以失败告终。

接连不断的失败使得孙中山最后不得不选择了寻求外援,于是他最后通过访问团的名义和苏联搭上了线,开始和苏联走到了相同的路线上。

然后在苏联的帮助下,黄埔军校建立出来了,大量的资金、武器也源源不断地被苏联供应了过来。


拥有着另类特质的黄埔学生军

在孙中山和苏联的合作过程中,黄埔军校是他们合作的重头所在。

国民政府最后之所以能战胜北洋政府、取代北洋政府成为全国之主,黄埔军校就在里面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黄埔军校虽然只是采用苏联军事速成培训班制度建立的,但是他们所培养出的学生军却与以往军阀们手下的军人有着极大不同。

这些学生被培养出来后大都在各个军队中担任了下级军官职位,构成了各部队的指挥基础。

在学校中的他们不仅接受到了下级军官所应该拥有的军事知识,他们也在思想上受到了熏陶,从那个时候开始,三民主义开始深深植入在他们的脑海中,使得他们拥有了以往军阀部队中军人不曾拥有的赴死决心。

如沙子一般散乱的军阀部队士兵

这种赴死决心在那个年代是非常珍贵的,因为在当时的很多旧军队中,很多士兵参军都不是为了什么所谓的家国情怀,他们为什么来军队中当兵呢?

究根结底就是为了讨一口饭吃,那个年代军阀混战严重,每个地方都需要士兵,所以他们到哪几乎都能吃得上饭。

而且民国早期虽然战争爆发数量非常繁多,但是其中的死伤人数却是非常少的。

那个年代的军阀们虽然混战,但是他们很少会对敌人赶尽杀绝。

一般在一方的军队遭遇巨大的劣势后,他们很少会和对方拼死相争,在那种情况下,只要他们的最高将领放弃军队的管辖权、宣布下野,那对方就不会取他们最高将领的性命。

对于他们这些战败的士兵,战胜方也一般会收编在自己的部队中或者是原地缴械遣散,也很少会发生大量的伤亡,因此这些士兵们是很少会傻乎乎地在战争中和敌人决斗到死的。

这样的军队就如同一盘散落的沙子一般,虽然有时候看起来数量非常的庞大,但却非常的不堪一击。

而像黄埔学生军这样受到过主义熏陶、有着热烈爱国情怀的军队来说,他们就如同那坚硬的铁。

只要沙堆的体积数量并没有超过铁块太过于悬殊,在铁球的轰砸下,沙堆也终究只有溃散一途。

可以说,黄埔学生军是北伐战争国民政府能战胜北洋政府的一个关键。

北伐军队不止几万人

但是大家还要注意一点,那就是北伐军队中并不只黄埔学生军一员、也并不只有提问中所说到的寥寥几万军队。

蒋介石刚开始发动北伐战争的时候,北伐军队一共有八支强大的军队,其中既包括了黄埔学生军,也包括了广西、广东、云南、湖南等众多的地方军或者军阀军队。






在这些军队中,除了黄埔学生军外,最强大的莫过于有着钢七军名号的广西第七军以及铁四军名号的广东第四军。

还有后期逐渐加入的阎锡山大军以及冯玉祥大军,从这些方面来说,北伐军队的人数可谓是非常庞大的。

最后再加上苏联在其中给予的大量援助,这才最终促使国民政府的北伐军队战胜了北洋政府各大军阀们。

北洋时期的结束标志着另一个军阀乱世的到来

在1928年的时候,北伐军队还没有向最后一位北洋大佬张作霖动手,张作霖就在可能会被北洋军队打得落花流水的恐惧中,从北京逃回了他的东北。

而也就在这微妙的时刻,张作霖火车中被炸弹炸死了,然后张作霖留下的基业被他的儿子张学良接替了,在张学良最终决定易帜投靠国民政府后,才真正地标志着北伐战争的结束。


而虽然北伐战争结束了,但却并不意味着蒋介石就获得了真正的一统。

民国在经过北伐战争的军阀洗牌后,重新出现的是另一方与蒋介石对立的军阀势力,蒋介石的敌人也从这个时候开始变成了李宗仁、阎锡山、冯玉祥等这些曾经的北伐战友们。

虽然蒋介石掌握着民国名义上的大权,但是真正被牢牢控制在他手中的省份却只有浙江旁的几个省份,从这方面来看,他何尝又不是另一种程度上比较强大的军阀呢?



