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到底有沒有副作用呢?

Y62474373432


中醫中藥養生陰陽平衡,自然規律繁衍生息

中藥是最為大眾熟悉,也最常被使用的。中藥的運用有著許多的講究,強調的是補瀉得宜,用藥對症專業,不要偏聽偏信所謂民間土方,誤人誤己。疾時要注意藥毒陰陽平衡,“是藥三分毒”,雖然中藥副作用小,但並不是沒有,服用時藥量、用法、熬製方法、火候都需注意,雖然現在有很多藥房可以代熬藥,但熬製的方法上也差異頗大。

中醫養生:

要按時休息,春、秋、冬以晚上9點為宜,夏天可延至10點。睡前洗腳,勝吃補藥。

生活不規律,經常使生物鐘“錯點”,是病弱、早衰的根源。生活方式病的實質便是生活習慣病。

養生家提出,冬季養生宜多食熱粥。如我國民間有冬至吃赤豆粥及臘月初八吃“臘八粥”的習慣,常吃此類粥有增加熱量和營養功能。此外,還可常食有養心除煩作用的小麥粥、益精養陰的芝麻粥、消食化痰的蘿蔔粥、養陰固精的胡桃粥、健脾養胃的茯苓粥、益氣養陰的大棗粥等。

冬天天冷,有些人喜歡緊閉門窗或矇頭入睡,這是很不好的習慣。除了白天要開啟門窗,讓空氣對流外,晚上應開小氣窗通風。人體細胞白天分泌高濃度的環磷酸腺苷,可以增強細胞功能;晚上則分泌高濃度的環磷酸鳥苷,具有減弱、抑制細胞功能的作用。深夜時人體抵抗力下降,對虛弱、患病的人要加強監護,觀察呼吸、脈搏是否正常,以利及時採取措施救治。

中醫講究陰陽平衡

維護生命的陰陽平衡,陰陽平衡是生命的根本,陰陽要是平衡,那麼我們人體就能夠健康,如果陰陽失衡,那麼就會患病,就會早衰,甚至於死亡。

那麼我們怎麼樣維持生命陰陽平衡呢?

中醫認為,人體的五臟六腑、氣血津液等都是由陰陽二氣衍化而成,因此陰陽二氣的對立互根、消長轉化是人體生理病理變化的基礎。

人體正常狀態是陰陽協調平衡、升降出入有序,即人體與自然界陰陽相適應及人體自身陰陽的對立統一。疾病的發生是一系列對立統一關係的失調,如人與自然、人體自身陰陽、營衛氣血、升降出入的對立統一關係失調。因此,調整對立、統一雙方的協調平衡、相互轉化就成為治療的主要目的。

中醫治療本身就是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陰陽的消長變化無窮,只能就患者病情和體質進行中醫辯證分析才能用什麼樣的藥物,如果真的有能維持陰陽平衡的藥物,那麼我們的身體就什麼時候也不會生病了。

所以說明中藥治病講究的是陰陽調和,這樣也就減少對身體副作用。中醫治病講究的是過程,什麼事都一樣欲速則不達。這樣為什麼很多人喜歡用中醫的方式來養生也就是這種道理。世間萬物能夠保持生存下去,也就是它們都掌握了自然規律,使它們能夠更好的繁衍生息。中醫養生治病也是如此規律。

