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其实没有你想得那么难

林清玄,一个我很喜欢的台湾作家。

他其貌不扬,留一头销魂的散发,颇似《功夫》里的火云邪神。

与平凡的外表相反,他的文笔细腻深厚,常透过生活小事,把人生大道理说得通俗易懂,却无说教意味,句句直戳人心。

印象最深刻的是《生命的化妆》一文,他借化妆喻人生,一语道出做人最重要的是有内涵。

之所以能写出平静却有力量的文章,与坚持写作分不开。

林清玄说,从小学起,每天写500字,初中每天写1000字,高中增加到2000字,大学乃至现在,依然保持每天写3000字的习惯。得益于此,他成为台湾最高产的作家之一。

林清玄写作的不二法宝,就是多写多练。写的是所思所想,练得是文笔技巧。

一篇文章,从构思到完成,都是有套路的。《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从文章的结构、风格和可读性着手,列举了20条基础写作原则。虽无法保证写得有多惊艳,但起码是一篇合格的文章。


写作,其实没有你想得那么难


作者布兰登·罗伊尔,加拿大作家,毕业于哈佛大学,是美国著名考试培训机构、世界领先教育机构Kaplan的教学主管。他根据多年的经验,摸索出一套独特的写作方法,并集合成册出版。

该系列共有5本书,金色语言、蓝色逻辑、红色写作、绿色数学和紫色概率,是阅读、写作和思考的最佳指南。

其中,《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是最基础的,也是最经典的。全书9万字,加上13道写作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只有144页,却基本涵盖了写作的所有技巧,是初学写作者必看的一本入门书。

整本书最大的特色,并不在于说明写作技巧的具体内容,而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反复使用技巧,扎扎实实打好基本功。

一、选一个主题

写文章之前,首先要做的是,明确文章主题。

换言之,就是小学时,老师经常说的中心思想。一般来说,放在文章开头,以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截了当告诉读者。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第一段原话是“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文章主题极大可能,描写的是父亲对孩子的爱。

这便是开门见山的好处。于读者而言,快速找到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于作者而言,很考验写作功底,要求吸引读者的注意。

对于刚开始写作的人来说,选择主题时,最好从自己感兴趣的方面着手。正如库尔特·冯内古特所说,想一个你关心的主题来写。

这样写起来,比较顺手,难度系数不会太高,中途也不容易放弃,更重要的是,容易与读者产生共鸣,慢慢提高写作能力。

记得2016年第一次写民国女性时,便是如此。当时写文章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自己喜欢,二是想借民国女性的故事,给现代女性以启示。

整个专题,相当于启示录。每个女性人物,都赋予一个词语。比如林徽因,我赋予的是建筑大师;阮玲玉,是流言蜚语等。

从家庭环境写起,到出国留学、恋爱结婚和工作成就。在写作的过程中,我更愿意去写她们的自我价值感。因为那时,她们不再扮演社会赋予的母亲和女儿的角色,完完全全是一个独立的人,一个拥有和男性同等地位的人。

后来,我将写好的文章,发布在各大平台。受到了很多读者的喜欢,甚至是出版社的青睐,我的内心还是很窃喜的。

如果找不到自己喜欢的主题,不妨参考林清玄教孩子写作的方法吧。

他说,每天睡觉前,用三句话写出这天最有趣的事。坚持一个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

看似没有主题,仔细分析,林清玄给孩子同样设定了主题,那就是每天发生的趣事。难度比写文章更低,更容易上手,锻炼的是孩子的文字表达能力。

在生活中我们同样可以使用。

从低门槛的每日一记入手,到对某事表达有理有据的看法,然后看书(剧、影)写文,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关于主题的选择,尽量不要太限制自己。有喜欢的去写喜欢,没有喜欢的,找一个引起你共鸣的点切入,又或者写一篇命题作文也是可以的。

二、分解主题

确定主题后,将其分解成二到四个主要部分,分层叙述。

布兰登·罗伊尔在《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里说,在写作中,“三”是个神奇的数字。思考围绕三个关键观点或概念构建你的文章。

我在写文章时,也常常会使用三个观点。拿上周写的《天生非此》书评举例吧。

整篇文章的主题是后天养育的重要性,于是我从原因、表现和措施,这三方面着手。

在写每个观点前,我会事先概括出小标题,再去搜集好对应的素材,结合自己的理解来写。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写的内容会比较多,观点也不会很空洞,读者看得也不会很无聊。另一方面,还能锻炼搜集的能力,以及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