所以说这就是北伐军队最后能击败北洋军阀的原因,北伐军队的成功与黄埔军校学生军的疑聚、各方军阀部队的相助、苏联的援助有着非常重大的关系,还有就是北伐军队根本不可能只有几万人,在人数上这个提问就是有问题的。


孤客生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蒋介石的嫡系黄埔生和革命军人其实只有不到10万,另外还有和他一起作战的军阀,但不可靠。

相比起来,北洋军阀总兵力不下150万人,单单张作霖就有50万。

为什么能打赢呢?

一句话,革命军人和雇佣军的差别。

北洋军阀的士兵本质都是雇佣军,打仗第一是为了吃饭,第二是为了养家,第三是为了发财。

在北洋军阀时代,经常出现所谓的闹饷事件。也就是军阀拖欠军饷,被部下围攻甚至杀死。

彭德怀还是湘军时候,曾经回忆湘军出现全省范围的闹饷,从各地自发围攻长沙,杀死了好几个前来安抚的将军。

为什么?雇佣军就是为钱打仗,不给钱谁为你拼命,甚至还会要你的命。

这种部队没有任何信念,就算给钱,士兵也没傻到为了张大帅孙大帅去送命。

李宗仁回忆,曾经有2个军阀部队的团,在夜晚激烈对射,打了几万发子弹。

第二天天亮,发现竟然就打死了1个人,这个人还是被自己人误伤的。

这是干啥?

双方都知道夜战危险,搞不好就会送命,就放空枪应付应付大帅,做做样子。

而北伐军则不同。

黄埔系军人都要初中文化,这就相当于今天的大专。他们都是有信念的知识分子,愿意为了统一国家,振兴民族而献身。

在北伐作战中,黄埔系伤亡率远远大于其他北伐军。而黄埔系的军官,排长、连长之类伤亡最高,因为他们打仗冲锋在前面,撤退在后面。

这样的部队,怎么能不打赢呢?


萨沙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北伐军的主要构成,差不多就明白了为什么打倒北洋军阀了

第一军:主力军是黄埔军校生,军长何应钦。黄埔一期生已担起这支军队的大梁,有不少人升任到营长连长一级。这支军队的中基层干部来自全国各地,都是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战斗力的四有青年,黄埔就是他们共同的标签,统一就是他们共同的梦想。

第二军:军长谭延闿,主力军是湘军构成。在历次战争中屡战屡败 ,在北伐中基本上就是凑数的。


第三军:主力军是滇军,军长朱培德,毕业于云南讲武学堂,和朱德并称二朱。这是从血与火的内战中崛起的队伍,作战能力中游。

第四军:主力军是广东军人,军长是广西人李济深。广东是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军队中国的中高级将领多是中国著名军校保定军校毕业生,士兵久经战场考验,以广东人为主。在北伐中立上不世战功,被称为铁四军。

第五军:主力军是帮派人士,军长是李福林。早年孙中山为了推动革命发展,结交不少反清复明的黑社会头目,让他们加入革命军。这支军队战斗力一般,打架可以,打仗不行。

第六军:主力军是湖南兵,军长程潜。这支军队作战还可以,但是装备太差,作战能力中游。

第七军:主力军是广西兵,也就是桂系,军长李宗仁。这支军队是广西内战中崛起的队伍,曾打遍周边无敌手。在北伐中立下大功,被称为钢七军。

从以上就可以看出,北伐军大约有七个军8万人,最能打的约有3万多人,也就是第一军、第四军和第七军。这三支军队的军官素质和思想文化水平都很高,士兵的训练和装备都比较先进。



接下来,我们来看下北伐军的对手。

吴佩孚,占据了湖南湖北河南,总兵力约有20万人。孙传芳占据长江流域几个省,号称五省联军司令,总兵力约有20万人。张作霖占领东三省,总兵力约有30万。

这三支北洋系的人马总数70万,精锐部队加在一起约20万人。如果加在一起和北伐军打,那肯定是占优势的。

但是北洋系走到今天,已是第三代的北洋将领了,以亲情为纽带的北洋组织模式早就过时了失效了。换言之,这些军队之间派系复杂,相互之间还经常爆发冲突,团结上出了问题,协同性就比较差。因此经常出现“友军危急,我军不动”的情况,这就是北伐军取胜的外部因素之一。

和北伐军对比,我们就会明白,北伐军的主力都是革命军人,又有苏联的先进武器加持,主要干部都是愿意为国牺牲的青年,作战英勇程度是远超过北洋军阀的。北洋军阀的军队是职业军人,来当兵不是来送死的,是来升官发财的,至少也是为了吃饭问题来的,战斗力就相当一般了。

