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建設是 現代醫院管理制度改革關鍵

記者觀察

本報記者 童彤

近日,《北京市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對外發布,其中明確,北京將首次探索全球化招聘、建立公眾參與委員會等。同時,《方案》還明確,北京還將嚴控特需服務規模,要求醫院提供該服務比例不超過10%。

可以說,一系列管理制度改革內容高度吸睛,畢竟,北京作為全國公立醫院改革的重點地區,承載的就醫需求不僅僅針對北京市居民,更在對接全國就醫需求上承擔著重任,因此,其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的建立方向對於全國公立醫院改革而言都有著風向標的作用。

《方案》圍繞完善醫院治理機制、健全醫院管理制度等三方面,提出了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的25項重點工作。在公立醫院領導人員選拔任用方面,未來將進行制度改革,推進公立醫院院長、副院長(含總會計師)專業化、職業化的建設,市屬醫院還將擴大選人用人範圍,適時探索全球化招聘,未來不排除將出現外籍院長,此舉也是全國首創。

從《方案》不難看出,北京市將力求實現其現代醫院管理對接多樣化需求的目標。當然,重中之重仍是廣大群眾的就醫需求問題。長期以來,看病難一直困擾著就醫群眾,儘管北京聚集了眾多優質醫療資源,但就醫難問題依舊存在。這一點突出體現在就診掛號的“一號難求”上。

客觀而言,我國優質醫療資源分佈不均造成了區域性、結構性就醫難。以北京為例,有相當比例的外地就診患者在門診就醫。主觀上,我國民眾習慣於大病小病都到門診就醫,導致綜合醫院門庭若市。對此,決策層在呼籲民眾理性就醫的同時,更積極建立和推進分級診療,意在將急病、慢病分開,鼓勵一般常見病在基層解決等制度建設。

對醫療機構和地方而言,緩解就醫難也被納入了考核內容,根據《方案》所強調的績效考核、評估內容,自2011年起,對北京市22家市屬公立醫院的績效考核取得了一定成效。近年來,患者滿意度從85.96分(2012年)提升到92.6分(2017年),還推進了“京醫通”預約掛號、院內導航等一系列便民措施。

統計顯示,截至2018年9月底,通過京醫通統一平臺完成掛號總數1562萬人次,預約患者的建議候診時間精確到30分鐘,北京市屬醫院總體預約掛號率已達88%,緩解了患者排長隊問題。

而在就醫多樣化需求上,特需門診服務近年來正逐漸被就醫群眾所接受,其背後對應的就診綠色通道等便利的確被一部分就醫患者所接受。此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海外就醫也逐漸走入公眾視野。《方案》明確,北京市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將探索全球化招聘。同時,明確要求醫院提供特需服務比例不超過10%,以最大限度保證廣大群眾就醫需求。

此外,未來普通公眾將參與到醫院決策和管理中。今後將在公立醫院建立公眾參與委員會,成員主要由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專業性社團代表、醫院管理服務相關專家、服務對象和居民代表等組成,形成公眾參與醫院決策與管理的制度化渠道。

在記者看來,包括對接多樣化就醫需求,以及吸引公眾參與醫院決策和管理,體現醫療服務提供與需求溝通原則都是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建設不可或缺的內容,但其中最為關鍵的是,醫療人才才是真正緩解就醫難的關鍵所在。

畢竟,作為診療行為實施的主體,醫療人才的積極性是確保一系列制度政策落實的關鍵所在。顯然,這一點在國家衛健委研究部署2018年的工作重點時也已有所明確,具體而言,包括加快推進薪酬制度、職稱等改革,落實醫學科研、休息休假等政策,以及明確把更多的人才技術、財力物力、優惠政策向基層傾斜均圍繞醫療人才自身福利以及調動工作積極性而展開。

不能否認的是,醫療人員的薪酬待遇以及職位晉升問題一直備受各界關注,其間不乏對體制內相關制度的詬病,比如職稱考核有著引導醫療人才擠破腦袋進大醫院的傾向。且在科室劃分上,不同科室的醫生待遇也存在明顯差異,這也加劇了部分科室崗位少人問津的尷尬局面,比如兒科醫生。

記者認為,如果能充分調動醫生按照規範執業的積極性,勢必能有效避免醫生牟利事件的頻發。但這需要發揮醫改的主力軍作用。規範醫師執業應與整體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相配合,完善相關制度建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