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其實沒有你想得那麼難

林清玄,一個我很喜歡的臺灣作家。

他其貌不揚,留一頭銷魂的散發,頗似《功夫》裡的火雲邪神。

與平凡的外表相反,他的文筆細膩深厚,常透過生活小事,把人生大道理說得通俗易懂,卻無說教意味,句句直戳人心。

印象最深刻的是《生命的化妝》一文,他借化妝喻人生,一語道出做人最重要的是有內涵。

之所以能寫出平靜卻有力量的文章,與堅持寫作分不開。

林清玄說,從小學起,每天寫500字,初中每天寫1000字,高中增加到2000字,大學乃至現在,依然保持每天寫3000字的習慣。得益於此,他成為臺灣最高產的作家之一。

林清玄寫作的不二法寶,就是多寫多練。寫的是所思所想,練得是文筆技巧。

一篇文章,從構思到完成,都是有套路的。《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從文章的結構、風格和可讀性著手,列舉了20條基礎寫作原則。雖無法保證寫得有多驚豔,但起碼是一篇合格的文章。


寫作,其實沒有你想得那麼難


作者布蘭登·羅伊爾,加拿大作家,畢業於哈佛大學,是美國著名考試培訓機構、世界領先教育機構Kaplan的教學主管。他根據多年的經驗,摸索出一套獨特的寫作方法,並集合成冊出版。

該系列共有5本書,金色語言、藍色邏輯、紅色寫作、綠色數學和紫色概率,是閱讀、寫作和思考的最佳指南。

其中,《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是最基礎的,也是最經典的。全書9萬字,加上13道寫作練習題及參考答案,只有144頁,卻基本涵蓋了寫作的所有技巧,是初學寫作者必看的一本入門書。

整本書最大的特色,並不在於說明寫作技巧的具體內容,而是在寫作的過程中,反覆使用技巧,紮紮實實打好基本功。

一、選一個主題

寫文章之前,首先要做的是,明確文章主題。

換言之,就是小學時,老師經常說的中心思想。一般來說,放在文章開頭,以開門見山的方式,直截了當告訴讀者。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第一段原話是“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文章主題極大可能,描寫的是父親對孩子的愛。

這便是開門見山的好處。於讀者而言,快速找到作者想要表達的主要內容;於作者而言,很考驗寫作功底,要求吸引讀者的注意。

對於剛開始寫作的人來說,選擇主題時,最好從自己感興趣的方面著手。正如庫爾特·馮內古特所說,想一個你關心的主題來寫。

這樣寫起來,比較順手,難度係數不會太高,中途也不容易放棄,更重要的是,容易與讀者產生共鳴,慢慢提高寫作能力。

記得2016年第一次寫民國女性時,便是如此。當時寫文章的原因有兩個,一是自己喜歡,二是想借民國女性的故事,給現代女性以啟示。

整個專題,相當於啟示錄。每個女性人物,都賦予一個詞語。比如林徽因,我賦予的是建築大師;阮玲玉,是流言蜚語等。

從家庭環境寫起,到出國留學、戀愛結婚和工作成就。在寫作的過程中,我更願意去寫她們的自我價值感。因為那時,她們不再扮演社會賦予的母親和女兒的角色,完完全全是一個獨立的人,一個擁有和男性同等地位的人。

後來,我將寫好的文章,發佈在各大平臺。受到了很多讀者的喜歡,甚至是出版社的青睞,我的內心還是很竊喜的。

如果找不到自己喜歡的主題,不妨參考林清玄教孩子寫作的方法吧。

他說,每天睡覺前,用三句話寫出這天最有趣的事。堅持一個月,能看到自己的進步。

看似沒有主題,仔細分析,林清玄給孩子同樣設定了主題,那就是每天發生的趣事。難度比寫文章更低,更容易上手,鍛鍊的是孩子的文字表達能力。

在生活中我們同樣可以使用。

從低門檻的每日一記入手,到對某事表達有理有據的看法,然後看書(劇、影)寫文,逐步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

關於主題的選擇,儘量不要太限制自己。有喜歡的去寫喜歡,沒有喜歡的,找一個引起你共鳴的點切入,又或者寫一篇命題作文也是可以的。

二、分解主題

確定主題後,將其分解成二到四個主要部分,分層敘述。

布蘭登·羅伊爾在《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裡說,在寫作中,“三”是個神奇的數字。思考圍繞三個關鍵觀點或概念構建你的文章。