更多健康分享關注➕留皇橄欖

專注健康生活方式


留皇橄欖


最早中藥學鉅著《神農本草經》按藥物的毒性和療效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種,能補養,“無毒”,可以長服、久服;中品120種,能治病補虛,無毒或有小毒,根據病情、斟酌使用;下品125種,專治大病,多為有毒,不可多服,不能久服。中醫有句名言“是藥三分毒”,即是藥就有毒副作用。“藥以治病,因毒為能。所謂毒者,以氣味之偏也”。中藥和西藥一樣,有毒副作用,即便是上品補藥,也要根據患者體質,給陽盛者開出壯陽補藥,必會上火,對他來說就是副作用,下品有毒藥物更不用說,所以對中藥毒副作用的把握,好的中醫師能夠在辨證施治、常用量的情況下進行。中藥有四氣五味、溫熱寒涼的特性,好的中醫師會根據患者症狀舌脈特點做出處方用藥。中藥的毒副作用不僅僅是某一味中藥的問題,中藥方多是多味藥的複方,通過複方拮抗藥物副作用是方劑的常見要求,優秀中醫師方子都不大,多是十幾味藥,劑量都不大,藥味搭配經典,君臣佐使,一般來說,都是安全的!現況不容樂觀的是不少中醫靠賣藥生存,中醫方子大而複雜,一個處方五六十味,甚至百八十味,而且量超大,這樣的中藥口服下去,療效暫不論,副作用是肯定的。此外,中藥的毒副作用還要看藥材來源,就是產地,銷售渠道正規合法與否,有沒有農殘汙染。



腫瘤何大夫


中醫藥國家大力提倡發展,而且也通過了中醫藥法。但是近年來對於中藥無毒的過度宣傳,給人們的思維帶來了不小的影響。提到中草藥,大都數人會認為是“天然藥物,無毒無害”、“綠色醫療”。但中藥確實也是有副作用的。因為中草藥之所以起作用,也是這些中藥內的化學成分作用於人體而起的作用,也是通過肝腎代謝的。所以肯定是有副作用的。

老祖宗並不否認中藥的毒副作用

實際上,幾千年來,中醫藥學不但不否認中草藥的毒性,而且對中草藥的副作用和毒性問題有比較深刻的認識。所以中醫也規定配伍用藥的“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小兒和老人的用藥禁忌等。在《中國藥典》中,將有毒的中草藥按三級劃分,分別註明為“小毒”、“中毒”、“大毒”,有些藥物還特別註明了其腎毒性及肝毒性,規定了用藥注意事項。

近幾年影響比較大的中藥毒副作用事件

1、1990-1992 比利時減肥中藥中毒事件 (防己)

2、1990-1993 日本小柴胡湯中毒事件 (間質性肺炎)

3、1978新加坡黃連中毒事件

4、美國麻黃聽證會

5、香港的中成藥重金屬招標。

這些事件中,中藥的毒副作用給人們帶來了血淋淋的教訓!

“是藥三分毒”中藥也不能亂用

近年來,中藥養生開始流行。各大書店,各種中藥養生書籍,被放在顯要位置。各大電視臺就開始播放養生節目,無數老年人準時坐在電視機前收看,特別關注涉及偏方治病的內容。

很多人為保健養生,喝茶泡片西洋參,熬粥放把枸杞子,燉肉放點當歸、黃芪。然而,專家表示,這些補品雖然副作用不大,但如果不辨體質亂吃,或者食用量太大,都對身體不利。

還有人熱衷追尋各種民間偏方。我曾經看過一個銀屑病的病人,用蒼耳子葉熬水外洗治療皮膚病,結果病沒治好,結果自己得了慢性腎病腎炎。

中藥也有毒

有些中藥是有大毒的,如烏頭、雷公藤、洋金花等,使用不當或使用過量都會造成嚴重後果。

中藥的烏頭內含有烏頭鹼,有毒,使用時須經過加工炮製以減低其毒性,入方藥時又與其他藥物相配伍制約其毒性,加之久煎可以有效地降低其毒性,發揮其治療作用。

有文章稱中藥中極毒藥材132味,慢毒藥材911種。所以應用中藥是還是應該注意的。

中藥也有副作用

過去,由於中藥檢測技術的限制,人們對一些中藥的副作用認識不清,似是而非。所以百姓認為中藥無副作用。導致中藥濫用,一個重要因素是很多人認為中藥藥性平和、無毒副作用,有病治病,“無病健身”。隨著採用先進檢測技術,對中藥有效成分的鑑定,發現有些中藥在使用當中確實會產生一些對人體有害的副作用。

