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哪三种不孝吗,为何又叫无后为大

我们常听到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都认为不孝有三种,具体又哪三种,无后为大,又是什么意思呢?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 ,是孟子评论舜的婚姻时说的,原文是:“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对于“不教有三,无后为大”近代出现两种不同的争议:

一、“三”为三种,“后”为子嗣、后代。

首先看不孝有三,孟子的原话中并没有说明另外的两种不孝是什么。到了东汉,赵岐在《十三经注》中阐述了他个人对孟子这段话的理解:“于礼有不孝者三,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换成现代的解释: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一不教;父母年老,自己却慵懒而不思进取,没能力奉养父母,这是二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三不孝。这个解释是中国自古通行的权威解释。

你知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哪三种不孝吗,为何又叫无后为大

二、“三”为虚数,“后”为“后代的责任”

后代学者认为孟子整句话的前半部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定论,而“三”只是个虚数,是很多的意思,后半部分“舜不告而婚,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是孟子用舜的婚姻来举的例子。 意思是:“舜结婚的时候没有告诉父母,这是没有尽到一个后辈的责任,君子认为舜娶妻虽然尽了忠,但还是应该告诉父母。”

所以现代有学者,倾向于将“后”理解为“尽后代的责任”与前半部分相连接整句话的意思是:“不孝有很多种,没有尽到做后辈的责任,就是最大的不孝,舜娶妻的时候没有告诉父母,这是没有尽到一个后辈的责任,君子认为舜娶了妻,虽然尽了忠,但还是应该告知父母。”但这一解释尚无具体的学术性定论。大多数的文献还是倾向于第一种解释。

对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你比较认同哪一种说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