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黃平縣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徵文大賽獲獎作品選登

〖編者按〗黃平縣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徵文大賽,經過縣委宣傳部組織有關專家和教師認真評選現已全部揭曉。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熱情謳歌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大力營造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濃厚宣傳氛圍,進一步激發全縣廣大幹部群眾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必勝信心。《黃平微信》從今天起,開設黃平縣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專欄,將陸續刊載一批我縣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獲獎文章,敬請關注。

成人組一等獎作品

伍分硬幣話變遷

小時候,我的家與家鄉都很窮,伍分錢的價值,可以說比現在拾元還高。我讀小學時,曾獲爺爺獎勵一枚伍分硬幣,至今仍作鎮宅之寶保存著。說來很多年輕人不相信,那時的伍分錢足以吃一頓像樣的早餐,如果一個人每天能得到伍分零花錢,那就相當於是現在的“富二代”了。

改革開放前,我們國家大多的商品都是計劃供應,如布匹、大米、豬肉等等都有專門的票證,那時候錢很值錢,硬幣只以分計,1955年發行的第一套鋁鎂合金硬幣,只有壹分、貳分、伍分三個品種。伍分比壹分和貳分的硬幣稍大一點且醒目。

當時人民幣最大的面額是拾元,最小的面額僅壹分,白菜2分錢一斤,大米1角3分8釐一斤,大部分工作人員的工資相對在30至40元左右,但可養活一家七、八口人,伍分錢可買好幾斤蔬菜或吃一頓簡餐,一般家庭孩子的壓歲錢也就一個伍分,富裕一點的人家給個疊加伍分也就很不錯了,對孩子來說,當時伍分幣就是大錢了。

為了多掙幾個伍分幣,我經常是平時積雞鴨毛、牙膏皮,趕場天撿桔子皮、桃李杏仁來洗淨曬乾後,拿去變賣增加我的零花錢,雖然錢不多,但確是通過我勞動所得,自己很開心,父母也十分欣慰。

有一次到河裡洗澡,在一個水窩旋轉處撿到三個伍分幣,我來不及穿鞋子,就飛奔往家裡跑去向父母報功,誰知父母並沒象我想象的那樣誇獎一番,而是叫我唱《我在馬路邊撿到壹分錢》這首歌,我唱著唱著,剛唱到“把它交給警察叔叔……”時,突感喉嚨一陣哽咽,淚水也一下子跟著掉了下來。當時心想:“這可是三個五分呀!夠咱家買好多東西啊!但最後我還是聽父母的話,把撿到的這三個伍分幣全都上交了,結果老師還因為這事表揚了我拾金不昧的好品質。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沐浴著高考制度改革的春風,我由黃平中學考入了重慶建築專科學校,當時除了學費和路費是稍大額紙幣湊的外,父母給的零花錢都是伍分等大大小小的硬幣。

伍分硬幣於我而言,具有刀痕似的記憶,由於喜愛收藏,故事也多,一般我購物時,餘額都要求他們儘量退硬幣。有一年與愛人上貴醫急診,手中沒多少錢,就包了一包儲存的伍分等硬幣去了,結果居然手中還剩點餘錢回來。參加工作後,有一親戚求借120元外出務工,我搜幹了所有荷包都還差20元,最終也是極為不捨將存錢罐中的伍分等硬幣抖出來,幫其解決了謀生路費的燃眉之急。

漸漸的我覺得物質豐富了,流通的硬幣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不但幣值變了,材質也不一樣,新硬幣由之前的分幣變成了現在的角幣、元幣,且是用銅、鎳等有色金屬做的,有壹角、貳角、伍角和壹元四個品種。

伍分硬幣不再像以前那樣風行於世,以伍分為代表的第一套硬幣早已退出了流通市場,成為收藏愛好者的新品與熱寵,成為人們心靈深處永恆的記憶。

閒瑕之時,我時常獨自一人在書房,沉浸在爺爺留給我的那杖伍分硬幣的欣賞之中,雖然它不比青花瓷、銀元、古畫、古玩那麼值錢,但在我心目中,它卻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它是爺爺那個時代的文化符號,也是我家特有的傳家之寶,更是家族精神的傳承。