如中藥木通,可以對腎功能造成損害;甘草與西藥洋地黃同用,會引起洋地黃蓄積性中毒反應。黃連,內含的小櫱鹼對葡萄糖六磷酸酶缺乏症的人,可引起溶血性黃疸(沒有此症的人則不會發生溶血反應)。

還有一些居民不懂辨證也亂吃中藥。一些西醫醫生不懂中醫,也亂給病人開中藥和中成藥。“不遵循中醫思想理論,不出問題才怪。”

不要相信虛假宣傳

不要輕信“純天然”“純植物”等藥品宣傳,不要認為凡是中草藥都沒有毒副作用。中草藥都需經過炮製才能使用,所以根本就不存在所謂的“純天然”藥材。單味中藥都有毒性,複方才能規避毒性風險。中藥講究“君、臣、佐、使”,就是通過藥物間相互作用,提高藥效,減低毒副作用。

溫馨提醒:開中藥必須到正規醫院的中醫科或中醫醫院,不要盲目相信偏方、民間驗方等,不要到非正規的小診所看病。

中醫講“方對人”,而不是“方對病”。“需要長期服用中藥的患者,一定要定期隨診,注意換方,絕不能一副藥吃一年。”


皮科醫生劉光金


中藥到底有沒有副作用呢?

說起中藥,很多人對其印象是“有病治病,無病健身,安全可靠”,殊不知“是藥三分毒”,中藥並非如我們大眾所認為的安全無毒。古書《淮南子》記載:“神農嘗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這個“毒”指的是中藥的偏性,可以造成對人體的傷害,可見我們的老祖宗已經認識到了中藥是有副作用的。我們所說的中藥副作用的專業術語是中藥不良反應。

近些年,長期服用牛黃解毒片治療便秘,患者出現砷中毒症狀:皮膚髮黑、疲乏無力、腹腔積液;龍膽瀉肝丸導致腎衰竭,嚴重的導致尿毒症事件;土三七致肝損傷事件;何首烏致肝損傷等中藥的不良反應/事件層出不窮。

隨著科技的進步,中成藥的品種、劑型層出不窮,很多中成藥(OTC-非處方藥),可以在藥店自行選購。經濟水平的提升使人們越來越關注自身的健康,很多人經常自行選服中成藥並長期服用;也有部分愛美女士為了減肥、美容服用不明來源、無正規廠家生產的中藥。以上都有可能導致中藥不良反應的發生。

如何避免或減少中藥副作用的發生呢?1、在正規醫院、診所就醫,不輕易相信江湖遊醫。2、拒絕服用不明來源、非正規廠家、三無產品中藥。3、辯證用藥,如自行選藥,要注意說明書上的症狀描述,如不能判斷請求助於醫生、藥師。4、中病即止,病好了及時停用中藥,不要長期服用中藥。如需長期用藥,請在醫生或藥師指導下用藥。5、按照說明書用法用量用藥,不自行加減劑量或療程。6、服藥期間出現不明原因的身體不適要及時就醫。


藥事健康


祖國中醫學及中藥學發展已有兩千年的歷史,據《本草綱目》記載,我國古代醫學家經過深入實踐和不斷總結,推廣應用的中草藥有兩千餘種。中草藥多來自於天然植物或動物,含有較為複雜的化學成分,主要包括糖類、氨基酸、蛋白質、油脂、酶、色素、維生素、有機酸、鞣質、無機鹽、揮發油、生物鹼、甙類等則。在中藥的各種成分中,有的成分具有顯著的生物活性,並能對疾病起到治療或限制作用,臨床上又將這種成分稱為有效成分,如中藥中含有的生物鹼、甙類、揮發油或氨基酸等。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中藥是安全、有效、無毒的。有些中藥廣告也往往片面宣傳,對其毒副作用及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避而不談或避重就輕,且常以“本品系純天然藥物,無毒副作用”誤導患者。而患者在用藥時也往往忽視了中藥的用法用量及其毒性,形成了認識的誤區。正是由於,人們對中藥安全性問題存在片面認識,中藥的毒副作用往往容易被忽視,在中藥“有病治病,無病健身”的觀念下,長期、過量或者不恰當使用中藥的情況時有發生,引發了各種各樣的中藥安全性問題。