我在寫文章時,也常常會使用三個觀點。拿上週寫的《天生非此》書評舉例吧。

整篇文章的主題是後天養育的重要性,於是我從原因、表現和措施,這三方面著手。

在寫每個觀點前,我會事先概括出小標題,再去搜集好對應的素材,結合自己的理解來寫。

這樣做的好處是,能寫的內容會比較多,觀點也不會很空洞,讀者看得也不會很無聊。另一方面,還能鍛鍊蒐集的能力,以及養成積累素材的習慣。

比如用西班牙電影《折翼蝴蝶》,姐姐悶死弟弟的故事,來說明父母忽視孩子,極有可能造成同胞競爭,產生無法挽救的後果。這個素材,是在一篇公眾號的文章裡看到,隨手保存下來的。

關於素材來源,除了電影,還有名人故事、歷史故事、引用名人名言,以及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

切忌用身邊朋友的故事,畢竟不是人人都有這麼多朋友和故事,關鍵是多看書,多做讀書筆記。這也是我最近幾個月來養成的一個習慣,多看多寫。

在安排觀點的先後順序時,布蘭登·羅伊爾說有六大寫作結構,分別是範疇結構、評價結構、時間結構、比較結構、線性結構和因果結構。根據不同的文章,選擇不同的結構。

我使用比較多的,是因果結構。先說明事情發生的原因,再說事情的具體表現或結果,最後說能採取的措施。優點是文章的邏輯性比較強,缺點是過於死板。

不過,在寫這篇文章時,我使用了線性結構。從寫作的第一個步驟,選擇主題開始,到分解主題,再到修改文章結束。這樣讀者在看文時,就知道寫作的先後順序,以及在寫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

當寫文的第二個步驟,分解主題完成後,用粗體、斜體、項目符號等輔助排版工具突出說明,會讓整篇文章看起來,條理清楚,重點明晰,方便讀者閱讀

當然,如果在寫文前,能先列文章大綱,再列每個小主題的細綱,並將佐證觀點的案例填充到細綱裡,我相信這樣的文章,寫出來不會太差。

三、修改文章

寫作,是將頭腦裡的想法,用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往往第一稿的內容,只稱得上半成品,大多語句囉嗦不流暢,上下文銜接有問題。

所以,寫文後,第一件要做的是,修文。對於很多人而言,修文是一件非常討厭的事。布蘭登·羅伊爾說,這是人的本性。與其說是本性,倒不如說是惰性和怕麻煩。

修文既耗時,又折磨人。除了使用簡明扼要的語句,更要注重文章的結構性和邏輯性。

記得楊絳先生說,從1944年開始,錢鍾書先生寫《圍城》,到1946年完成。每天晚上,他平均寫500字,把寫成的稿子給楊絳先生看,看看她有什麼反應。還對她說,下一步他會寫什麼。

這部25萬字左右的鉅作,花費他兩多年的時間。她戲稱,錢鍾書先生懶,所以寫得時間長。但誰都知道,每天寫這麼少,必定是他仔細斟酌每一個用詞,修改很多遍以後,改到無法修改的結果。

《圍城》出版後,兩年內出了三版,解放後一度絕版30年,現在依舊是暢銷書裡的經典。

或許這是慢工出細活,但誰說不是與文章“鬥智鬥勇”,把事情做到極致呢。

列夫 · 托爾斯泰說:“寫作而不加以修改,這種想法應該永遠拋棄。三遍、四遍—— 那還是不夠的。”

要求我們在修改文章時,用準確、具體的詞語敘述內容。尤其在分觀點的論述上,用詞更要嚴謹,把事情的前因後果,甚至細節都講得清清楚楚。

整個過程,很像複習裡的查漏補缺。找到文章中,寫得不好的地方,並加以修改。

可能修改的次數很多,但很少有人能一氣呵成地寫好完美的文章,大多數人是在一次又一次的修改中,取得進步。因為好文章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改出來的。

這一步,是很多人,包括我也常常忽略的地方。總以為打下最後一個句號,寫文就大功告成。其實這個想法是錯誤的。

從上個月開始,我有意識地在修文,尤其是開頭,修改的次數最多。經常一稿開頭寫完,過幾個小時再看,完全不滿意,繼續推翻再寫,直到寫得讓自己滿意為止。

有時,修改文章,並不是說大刀闊斧地全部推翻,也可能是局部細節的調整。主要根據文章的具體情況而定。建議修文時間是,寫完後的第二天。

老子說,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寫作,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有耐心和毅力,更需要打好寫作的基礎。

就像成為一個戲曲演員之前,他們必須從唱唸做打的基本功練起。初學寫作者同樣如此。

《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羅列的20條寫作原則,雖然有些枯燥,但對於基礎寫作,大有裨益。它能幫助你開啟從0到1的寫作道路,讓你有所收穫有所成長。

如果你願意從頭開始寫作,其實它沒有你想得那麼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