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只华南虎的“虎爸爸”

12只华南虎的“虎爸爸”

李石洲当年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的幼虎“威威”如今已经成年。

12只华南虎的“虎爸爸”

虎妈妈和小虎在嬉戏。

12只华南虎的“虎爸爸”

李石洲抱着幼虎“威威”。

12只华南虎的“虎爸爸”

李石洲所在华南虎繁育研究中心内的华南虎

韶关华南虎繁育研究中心专家李石洲:

华南虎是我国特有的虎亚种,属于珍稀濒危动物。上世纪90年代后,再也没有人发现过野生华南虎的活动痕迹。现今华南虎已无法自我繁衍复壮种群,人工饲养繁殖,扩大种群数量,进行野化训练,放虎归山是拯救华南虎的唯一途径。

自2008年7月国家林业局批准在广东省韶关市建立华南虎繁育研究中心起,做野外调查出身的李石洲就转行从事华南虎繁育研究,如今在他的带领下,这里的华南虎已从当初的2只增加到12只,约占全国人工圈养华南虎总数的十分之一。从一位高考落榜生到华南虎专家,李石洲克服了一个个难题,与山为伴,与虎结缘,始终在自然资源保护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 郭原毓

科学繁育:

从死亡线上救回幼虎“威威”

在位于韶关市森林公园内的华南虎繁育研究中心,记者见到了五十多岁的李石洲,他带着团队里的四位年轻人,围坐在静谧的办公室中,默默盯着墙面上的虎舍监视器,大家偶尔就华南虎的健康问题稍作讨论。这样的工作情景从华南虎繁育研究中心成立至今,已是常态。

李石洲指着监视器里的画面对记者解释道,“虎舍里的一公一母两虎目前正在尝试交配,如果交配成功,100天后就会产下虎崽,所以我们需要格外留心。”

虽然目前他们拥有的华南虎数量相比刚建立时已扩充了几倍,李石洲依然很重视华南虎的健康。他说:“我国现存的华南虎,都是由两雄四雌共六只老虎人工繁育的后代。由于呈现高度近亲繁殖的状态,华南虎的繁殖率低,死亡率高,抵抗力弱。”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在华南虎基地落成不久,李石洲带领团队想尽办法,曾引进福建的华南虎进行繁育。2011年10月,从福建引进的母虎产下两只虎崽,不巧遇上粤北山区突然降温,两只小老虎相继感染肺炎。“那时我们刚刚起步,经验不足,没有保住‘老大’。”李石洲和团队成员至今提起,仍一脸遗憾。当时他们紧急联系省林业厅,请来广州动物园、香江野生动物园的专家,连夜救治,总算把“老二”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幼虎渐渐长大,李石洲给它起名“威威”。如今威威已长成强壮威风的成年华南虎,李石洲路过虎舍唤它名字时,威威会发出友好的低沉呼噜声回应。

抢救威威的经历让李石洲意识到,对于华南虎这种特殊物种,不仅要注重繁育,还要注重科学。他带领着团队总结经验,从饲养、育幼和疾病防治等方面着手研究,最终提出了“华南虎幼虎肺部感染诊断及综合治疗”方案,被各大动物园广泛应用,取得良好效果;经李石洲研制的“动物多功能通道装置”也获国家实用型专利。

传奇经历:

从林业工人到养虎专家

作为名副其实的华南虎专家,李石洲前半生的发展充满传奇色彩。他出生于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一个小山村,1978年高考落榜后,他挑着背包步行10多公里,走进了公社办的樟栋水林场,成为一名林业生产工人。

那时樟栋水至车八岭一带的森林资源保护较好,物种资源丰富,而且是过去华南虎经常出没的地方,加上李石洲本身对生物特别感兴趣,1981年建立车八岭自然保护区后,他便选择继续留下。1984年,他被选派到中山大学生物系培训学习,这也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之一。

“培训为期4个月,3个月上课,最后一个月由教授带着我们去野外实习。”李石洲回忆当初,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大学本科四年所有的生物学知识融会贯通,得益于扎实的理论基础加实践。他认为,学生物一定少不了野外考察,当时他们去了华南植物园、肇庆林区等地,辨认植物,学习制作标本,积累了很多经验。