三军相逢勇者胜,这就是北伐军能击败北洋军阀的关键原因所在。



北伐战争是按蒋介石的作战方案操作的,先灭吴佩孚,拿下湖南湖北,再向东消灭孙传芳,拿下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后向北消灭奉系张作霖。

1926年5月底,第四军和第七军就开进了湖南。这时北伐军中又多了一个小弟第八军,军长是湖南军阀唐生智,人称和尚将军,战斗力可想而知。到了7月,就攻下了长沙。蒋介石在长沙检阅了北伐官兵,庆祝北伐首战胜利。



等吴佩孚刚刚反应过来 的时候,湖南全境已落入北伐军的手中了。他马上派出重兵守湖北的门户咸宁。咸宁的要地在于汀泗桥和贺胜桥。

这两处是要地,自然多山多水。吴佩孚虽然人多,但局限于地形,无法全面展开,这就是他的不利之处,第四军被称为铁军,就不是吹出来的,战斗力那是绝对的强悍。强攻之下,必有大胜,五天之内连失两桥。

北伐军直抵武昌城下,这是吴佩孚最后的地盘了。他激励全军拼死一战,置之于死地而后生,第四军伤亡惨重。从9月开始,蒋介石下令十月围城。城里那么多人,每天都要吃很多粮食,看你们能坚持多久。

10月10日,第四军在内应的帮助下,攻入武昌城。在此之前,吴佩孚已退向河南,他的主力被消灭,代表他大势已去。



孙传芳没有想到吴佩孚会输的这么彻底这么快,他本来的算盘是让北伐军和吴佩孚打的两败俱伤时,自己也来再收拾残局,一举统一全国。

现在友军被灭,孙传芳就只有独自面对北伐军了。

早到9月,第六军程潜部和第一军的一部就杀入了江西,并且进军顺利,拿下了南昌。但随后就被孙传芳的主力给打了出来,蒋介石就亲临江西坐镇指挥,处死了几个逃跑的军官。

这时第七军扬威的时候到了,11月底,孙传芳的主力军15万人差不多全部报销了。北伐军开始逼近南京。同时何应钦指挥广东的留守部队杀入福建,直逼浙江和上海。

北伐形势一片大好,北伐的两面派冯玉祥和阎锡山同志看到北洋军大势已去,就顺应潮流加入国民革命军序列。

从这时起,北伐军的总兵力已对北洋军阀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北伐的胜利就已经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虽然接下来国民党发动了412和715军事政变,内部也分裂成了武汉南京和广州三个政府,但稍稍休整后,在之后的战斗中,第七军还是发挥了巨大的战斗力,打垮了孙传芳的军队,被称为钢七军,从此扬名国内。



1928年1月,此前被李宗仁逼迫下台的蒋介石复职,随后就开始准备二次北伐,矛头直指占领河南的张作霖集团。

首先是1928年5月1日,北伐军打败张宗昌,杀入济南。虽然碰上日军的阻拦,但北伐军绕道向北,直指北京。

6月初,北伐军杀入北京城,蒋介石在放置在西山碧云寺的孙中山的遗体前宣誓,北伐成功。随后把孙中山的遗体运回南京,埋葬在了中山陵。北京改名为北平,国民政府定都南京。

6月3日,张作霖在撤退回奉天的路上被日本人炸死,张学良接班。面对日本人威逼利诱,张学良表示国难家仇,不共戴天。在南京政府的支持下,宣布东三省回归国民政府领导,改旗易帜,中国宣告统一。

从此,北洋军阀时代结束,中国正式进入国民政府时期。


新知传习阁


真的以为北伐只有从两广出发的那几几万人马吗?太天真了!北伐军的数量可远远不止那么几万,还包括了阎锡山的晋军和冯玉祥的国民军。

按照一些资料统计,两广出发的北伐军大概为8个军10万人马,蒋介石为总司令;阎锡山的晋军近30万人马;冯玉祥的西北国民军接近40万人马。这样算下来北伐军的总数不低于80万人。

我们再来看一下当时盘踞大半个中国的北洋三大军阀一共有多少人马。

东北王张作霖大概有35万人马,盘踞中原地带的吴佩孚大概20万人马,孙传芳的五省联军约20万人马。北洋三大军阀的总人马大概在75万左右!

因此除去武器的因素,北伐军和北洋三大军阀在兵力上其实是相差不大的。其实在武器上,各大势力之间应该差距不大,大家打了这么久,谁也没有把谁吃掉,可见武器的差距并不是特别大。

明面上来说,大家看起来是势均力敌,但最终北洋三大军阀却是失败了,北伐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这就得从两方面来分析:

从北洋军阀内部来说,大家谁也不服谁,一方有难,八方围观!