現在伍分幣也不值什麼錢了,即使是不慎落在地上,也沒有幾個人會去彎腰撿起來。

但這個小小的伍分幣卻見證了新中國物質商品的流通與分配,見證了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回想當年的黃平縣城,一支菸沒抽完就可轉一圈,到現在不開導航連方位都難找到,這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幣在其中起到了“魔術大師”般的作用。我深深記得,黃平日新月異的變化就是從改革開放後開始的。四十年來,黃平一年一個樣,四十年大變樣。有些變化彷彿讓人們進入了世外桃源,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譬如空調、小車、飛機,高鐵等等,歷史上哪個皇帝享受過這待遇呢?而這一切,生活在這個偉大時代的人們都能切身體會到。改革開放40年來,黃平經濟社會持續發展,人民生活水平質量顯著提高,人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顯著增強,透過伍分硬幣,可窺視黃平的發展足跡,感受到這個時代的偉大變遷。時間一去不復返,但伍分硬幣的故事卻可歷史回放,在我心間永遠留下深深的一抹回憶。

高中組一等獎作品

爺爺的相片

作 者:黃平民族中學高二(16)班 雷煜

指導老師:賈秀福

爺爺喜歡照相,這是他年輕時就有的一種習慣。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看到了爺爺過去的照片。

一張殘損泛黃的黑白照片放在相冊的首頁頂端位置上,照片上印著爺爺的笑容,他站在兩間破舊矮小的土牆瓦房前,門還是竹編的。爺爺說這是改革開放已三四年的時候照的,改革開放以前家裡住的是茅草屋,吃飯都是問題,更不會有錢照相。

第二張相片稍稍泛黃,看得出爺爺很用心保管。爺爺還是站在原來的地方,笑容依然燦爛。身後已經是高高的磚瓦房,門前是一條水泥路。這是一九九三年照的,爺爺跟我說,那時中國的經濟正處於不斷髮展的階段,全家人託改革開放的福,生活已經改善了很多,還住上了新房。

第三張照片是爺爺抱著我在醫院裡照的,剛滿週歲的我正拿著部手機哈哈大笑,這一幕剛好被奶奶“偷拍”了下來。照片裡的醫院已十分的現代化,明亮的白熾燈下是病人們踏實的眼神。據爺爺回憶:2003年的中國經過了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已經逐漸富了起來,人們的整體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不少,醫療條件也更加完善,連我們普通老百姓也用得起進口藥了。

第四張照片是暑假我們全家到天安門旅遊時照的。爺爺這輩子最大的心願就是能到天安門去看一看,去感受那新中國誕生的氣息。到了天安門的爺爺十分的激動,不停地拍著照片。他高興地說:要是擱在以前,能到天安門來是想都不敢想的,如今能到天安門來旅遊,這都是託祖國好政策的福啊!不僅讓我們吃飽了飯,還可以出來看看這美好的祖國河山。想想爺爺的話,看如今的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實力不斷加強,人民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外出旅遊早已經是休閒放鬆的一種好選擇。

從爺爺的這些照片中我看到了中國近四十年來的巨大變化,如果沒有改革開放,而僅是家鄉人民的努力與勤奮,這一切變化都是很難達成的,這都要得助於改革開放啊。

新時代自豪的鐘聲已經敲響,新時代明亮的光輝已經綻放。我為自己生活在這個光明開放的時代而感到慶幸,更為中國的繁榮昌盛而感到自豪!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家鄉人民不懈努力,使家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種新發明已經走進了我們的生活,使我們的生活不再乏味單調,讓我們的出行、購物更加方便、更加自由。

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青少年做為祖國的未來,更應該刻苦鑽研,好好學習,為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而不懈努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時強調的那樣;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我們也要在學習中不斷創新改革,爭創新高。而在不斷的改革創新中,中國的大門會越開越大,人民的生活也會越來越幸福!

長按二維碼 關注黃平微訊

編 審:趙 軍 楊 靜

核 發:楊 德

作 者:縣委宣傳部

聯繫電話:08552469777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