中藥不良反應不僅可在使用單味中藥時發生,還可在複方中藥煎劑及中成藥等各種劑型中發生。隨著中成藥的廣泛使用,其已成為中藥發生不良反應的主要品種,而中藥注射劑又在其中佔絕對多數。

廣大公眾一定要改變“中藥安全無毒”的觀念,正確認識中藥的治療作用與不良反應並存的現象。要在醫師、藥師的指導下,正確使用中藥,避免不辨證使用中藥、超量使用中藥、隨意延長療程等現象的出現。

中藥毒副作用的原因

中藥品種複雜根據相關資料顯示,我國僅是貫眾植物的數量就高達27種之多,當超量使用綿馬貫眾時,會產生失明、昏厥等現象,嚴重時甚至會有生命危險。同樣,根據史書記載,木通類植物原本無毒,但是如今的關木通卻有毒,超量使用會亞重損害身體健康,但是目前我國的部分地區依舊在使用。同時,由於中藥品種的複雜性,其搭配需要尤其謹慎,中藥配伍不當就可能產生毒副作用,例如山楂、五味子、酸梅等共同服用就可能引發血尿。

中藥的炮製方法不正確大部分的中藥在使用之前都需要進行一定的加工,但是如果其炮製方法不正確,中藥也會產生一定的毒副作用。例如大黃,一般適用於體內淤積、體虛疲勞等,其在食用前需要用炭火充分翻炒,以削弱其下瀉作用,增強其吸附性,以更好地治療腹瀉。但是大黃如果炮製不正確,則其止瀉功能會大大削弱,反而增強了其通腸下氣的功能,其反而會大大加深病人的病情。還有烏頭、斑蝥等中藥若炮製不當也會導致中毒。

中藥食用超量由於中藥使用的劑量不正確而導致的毒副作用是在中藥中毒事件中最頻繁發生的。中藥可以主要分為無毒、小毒以及大毒三種類型,對於具有毒性的中藥應該謹慎使用,例如在六神丸中就具有一些含毒性的原料,如果使用的劑量不正確,甚至會給幼兒的生命安全帶來威脅,因此,兒童應該禁止使用該類藥物。目前,人們普遍存在對於中藥服用的誤區,大部分群眾認為中藥無毒、天然、有病治病、沒病健身,但實際上,部分中藥短期服用沒有毒副作用,若長期服用,可能會引起身體不適,甚至危及人們的健康。

自身的身體因素不適合由於不同地域與種族遺傳的差異性,因此,人們的身體素質等對於中藥的使用反應是不同的。例如附子,一般其使用量主要為了至15克,但是有的人僅食用了9克就產生了毒副作用,而有人即使食用了13克也無不良作用。與此同時,病人的年齡、身體素質的因素都會對中藥服用的效果造成一定的影響,特別是幼兒與中老年人極其容易發生中藥中毒,該類人的肝腎功能不完全,因此,使用部分中藥極其容易導致中毒,所以,醫生在面對該類患者時,中藥搭配應該嚴格謹慎。

常見的中藥副作用

中藥對肝臟和腎臟的傷害

中藥對人體臟器的傷害主要指對肝臟和腎臟的傷害,由於中藥的成分比較複雜,長期使用的話就會對肝臟和腎臟造成極大的損害。

中藥對人體的神經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循環系統的損害

神經系統:主要是引起頭昏或頭暈,如洋金花、番木鱉等;其次常見的症狀有頭痛(大風子)、昏迷(洋金花、烏頭類等)、痴呆(天南星、硃砂等)、煩躁不安(曼陀羅、洋金花、人參等)、軟弱無力(毒芹)、頭面及四肢麻木(川烏、草烏等)、膈神經麻痺(硃砂)等等。