北洋军阀虽然同出自北洋一脉,但是内部不团结,袁世凯死后,大家打个不停,客观上给了南方革命军崛起的机会。

当北伐军开始进攻吴佩孚的时候,坐拥东南的孙传芳虽然和吴佩孚同属直系出身,但丝毫没有同门之情,他倒是乐于看到北伐军消灭吴佩孚,只要北伐军不要染指他的地盘就行。

同样,奉系的张作霖对于直系出身的吴佩孚早就看不惯了,现在北伐军要打吴佩孚,他是鼓掌叫好,看热闹不嫌事大的。

也就是说,首当其冲的吴佩孚要同时面对北伐军的南北夹击,迅速溃败。

当北伐军击败吴佩孚之后,兵锋东指孙传芳。这个时候的张作霖还是无动于衷,眼睁睁的看着孙传芳被消灭。

张作霖本来与北伐军是有一战之力的,但是看到吴佩孚和孙传芳相继倒在了北伐军手下,有点害怕了。毕竟他的主力部队还在东北,于是准备回东北老家躲着。

如果张作霖能顺利回奉天,那鹿死谁手还尤未可知。但是很遗憾,日本人策划了皇姑屯事件,炸死了张作霖。继任的张学良远不如他老爹,很快就宣布东北易帜。

从北伐军的角度来说,始终是以多打少!

首先有一点,北伐军选取的北伐目标是只有北洋三大军阀,这也是当时国内势力比较庞大的三大军阀。

当时国内四处军阀割据,但是北伐军先是争取了一部分能争取的小军阀,典型的就是湖南地区的唐生智,然后再对北洋军阀动手。

北伐军很聪明,没有同时全面向三大军阀宣战,而是巧妙的利用了北洋军阀之间的不团结,首先南北夹击吴佩孚,打得吴佩孚收尾不能相顾,然后一路开始吞并吴佩孚的力量。说白了,北伐军越打越强大,而北洋军阀则是越大越弱小。

以蒋介石为首的北伐军,实际上也是一个军阀联盟,包括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等人,但是大家还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打下中国这块大的蛋糕,至于蛋糕到手之后怎么分,那是之后的事情了。

而北洋军阀的格局就差远了,他们只想守住自己那块蛋糕,最多也就是抢别人几块蛋糕,根本就没有想过要把整个蛋糕一起打下来!

所以,最终想抢整个蛋糕的北伐军胜利了,只想守住自己蛋糕的北洋军阀失败了。然而,北伐虽然是结束了北洋军阀的统治,让蒋介石的南京政府名义上的统一,但实际上又在最后分蛋糕的时候进入了新一轮的军阀割据!


胡史乱翔


首先要承认,北洋军阀很强大。吴佩孚占据两湖,孙传芳开府东南,张作霖统治北方,这三个对手加起来,真是雄兵百万。

但是,这三个人团结吗?

答案当然是不团结。张作霖与吴佩孚之间,可谓是多少年的血海深仇,尤其是两次直奉大战,双方都杀红了眼。孙传芳在浙江起兵,是靠打败张作霖的奉军,才有机会坐镇东南,他和老张的关系又能好到哪里去?而孙传芳又一直惦记着吴佩孚的两湖地盘和直系老大的位置。可以说,他们三人之间矛盾重重。

其次,北伐军的战略思路对头。

北伐初始,广州政府就意识到,同时打三个军阀是不明智的,北伐军没有这实力,所以得区别对待。吴佩孚占据两湖,挡在北伐军门口,实力最弱,又同时和唐生智、冯玉祥在开打,所以,打吴佩孚是必须和首要的。孙传芳刚和奉军打了一仗,又对北伐军没有太大的敌意,应该是可以争取的。张作霖实力最强,但是和北伐军不接壤。所以,在没消灭吴佩孚以前,没必要和他翻脸。根据这个思路,北伐军的战略构想出来了——“消灭吴佩孚、团结孙传芳、妥协张作霖”。这个战略思路非常准确,避免了多线作战。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北伐军和北洋军有一个最大的不同,这是一支有理想、有抱负的新式军队。军阀部队当兵只是吃粮打仗,而北伐军有严明的纪律和清楚的思想,以救国救天下为己任。这样的部队,虽然人数不多,可是却有极强的意志和不怕死的精神。当军阀部队遇到这样的军队,自然只有死路一条。