培训结束后,李石洲还主动报考东北林业大学读函授,学习林业和生物科学知识,回到保护区后便成了科研工作负责人。“当时经常有华农的教授带学生来保护区考察,我就跟着虚心学习,加上整天待在林区,最后在辨认植物方面比很多专家还要准确。”李石洲说。

在中大学习时,李石洲学到制作标本的方法,回到林区后还专门请了标本制作老师傅来指导。如今,车八岭自然博物馆内的动植物标本大部分都是由李石洲制作的。由于做标本能力出色,李石洲还在林业系统小小出了名。但后来李石洲慢慢就不做标本了,他意识到,制作标本这一行越来越不被需要,因为它是破坏性的一种记录方式。“做标本势必要损坏原有的自然资源,随着科技发展,现在也可以通过照相,三维建模来记录物种,加上制作标本需要用到很多管制药品,大部分是有腐蚀毒性的,制作起来并不简单,比较浪费人力和时间。”李石洲说。

心系虎种:

克服重重困难 成立研究中心

由于当年的车八岭是华南虎活动频繁的地方,为了保护这一重要资源,李石洲牵头成立了保护区华南虎调查小组,担任组长,经常带领组员爬高山,住帐篷,在保护区及周边地区寻找华南虎的踪迹。

“我们先后发现了10多处华南虎脚印和挂爪,摸清楚了华南虎的活动范围和活动规律,证明当时华南虎仍在车八岭乃至其他县区有分布。”李石洲还写了一篇题为《车八岭上老虎坳》的文章,发表在北京《大自然》杂志,引起了全国同行的关注,使车八岭以虎成名,这也让他与华南虎结下了深厚的渊源。

如今,华南虎繁研究中心地建起了三个繁育区、一个育婴区、一座实验楼和一座专家楼,还拥有韶关首个院士工作站,一切看起来都是上了轨道的模样,但回忆起当初起步阶段,李石洲与团队人员皆是一阵唏嘘。

由于华南虎野外资源十分稀少,野生华南虎已不存在自我恢复种群的能力,因此人工饲养是拯救该物种的唯一途径。为了拯救华南虎,李石洲于2001年主动申请调到华南虎省级自然保护区工作,次年策划在韶关国家森林公园内建立华南虎繁育基地。“建立繁育基地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首先要取得国家林业局的批准,其次要有合理的规划和资金投入。”李石洲说道。刚开始时,他查找有关资料,编制华南虎繁育研究基地建设方案,并多方征求意见,很是奔波。

幸好老天助力,就在此时,香港吴氏保护野生动物基金向李石洲伸出援手,捐资完成第一繁育区的虎舍围栏建设。2008年,基地从福建引进一对华南虎进行饲养,两年后这一对华南虎先后产下3胎虎仔,引起了社会的关注。随之,李石洲获得省林业厅支持,华南虎繁育研究基地规模开始扩大,并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当前困境:

后续资金、人手都成问题

在几年的繁育中,李石洲总结出了几条经验:要想确保华南虎种群健康发展,达到拯救和发展华南虎种群的目的,必须建立半野化模式的饲养环境,优化种群结构,解决因近亲繁殖引起的种种问题。目前,李石洲和研究团队通过制定华南虎的身份家谱,已做到确保近交系数0.4以下的才进行互相繁殖。

“基地的后续管理经费目前仍然没有保障,除了资金以外,我还有五年就退休了,现在基地就剩下这四个年轻人,人手也是个问题。”李石洲感叹道。

这些人工繁育的华南虎有可能再放回到野外吗?李石洲表示暂时没有计划,不过他了解到,我国有十来头华南虎运到南非野化,如果野化成功,这些华南虎会送到福建梅花山放养,“2000多亩的地都圈好了。”华南虎不能放野外,并不是华南虎不能适应,而是人类活动太多,生存环境已被破坏。“不是虎的问题,是人的问题。”李石洲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