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領取諾貝爾獎 揭密屠呦呦爲何長期在國內遇冷

屠呦呦領取諾貝爾獎,揭密屠呦呦為何長期在國內遇冷。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在這裡舉行。中國科學家屠呦呦一身紫色禮服長裙,胸前點綴著一枚閃亮的胸針,她坐上了頒獎臺上的8號椅子。屠呦呦獲得了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也是中國內地科學家首次獲得諾獎自然科學獎,這對中國科學界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分享這一獎項的,還有愛爾蘭科學家坎貝爾、日本科學家大村智。頒獎典禮在莫扎特的音樂聲中開啟,頒獎典禮從物理獎開始,接下來是化學獎,當屠呦呦登上領獎臺,從瑞典國王手裡過諾獎獎章和證書時,全場響起熱烈掌聲。

揭密屠呦呦為何長期在國內遇冷

論及屠呦呦發現的創新性,國人常把“兩彈一星”掛在嘴上,顯示國人完全不懂得什麼是創新。 創新是無中生有,原子彈最早有人在1934年提出,遲至1939年美國開始嘗試,到1945年成功,這個過程是從無到有的,所以稱為創新。繼美國開發出原子彈之後,蘇聯研製了他們的原子彈,但這個過程已經沒有創新性了,他們是在“模仿”。“模仿”遠比創新容易.所謂的“兩彈一星”無非模仿遊戲,模仿的對象還不只一家,其創新性完全無法跟青蒿素的發現相比,幾乎是零。

你如果明白了這個道理,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我說列於屠呦呦之後的羅、李等人根本無法跟她相比。羅澤淵、李國橋的工作在有了屠呦呦的工作的前題下,如果他們不做,其他人完全可以取而代之。但屠呦呦的貢獻抹去,則不會有青蒿素這個發現的存在,或者必須有另外的機遇產生。

正如“兩彈一星”這個模仿遊戲產生大批中國院士一樣,中國人不懂得原創的價值,導致了屠呦呦的貢獻被忽略低估。屠呦呦被拉斯克獎評獎委員會列舉的文獻有六篇,共有四篇是中文,只有兩篇是英文,在中國數論文篇數計算貢獻的背景下,少得可憐,也土得掉渣,然而,她的貢獻就是不能抹殺,那些發表英文幾十篇的,都只能遠遠地排在她的後面。中金網

屠呦呦领取诺贝尔奖 揭密屠呦呦为何长期在国内遇冷

屠呦呦簡歷:

1930年12月30日,生於浙江省寧波市;1948年,進入寧波效實中學學習;

1950年,進入寧波中學就讀高三;

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藥學系;

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後改名為北京醫科大學,現為北京大學醫學部)藥學系;

1955年,分配在衛生部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工作至今;

1959-1962年,參加衛生部全國第三期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

1979年,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副研究員;

1985年,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研究員。

個人榮譽:

1958年,被評為衛生部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

1978年,青蒿素抗瘧研究課題獲全國科學大會“國家重大科技成果獎”;

1979年,青蒿素研究成果獲國家科委授予的國家發明獎二等獎;

1984年,青蒿素的研製成功被中華醫學會等評為“建國35年以來20項重大醫藥科技成果”之一;

1987年,被世界文化理事會授予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狀;

1992年,雙氫青蒿素被國家科委等評為“全國十大科技成就獎”;

1997年,雙氫青蒿素被衛生部評為“新中國十大衛生成就”;

2009年,獲第三屆(2009年度)中國中醫科學院唐氏中藥發展獎;

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獲拉斯克臨床醫學獎。

2015年10月,諾貝爾醫學獎。

名字由來

【屠呦呦的名字源自《詩經》[心]】“呦呦鹿鳴,食野之苹。”屠呦呦,1930年生於浙江寧波。1977年,首次以“青蒿素結構研究協作組”名義撰寫的論文《一種新型的倍半萜內酯——青蒿素》發表於《科學通報》,引起世界各國的密切關注,研究成果斬獲諸多大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