曾宪林:《北伐战争史》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脑洞大开的历史


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这是孙中山先生第一次拥有自己的军队,这支军队背后有苏联的支持,其中有不少共产党员,不少军官都是黄埔军校一期或二期的。如果翻阅第一次北伐的军官名录,你就会发现这些人都可畏是后来的风云人物。所以这一场战争算的上是一场新式军队同旧式军队的战争。


由两广地区开出的北伐军共十万人,蒋介石为总司令。与此同时还要冯玉祥的三十万军队,加上阎锡山的三十万军队,北伐军总兵力也不少。当然战斗力最强的还是那十万黄埔子弟,那是绝对的主力,这是北洋军队所无法抗衡的。并且当时的北洋军阀各自为战,内部矛盾重重。

当年北伐失败之后,张学良立刻出兵击溃孙传芳,可谓是螳螂在后。所以北洋军阀没有战斗力也是正常的,毕竟谁都希望可以祸水东引。但是东北军却是笑的最开心的,因为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北伐军的目的就是打垮北洋政府的统治,其实目的是实现了的,此后南京政府便取代了北洋政府。



并且再说一个事件,那就是1922年郭松龄反奉,这件事情左右了中国革命。郭松龄接受过进步思想,非常推崇孙中山先生的救国理论。然而当时的情况是东北军如日中天,正打算一举统一北方,平定全国。郭松龄知道张作霖只是个军阀,所以决定反奉,这让东北军实力大挫,为中央革命军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小司马迁论史


北伐军打倒北洋军阀,并不是严谨的说法,应该说北伐军联合部分北方军阀(晋军、西北军)打败另一部分北方军阀,而黄埔军更只是北伐八军之一。

最重要的北洋军阀并不是铁板一块,冯玉祥是靠政变上位的,被视为北方军阀公敌;阎锡山也是老同盟会会员,和北洋军也没关系;至于控制北京政府的张作霖,本身是马匪出身,也不是北洋军;真正的北洋军只有吴佩孚控制的湖北、河南和孙传芳控制的东南五省。可见,北方军阀其实是个四分五裂的团体,彼此之间矛盾重重。

而且北洋军阀在内斗中已经消耗了合法性,失去了民众和一些地方小军阀的支持,所以大家会先后投靠北伐军,包括北方的晋军和西北军,这都增添了北伐军的实力。

另外一点就是,南方军的素质不低于北洋军阀。尽管北洋军阀似乎是从袁世凯时代就练就的精兵强将,但是相应的就是思想更传统保守;而南方军更注重新型军事教育,黄埔军校不少教官即出身保定军校,而保定军校等四校毕业生在北方则往往不受重视。另外,北伐中一直有苏联顾问加伦作为战略参谋,也是北伐军素质强的原因。


林屋公子


北伐战争是指1926年~1928年期间,南方的国民政府军北上消灭北洋军阀的统一战争。不足十万的国民革命军是如何击败拥有近百万大军的北洋军阀的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分享给大家,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其一、国民革命军得道多助,而北洋军阀失道寡助。

从古至今的战争中都讲一个兵贵精而不贵多,在热兵器战争中更是看重兵精而不是兵多。国民政府出兵8个军约十万人,打着打着如滚雪球一样发展到40个军近百万人,因此要动态的看北伐战争,强弱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国民革命军得到苏联的支持,在军事装备上略强于北洋军阀,且有苏联军事顾问的直接参战。

国民革命军的将官基本都是黄埔军校一期、二期毕业生,或者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战斗素质高。国民革命军受到中共的全力支持,北伐战争是国共第一次合作。北伐战争后期得到冯玉祥、阎锡山等军阀的帮助。奉系军阀在张作霖死后,张学良直接不战而降,归顺了国民政府。相比较而言,强大的北洋军阀没有得到国际势力的帮助,且内部争斗仍然存在。

其二、北洋军阀各自为战,国民军各个击破。

北洋军阀都出身于袁世凯的北洋新军,在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成皖系、直系、奉系三派。皖系的头目是段祺瑞,靠山是日本,主要将领有徐树铮、王永泉、靳云鹏、段芝贵、傅良佐、倪嗣冲等,控制着黄河、长江中下流域及直隶地区。直系的头目是冯国璋,靠山是英美,主要将领有曹锟、吴佩孚、孙传芳等,控制着安徽、浙江、山东、福建、陕西等地。奉系的头目是张作霖,主要将领有张学良,控制着东北三省。

