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思維方式解脫生死

聽聞佛法是從商儒請到於老師開始的,從錯誤認識到近距離去觀察去思考,是個令人欣喜和折磨的過程,雖然許多問題不得要領,但一窺內中風光也是人生一大歡喜。

佛教的思維方式解脫生死

生死觀

佛教的思維方式解脫生死

說佛教

於老師花了不少時間來講三種生死觀,並做為整個佛教講座的開頭,足見生死觀是佛教的基礎學問,沿這一思路,我將平時所看歸納一下,就這一問題,展開論述,希望能增加這方面的厚重,由於所學泛泛,基本為轉述,不免錯漏,敬請指正。

眾所周知,死亡是人生面對的最大敵人,它的殘酷、神秘和無常又將這一命題上升為人類思考的終極問題。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迴避了這一尖銳的問題,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儒家的解決方案就是淡化死的可怕,突出生的偉大,如主席題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對文人精英來講,立德、立言、立功,就能流芳百世。榮耀的光芒戰勝了死亡的陰影,然而對廣大老百姓而言,以聖人師這種榮光來解決死亡問題顯然是太飄渺了;另外儒家強調“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試圖以血統傳承來實現個體生命的延續;

道家給出的方案是什麼呢?生死是天地自然的規律,生死齊一,沒有絕對意義上的終結,既然是自然規律,人們就只能安時順處,以達觀心曠然處之,養生修仙,,致虛極守靜篤,最後實現人道合一,天人合一。對比儒道,在死亡這個命題上,道家的反思更為理性和深刻,生死矛盾對立又渾然一體,否認生死大限存在,同時曠然樂觀自然接受,解除對死的恐懼。

佛教是外傳文化,克服了中國人傳統中迴避忌諱死亡的通病,將生死列入最高的命題,構建了其獨特的生死觀,彰顯了其思想深邃。

首先,是六道輪迴的生命觀,凡上過於老師課的商儒同學都知道,在此略過。但需要重點說明的是:佛說六道輪迴,其意不在說生命不斷,而在說人生無常;輪迴是苦啊,這才是核心,六道中最高的天道仙人也是有壽命的,也是要輪迴的。釋迦用自已的死告訴世人,即便貴為佛,也是有壽命的。這就與傳統的中國文化中的長生不老的修仙矛盾衝突,給一心煉丹修仙尋求長生的人一記悶棍。

第二,佛教認為的生命過程就是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十二因緣互為因果,不是一個循環,而是一個箭頭,要找到死的原因,最終就是無明,因此破除無明是解脫生死的根本。那麼破除無明的結果就是佛告訴大家,其實“我”只是因緣聚合,是無常的,沒有一個獨立存在的“我”,這就是真相。能看清這個真相,死亡就不可怕了,能看清這個真相,其實輪迴也就是虛妄。

第三,既然我是因緣聚合而成,聚合的原理方式又什麼呢?這就是佛教的另一個命題“業力”,業力是推動輪迴的動力。這種理論對中國人的衝擊在於個人的來世命運全由自已的善惡決定,不需要什麼上帝來裁決,提供了一種新的生活觀。

第四,輪迴的主體是什麼,因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魂魄一說,因此,圍繞有沒有主體,主體是什麼爭論了幾百年。於老師也說過,沒有一個常一不變的“我”,佛也不承認靈魂,據我的學習,主體應該是阿賴耶識,類似於現代所說的記憶,但又不全部吻合的,這樣一種依緣而生且非斷非常的意識,而非實體。

第五,如何超越死亡?佛教描述世界“六凡三聖”,也就是說聲聞、緣覺和菩薩是不參與輪迴的,但是三聖果位太高,老百姓可望不可得,因此,普通人追求的主要人天乘、淨土;有志修行的人追求的是涅槃。

人天乘的超越屬於是最LOW的,來世好點就行了,最好是六道中的天界,符合中國傳統中對神仙眷侶的羨慕,這種套餐就是念唸佛,燒燒香,守守戒就行了,為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

淨土就要高檔點了,淨土做為輪迴和涅槃的中間站,還是很具吸引力的,首先淨土是生活幸福快樂的伊甸園,其次淨土眾生不再退轉輪迴,因為有佛祖加持,臨終由佛祖親自接引。順便說下,不是隻有彌勒佛才有西方淨土,每個佛都有對應的淨土。

涅槃是佛教對死亡的終極超越,佛教說生死分為分段生死和易變生死,分段生死指輪迴生死,易變生死指越越肉體生死的精神層面的生死,這種生就不是肉體形式了,而是佛教菩薩類的在三界外的一種無實體、無壽命的生命形式,不住生死,不止涅槃,因此,涅槃是一種超越人類經驗,最高的絕對意義的,不可超越,也不可還原,更不可能肉眼可見和體驗。借用現代語言,涅槃是一種不依賴肉體,超越了自身認知、經驗的一種具有無限性的意識,純粹意識。

總之,佛教對死亡的超越不是建立在一種純粹原理或浪漫想象中,有理論體系有實踐案例,既有實用主義的人文關懷,也有教化眾生悲天憫人的道德教化,更有超越經驗的思想價值。

補記:以上文字所說因緣、六道、三界、輪迴其實都是佛說世間法,為引導無明的世人所名的名,在勝義諦上世界本無自性,一切為空,既無果就無因緣合和,不僅因果沒有,一切都沒有,有的只有你自己認為有的那個名(概念)而己。這種空觀對世人的思維是種沉重的打擊,但凡你心中認為有一種東西存在過一秒鐘,哪怕是一毫秒,都不是空觀。要克服內心的這種習慣性思維是學佛的第一難點。回到生死觀上,既然生和死的主體都無自性,那就不起生死心,何來了生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