呼吸系統:常見的有呼吸困難(川烏、草烏、鬧羊花、曼陀羅等)、呼吸衰竭(蒼耳子等)、肺水腫(白果等)。

消化系統:常見的引起噁心(決明子、大戟等)、腹瀉(牽牛子、大戟、芫花、甘遂等)、流涎(草烏、半夏、天南星等)。

循環系統:常見的有心肌損害(砒霜、雷公藤等)、血壓升高(麻黃等)、心悸(川烏、草烏、蟾蜍等)、心律不齊(曼陀羅、烏頭類等)。

使用中藥過程中引起的過敏反應和中毒反應

過敏反應:常見的有過敏性腹瀉(瓦楞子、牡蠣、石決明等)、猩紅熱樣藥疹(兩面針、虎杖等)、蕁麻疹樣藥疹(白芍、五味子、當歸等)。

中毒反應:醫療用毒性藥品係指毒性劇烈,治療劑量與中毒劑量相近,使用不當會致人中毒或死亡的藥品。中藥的毒性與其所含的毒性生物鹼及毒素有關。例雷公藤。

中藥毒副作用的防範

合理辨證施治

中藥的治療原則是辨證施治,如果辨證不當則會使藥症不符,進一步加重病情。在中藥配製過程中,嚴格藥物合理配伍可增加藥效,提高治療效果。反之藥物配合不當或相互作用,會增加藥物不良反應幾率。

準確掌握劑量

一些特殊中藥其活性與用法用量密切相關,因此,應根據患者病情準確掌握藥物劑量,擅自增大藥劑會增加不良反應,但劑量不足或會減低藥效,無法達到應有的治療效果。此外,某些中藥正常無不良反應和毒副作用,但過敏體質的人則者可能出現過敏或中毒現象,因此,對老年或幼兒以及體弱患者要適當減低劑量,以免發生不良後果。

嚴格炮製加工

中藥通過炮製除了增加療效外,更重要的一點是降低藥物的毒副作用目。科學炮製中藥,遵照醫囑進行煎服。中藥必須進行加工、炮製以減低毒性後方可應用。特別是斑蝥、雄黃本身有毒,未經炮製則容易發生中毒,因此服用前一定嚴格辨別,避免誤服誤用,發生危險。

掌握飲食禁忌

某些中藥在服用時,應嚴格禁食某些食物,如服用何首烏和地黃禁忌食用蔥蒜和蘿蔔等;服用茯苓禁忌食醋。同時,服用中藥時還應避免進食生冷、辛辣及刺激性食物。

保證藥品質量

中藥包括特殊的藥用植物,植物類中藥的採摘、貯藏、炮製、調劑等過程都有一定的程序和要求,應嚴格控制中藥生產和製做過程,嚴格規範藥物的應用種類、產地、生產、藥用部位的等各個環節,從而保證藥物質量。

避免多藥同服

醫生診斷和治療過程中,為了提高療效,會把多種藥物聯合應用,起到起效快,作用迅速的效果。但由於有些藥物聯合應用有協同作用,服用品種越多,中毒的幾率就越大,甚至發生毒副作用。因此應根據病情,選擇適當藥物,儘量避免多藥同時服用,以防止出現配伍禁忌。

提高中醫藥人員的素質

醫生要樹立嚴謹、科學的工作作風,具備紮實的中醫藥專業知識和相關學科知識,要善於運用專業知識對中藥的毒副作用作認真分析研究和總結,善於發現未認識到的毒副作用及其應對措施。

加強使用者中藥認識

要加強使用者對中藥的認識,尤其是對中藥毒副作用的認識,在未對自身病症有明確瞭解前避免自行配藥。比如關注小編,關注養氣百草屋,適當學習中藥養生知識才不會病急亂投醫對自身也算有個較好的交代。


總結

隨著中醫學的發展,國人越來越重視中醫,更樂意使用中藥治病、養生。但在中藥的前處理要依法炮製,醫藥人員要嚴謹配伍、合理使用劑量,使用者對症用藥,充分發揮藥效降低藥的毒副作用。這不僅能確保藥效,更能促進中醫學的發展。 對於中藥的毒副作用,我們切不可忽視,但是也不可慌張,應該正確對待。小編主要根據中藥毒副作用產生的關於中藥品種複雜、中藥炮製方法不正確、中藥食用超量以及自身身體因素不適合等四大方面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僅供參考。