皖系在北伐战争前就已经被直系、奉系联合消灭了,北伐的主要对像是直系与奉系。直系内部的吴佩孚有军队30万人,控制着两湖、河南、直隶等省;直系的孙传芳有军队20万人,控制着赣、闽、浙、皖、苏五省;奉系的张作霖有军队35万人,控制着东北三省。北洋军阀虽然拥兵百万,但是分散驻防,又各自为政,北伐军单独攻击一个军阀,在兵力上还略有优势。最终北洋军阀虽联合作战了,但是同床异梦,远没有国民军团结一致。

其三、国民革命军士气高昂,北洋军士气不佳。

国民革命军在北洋军阀内斗得差不多的时侯出兵,军队士气高昂,将领舍得牺牲,因此一路高歌猛进,不断的战胜虚胖的北洋军阀。《北伐宣言》的发表则极大的调动了社会各界对北伐军的支持,人们希望统一,共御外侮,因此北伐军在北伐过程中是受到各地百姓的支持的。上海就是在工人武装起义的配合下国民军才攻占的。

北伐军的节节胜利让北洋军阀士气低落,不少部队见情势不利,纷纷倒戈投降了国民军,这也是国民军北伐初期只有十万人,到后期就变成近一百万人的主要原因。张作霖败退回东北后,被日本人炸死,其子张学良很快宣布东北易帜,除了张学良不想内战外,奉军士气低落,不想打仗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大秦铁鹰剑士


北伐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北伐,而是一次各方力量你争我夺、纵横交错、几番角逐之后才获得胜利,所以,胜利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

第一,北伐军力量其实十分强大

其实北伐军远远不止十万,如果说北洋军阀有90万之众。那么北伐军应该也最少保持在80万人左右(冯玉祥40万左右,阎锡山30万左右,蒋介石10万),而且队伍还不断扩大和收编其他军队。

大部分人在说北伐军的时候,都以为只有蒋介石的部队是北伐军,其实冯玉祥和阎锡山也是北伐军的组成部分。

冯玉祥和阎锡山“劣迹斑斑”,但是阎锡山本身就是同盟会身份掌管山西政权,即使后来依附于北洋政府,也从来都没有进入北洋军阀;冯玉祥的事情我讲过很多次了,1926年的行程我再说一次吧,冯玉祥3月份到苏联考察,5月份到达莫斯科并且加入国民党,7月份回国,9月份五原誓师,拉起了一支40万人左右的队伍。苏联给予冯玉祥的援助丝毫不比给广州的少。可以说,苏联支持冯玉祥就是要冯玉祥参加北伐。

第二,北伐军主力军实力强劲

北伐军的核心力量比较强大,这批军队都是以桂系和粤系军阀为基础,绝大部分士兵和指挥官都在黄埔军校经过培训,无论是作战经验还是作战理论都很丰富。地方军阀相对于北洋军阀更能打仗,北洋军阀一直就有淮军的“基因”,一打仗就跑,地方军阀在复杂的斗争环境中,你若不能打硬仗,早就被淘汰了,后来在抗日战场表现比较好的桂系军阀和川军都是在复杂斗争环境中坚持到最后的。

而且这批军队拿的都是当时苏联援助的最先进的武器,可以说,同等人数交战,没有哪只队伍能打过当时的北伐军。

第三,北洋军阀内部不合,而北伐时机刚刚好

北洋军阀自从袁世凯死后为了主导北洋政府从1916年到1926年北伐之际,十年之间内斗不断,从1916年到1920年都是皖系的段祺瑞执政,到1920年直皖大战后,直系打败皖系,直系的冯国璋和曹锟相继执政,在1924年的第二次直奉大战时,直系又被奉系打败。在激烈的斗争中使北洋军阀不合,不能统一对抗北伐军,早在皖系执政时期,段祺瑞的智囊徐树铮就主张武力统一南方,但是由于各方矛盾,最后失败。

其中,三大系又不断分裂,奉系出现直鲁联军的张宗昌,直系除了吴佩孚又出现了东南五省联军的孙传芳。

到北伐的时候,北洋军阀就剩张作霖、吴佩孚和孙传芳三大主要军阀,吴佩孚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惨败还没有喘过来气,而孙传芳则刚刚称霸东南,还没有站住脚,在北伐的时候,北伐军采取了先打吴佩孚,再打孙传芳、最后打张作霖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而在北伐军打击吴佩孚的过程中,同为直系出身的孙传芳竟然不救,可见北洋军阀离心离德到什么地步。

当然,要说北伐军能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在于我党的支持,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尤其是党员起了先锋模范的作用,算了编不下去了。