比如用西班牙电影《折翼蝴蝶》,姐姐闷死弟弟的故事,来说明父母忽视孩子,极有可能造成同胞竞争,产生无法挽救的后果。这个素材,是在一篇公众号的文章里看到,随手保存下来的。

关于素材来源,除了电影,还有名人故事、历史故事、引用名人名言,以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

切忌用身边朋友的故事,毕竟不是人人都有这么多朋友和故事,关键是多看书,多做读书笔记。这也是我最近几个月来养成的一个习惯,多看多写。

在安排观点的先后顺序时,布兰登·罗伊尔说有六大写作结构,分别是范畴结构、评价结构、时间结构、比较结构、线性结构和因果结构。根据不同的文章,选择不同的结构。

我使用比较多的,是因果结构。先说明事情发生的原因,再说事情的具体表现或结果,最后说能采取的措施。优点是文章的逻辑性比较强,缺点是过于死板。

不过,在写这篇文章时,我使用了线性结构。从写作的第一个步骤,选择主题开始,到分解主题,再到修改文章结束。这样读者在看文时,就知道写作的先后顺序,以及在写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当写文的第二个步骤,分解主题完成后,用粗体、斜体、项目符号等辅助排版工具突出说明,会让整篇文章看起来,条理清楚,重点明晰,方便读者阅读

当然,如果在写文前,能先列文章大纲,再列每个小主题的细纲,并将佐证观点的案例填充到细纲里,我相信这样的文章,写出来不会太差。

三、修改文章

写作,是将头脑里的想法,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往往第一稿的内容,只称得上半成品,大多语句啰嗦不流畅,上下文衔接有问题。

所以,写文后,第一件要做的是,修文。对于很多人而言,修文是一件非常讨厌的事。布兰登·罗伊尔说,这是人的本性。与其说是本性,倒不如说是惰性和怕麻烦。

修文既耗时,又折磨人。除了使用简明扼要的语句,更要注重文章的结构性和逻辑性。

记得杨绛先生说,从1944年开始,钱锺书先生写《围城》,到1946年完成。每天晚上,他平均写500字,把写成的稿子给杨绛先生看,看看她有什么反应。还对她说,下一步他会写什么。

这部25万字左右的巨作,花费他两多年的时间。她戏称,钱锺书先生懒,所以写得时间长。但谁都知道,每天写这么少,必定是他仔细斟酌每一个用词,修改很多遍以后,改到无法修改的结果。

《围城》出版后,两年内出了三版,解放后一度绝版30年,现在依旧是畅销书里的经典。

或许这是慢工出细活,但谁说不是与文章“斗智斗勇”,把事情做到极致呢。

列夫 · 托尔斯泰说:“写作而不加以修改,这种想法应该永远抛弃。三遍、四遍—— 那还是不够的。”

要求我们在修改文章时,用准确、具体的词语叙述内容。尤其在分观点的论述上,用词更要严谨,把事情的前因后果,甚至细节都讲得清清楚楚。

整个过程,很像复习里的查漏补缺。找到文章中,写得不好的地方,并加以修改。

可能修改的次数很多,但很少有人能一气呵成地写好完美的文章,大多数人是在一次又一次的修改中,取得进步。因为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

这一步,是很多人,包括我也常常忽略的地方。总以为打下最后一个句号,写文就大功告成。其实这个想法是错误的。

从上个月开始,我有意识地在修文,尤其是开头,修改的次数最多。经常一稿开头写完,过几个小时再看,完全不满意,继续推翻再写,直到写得让自己满意为止。

有时,修改文章,并不是说大刀阔斧地全部推翻,也可能是局部细节的调整。主要根据文章的具体情况而定。建议修文时间是,写完后的第二天。

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写作,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有耐心和毅力,更需要打好写作的基础。

就像成为一个戏曲演员之前,他们必须从唱念做打的基本功练起。初学写作者同样如此。

《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罗列的20条写作原则,虽然有些枯燥,但对于基础写作,大有裨益。它能帮助你开启从0到1的写作道路,让你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如果你愿意从头开始写作,其实它没有你想得那么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