養氣百草屋


不但有還很大,就是國家一沒研究過,二研究過不敢說,畢竟中醫在中國上千年了,說他騙人,中國自己打自己的臉啊,再就是現在中國的中藥有幾種是真的,都是以假亂真,中藥市場混亂的很,即便是國醫大家真有兩下子不騙人的,也得毀到中藥上,中藥幾乎沒合格的,退一萬步說,真是真的,這種幾率不大啊,質量也是很差,咋說呢?藥物需要農藥嗎?需要激素嗎?需要化肥嗎?這些古代有嗎?古代汙染這麼嚴重嗎?生長環境種植環境都不達標,你讓藥品咋達標,我見過非常多的肝損的有的谷丙轉氨酶都上萬,這可怕啊,谷丙的正常值也就幾十,很多都是吃中藥吃的。可很多人還鼓吹中藥沒副作用,這個是沒研究不知道,不代表沒有,最好是有病看病沒病別找病,不作死就不會死,這就是沒事別弄中藥治病保健啥的,很容易出事


塵埃也霸天


對於中藥是否有副作用這個問題,首先我們應該明確一個概念,那就是什麼是副作用?

副作用的定義是指在治療劑量下所出現的與治療目的無關的作用。由此可見,其實副作用有時與治療作用之間是可以相互轉變的,當藥物的某一效應作為治療目的時,其他與治療目的無關的作用也就成了副作用。



跟西藥相比,中藥的成分往往要複雜一些,其作用選擇性低、作用範圍廣,當利用其中一個藥理作用時,其他的作用也就成了副作用。一般來說,副作用比較輕微,且多數是可以恢復的。當然,我這裡說的副作用,可能比人們常說的副作用範圍要窄一點,因為日常生活中,人們提到的副作用範圍可能比較籠統。



俗話說,是藥三分毒,其實並不是說中藥就沒有副作用的,實際上中藥中也有很多毒副作用比較強烈的藥,所以說如果真的需要治療疾病,而自己又不是很懂的情況下,就不要真的隨便跑到山野裡去挖幾棵藥用植物,就給自己開始治療了,且不說治療疾病需要辨證論治,而中藥有時也需要經過炮製才能使用,萬一誤認了,挖了一株有毒的,那也是得不償失的。


中草藥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中醫對疾病的認識以及中藥是如何治病的。中醫對於疾病是從宏觀整體的角度來認知,是建立在陰陽五行的基礎上,通過中醫的望、聞、問、切四診合參來確定疾病(具體有八綱辨證、六經辨證以及臟腑辨證等),然後通過方藥、針灸、推拿、情志等來調整人體的陰陽、氣血以及臟腑虛實等內環境、恢復人體正常的氣血運行達到平衡、輔助人體正氣等來達到治病養生的目的。

經常有朋友會問像草根、樹皮這些東東能治病嗎?

接下來我們來說說中藥治病的道理:我們都知道在自然界中有各種各樣的動物、植物。其中只有人類才是最高級的。中醫認為健康的人是陰陽平衡,氣血調和的。但是動物植物就不一樣了,它們都有自己的偏性。比如:羊啊、狗啊、鹿啊、辣椒、花椒等這些都是偏熱性的所以它們可以用來溫陽;像螃蟹、鴨、苦瓜、蒲公英、魚腥草等都是偏涼性的可以清熱解毒去火;當然還有很多比如偏燥性的如蒼朮可以祛溼、偏潤性的如杏仁可以潤肺等等就不再一一舉例說明了。所以中醫治病的原理就是用中藥的各種偏性來調節病人的偏性,從而達到陰陽平衡、防病治病的目的。