史论纵横


这主要有四个方面原因,第一是列强持续对民国进行武器禁运,造成吴佩孚、孙传芳部武器弹药缺乏;第二方面是苏联对国民党进行了大量军火援助,使得北伐军在火力上远远强于北洋吴佩孚、孙传芳部;第三个原因北伐军是用民族主义武装起来的新军队,他们拿出了对外敌作战的精神对待北洋军阀,而北洋军阀还是以之前北洋系统内斗的方式对待北伐军;第四,北洋系统内部分裂,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各个坐山观虎斗,被北伐军各个击破。


接下来,我就详细说说这三方面原因是如何影响了北伐战争的走向的。


第一、列强对民国进行武器禁运


1919年5月5日,也就是五四运动次日,北京外交团领衔(英国)公使代表英国、美国、法国、日本、西班牙、葡萄牙、巴西、沙俄八国政府照会中国北京政府外交部,声明由于中国南北尚未统一,各友邦反对重滋战端,故在中国成立为各省承认之统一政府前,将约束其国民,禁止向中国输入“军火及制造军火之器料”。


照会还提到,荷兰、比利时、意大利、丹麦驻华公使亦有赞成。其后,列强便不顾北京政府提出的外交抗议,径自管束其国民,令之不得将军火售予中国人。


虽然该禁售协议有很多空子可钻,比如“制造军火之器料”并没有详细列明,非禁运国(德国、捷克)也可以向当时民国输送武器和器材,但是毕竟这几个主要列强对华武器禁运造成了军火在中国价格飞涨。1920年在青岛,一颗步枪子弹竟然卖到了0.63两白银的高价,而在1924年上海,一支法制左轮手枪及百粒子弹能卖150元,是法国马赛原价的十九倍半。


这样高昂的价格,使得北洋军阀军队装备更新换代速度大大降低了,除了奉系在这段时间大力发展军工业外,其他北洋军阀对装备更新换代要求很低,比如直系军阀就坐视自己控制下的汉阳兵工厂技术工人和工程师大量被张作霖挖走。


当然,受武器禁运影响的不止北洋军阀,类似南方陈炯明、桂系这样的军阀同样受影响,比如桂系参加北伐时一个军只有三门火炮,而陈炯明更是窘迫到“用一串纸炮置在洋铁箱内封闭后引纸线燃”冒充机关枪来阻挡国民党军的进攻。


北伐军



因为禁运导致的火力缺乏,尤其缺乏重武器对北伐战争影响非常深远,甚至影响到了解放战争。


由于北伐军的对手火力贫瘠,因此,基于“兰切斯特火力方程”的“人海冲锋”在北伐时期大量使用,白崇禧就精于此道,结果在淞沪抗战时想对日本人故技重施,结果一天之内报销了桂系6个师,白崇禧心疼的连日不吃东西。


“白崇禧作为一位备受世人瞩目的军事专家,却只是凭借着自己过去内战时期的经验,便贸然做出了进攻的决定——内战时期,双方火力都不是很强,勇敢的冲锋不但往往可以奏效,甚至有时候还可以令敌人不战自溃……


甚至1947年,陈毅在总结己方的不足时也谈到,当时华野还流行使用北伐时期的“人海战术”:“……这表现了我们的英勇,也说明了我们战术战斗的蠢笨与落后,伤亡很大,否则伤亡是可以减少的。

直到现在,我们仍保持北伐时期的战术,采用波浪式的集体冲锋。”


从白崇禧和陈毅的总结来看,我们可以确定,北伐时由于北洋军阀火力贫瘠,北伐军经常性采取“波浪式的集体冲锋”战术。


第二、苏联对北伐军的军火支援


前面说了,由于当时西方列强、日本都在“军火禁售”协议上签字了,所以列强对北洋军阀几乎采取放任态度:有本事有钱的,你能搞来军火,我们可以不管(张作霖),但是想让我们支援,办不到。


而苏联恰好是非禁运国,于是苏联可以名正言顺对北伐军进行军火援助,根据相关统计,黄埔军校开办时,苏联一次性送来了十支小手枪,八千支完全有刺刀的俄国式步枪,每枪有五百发子弹。


1925年苏联一次运到广州的军火就值56.4万卢布,1926年又将各种军火分四批运到广州,第一批日造来福枪四千支,子弹四百万发,军刀一千把;第二批,苏造来福枪九千支,子弹三百万发;第三批机关枪四十挺,子弹袋四千个,大炮十二门,炮弹一千发;第四批,来福枪五千支,子弹五百万发,机关枪五十挺,大炮十二门。为解决军校经费困难,苏俄政府还资助现金200万卢布。



即使清党后,国民党也不得不承认,“假如没有苏联的物质援助,就不可能有黄埔军校,也就不会有东征和北伐的胜利”。


正如之前所说,北洋吴佩孚、孙传芳部无不缺少军火,饱受武器禁运之苦;而北伐军完全称得上武器精良、弹药充足,而且并不缺少重武器;而反观北伐军的敌人,吴佩孚号称“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麾下军队号称三十万,然而他三十万大军所拥有的火炮数量和桂系相当,也就是说最少三门,最多不超过八门。


第三、民族主义武装起来的北伐军和旧式北洋军


北伐军是以黄埔军校学生为骨干是建立起来的军队,今天大家都知道黄埔军校在军事技能上的培训确实是乏善可陈,比如徐向前元帅就说过黄埔军校没教什么东西,就走正步、放枪什么的,但是,黄埔军校厉害在于它是近代第一所向学生有意识灌输民族主义的军校。


用社科院近代所所长汪朝光教授的话说“黄埔军校毕业出来,少将以上的军官较少投降日本,说他完全靠纪律的约束也不尽然,这跟他整个氛围他有关联……强调反抗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


这种民族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新军官也许在军事技术上逊色于北洋军阀,但是在牺牲精神上那是远远胜过了,不要以为“人海战术”谁都能玩,没有敢于牺牲的基层军官,是玩不了“人海战术”的。



比如北伐贺胜桥一战,北伐军在失去地利的情况下,硬是欺负吴佩孚军火力贫瘠,用人命堆出来一个胜利,20世纪30年代,吴佩孚还在感叹北伐军基础军官不怕死精神。


反观北洋军阀,他们长期在一种低火力低烈度的战争环境里作战,战争胜利与其说取决于战场不如说取决于牌桌妓院,在这种环境下,北洋军阀军队作战几近儿戏。


第一次直皖战争,双方20万人交战一个月,伤亡才2000多人,但是这已经被英国驻华武官评价为辛亥之后惨烈第一的内战了;而在这次战争中,段祺瑞还公开下令不许部下用重炮对敌,“恐火力过猛,伤亡过重。”


之后,陈毅对北洋军阀混战闹剧也有评价“我说我军切不要像张勋的军队,他与段祺瑞打仗,

打了三百多万发子弹,才打死二十八个人。


而当时英国公使的评价更加的直白“(北洋)基本上是一个对军事体制全然无知的和平的国家。”


一方是敢打敢拼,不怕牺牲的新式军队,一方是把打仗视作“儿戏”,用三百多万发子弹打死二十八个人的旧式北洋军队,从战斗精神上说,北伐军碾压北洋军。


第四、苏联将军的指导和北洋的分裂


军事活动不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经验学,如果没有经历过,就算如何天才,也会吃苦头的,比如说白崇禧在淞沪战场一天就报销桂系6个师,这是因为白崇禧本身不聪明吗?不是,他“小诸葛”的名头不是假的,但是他确实严重缺乏近代战场经验,他把国内战争经验运用到近代战场就吃了大亏。


虽然布留赫尔元帅(加仑将军)被朱可夫元帅评价为“完全不知道什么是现代战争”,但是他毕竟经历过一战、苏联卫国战争,他的水平指导北伐军是绰绰有余。


布留赫尔元帅(加仑将军)


北伐之初,国民党根本没有人指挥过几十万人参加的战争,根本不知道如何布置,最初作战计划竟然是8个师在两湖、6个师在江西、6个师在广东,这种近乎于胡闹的布置被布留赫尔元帅彻底否决了。


布留赫尔说服了北伐军上下,执行了他的新计划:集中力量、各个击破“先定三湘、规复武汉、与冯玉祥会师”,最初北伐军应该“打倒吴佩孚、联络孙传芳、不理张作霖”。


正确的计划可以事半功倍,北伐军正是按照布留赫尔的规划一步步打败了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


反观北洋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他们虽然号称团结一致对外,但是其实各自都有自己小算盘,看到友军被打败,第一时间不是想着支援,而是赶紧吞并,比如吴佩孚被北伐军打败,退居河南的时候,张作霖不是想着去援助吴佩孚,而是第一时间让奉军进军河南,逼迫吴佩孚交出军队。这种四分五裂的联盟如何是北伐军的对手呢?


总而言之,天时地利人和、武器火力军心,北伐军每条都占优,而北洋军每一项都是负数,所以,北伐军打败北洋军阀不奇怪,被这样北洋军阀打败才奇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