現在回到問題:我們之所以叫它中藥,說明它不是我們平常吃的米麵等主食。所以說大多數中藥都有它的偏性,既然有偏性如果在沒有辨證的情況下自己冒然服用當然就有副作用了。

當一個病人在通過服用中藥方劑治病的情況下,如果給你看病的這個中醫大夫辨證準確,很快幾幅藥就能藥到病除。那就說明這個中醫大夫很好的利用了不同中藥的偏性來糾正了病人的偏性(此偏性就是指病人體內的各種陰陽氣血等不平衡),在這種情況下就談不上什麼副作用。相反如果這個中醫大夫辨證不是很準確或者辨證錯誤那麼他所開的中藥方劑就會對病人造成副作用,甚至加重病情。

(這裡要聲明一下,上面所說的中藥是指那些經過正確合理的炮製並且無硫、無黴變的中藥。)

另外:我們經常在中醫大夫開的藥方中可以發現一些有毒的中藥,比如:半夏、附子、烏頭、細辛等,這些藥物不只是有副作用而且有毒,但是如果辨證準確往往療效是非常好。在我們的中醫經典著作之一《傷寒雜病論》中都有在用,而且是經過了近兩千多年的歷史檢驗。

在中醫中經常流行一句話就是:"大黃救人無功,人參殺人無過",意思是說如果辨證準確用大黃也可以救人,如果辨證錯誤就是用人參也會殺人。但是對於不懂的病人家屬來說,心裡肯定會想這病可能太嚴重了,即使用了人參都救不活…,雖然我們大家都知道人參是滋補的好東西。

最後用一句話概括:只有適合病人病情的中藥或者方劑才是正確的,反之就不只是副作用那麼簡單了……


希望之光2015


在以前把中藥打了下去,現在又把中藥帶到了神壇。古人云,是藥三分毒。中藥哪有沒有副作用。只能說毒副作用大小。


無論是中成藥還是西藥,其作用基礎都是化學物質作用於生物體,如丹參起藥理作用的便是丹參酮,這些化學物質都存在一定副作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訂的《中成藥臨床應用指導原則》中就指出,中成藥使用中出現的不良反應一個主要原因就是長期或超劑量用藥,特別是含有毒性中藥材的中成藥,如硃砂、雄黃、蟾酥、附子、川烏、草烏、北豆根等,過量服用即可中毒。在這裡有人恐怕會回擊說,西藥長期大量服用難道不會中毒嗎?我想說,當人們堅信中藥毒副作用低,這種對中藥的輕看,就有可能導致更多傷害。


廣東人對中醫藥情有獨鍾,不少認為中藥溫和毒副作用小。曾聽腎臟科的醫生講過這樣的故事:一位是剛畢業的女大學生,因為牙痛找中醫開了一劑草藥方子,連續吃了一週,突然感覺身體異常,排尿減少,來醫院檢查,結果已是尿毒症,且不可逆轉。原來治牙痛的草藥方中有一味藥是硃砂蓮,含有馬兜鈴酸。還有一個女孩,為治臉上的青春痘,長期吃一種叫龍膽瀉肝丸的藥,造成急性腎損傷。


書香滿屋漫讀書


我手上有2個吃中藥很長時間的患者,一個是腦鳴,在省人民醫院做了3次磁共振,顯示是腦萎縮,在我這吃了近2年的中藥,這兩年期間,感冒咳嗽3次,腰痛(腰椎間盤突出)發作1次,便秘發作1次,基本上是3.5服藥緩解,然後就一心一意治療腦鳴,現在的結果是想起來就有點腦鳴,不想起來就不鳴了,晚上也不鳴,每年做體檢,肝腎功能、血糖血脂等均正常,血壓也正常;一個是血小板減少的患者,以前基本每年要住2次中南醫院,來吃中藥的時候,血小板20個單位,空腹血糖7.1,還有眩暈腰痠乏力心悸等症狀,吃了3個月中藥,症狀全部消失,空腹血糖5.3,然後再吃了8個月,血小板達到95個單位,正常是100-300單位,也做了體檢,肝腎功能、血脂等都正常。

我以上的表述,並不是說中藥沒有副作用,主要是說中醫看病,最主要是要辯證,調和陰陽,以平為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