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資管政策「出題」,各類機構轉型「迎考」

自4月底至今,《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業務管理辦法》等7份文件陸續發佈,涵蓋銀行理財、基金、信託等7類資管機構在內的“1+5”政策已經出齊,標誌著大資管新規及配套監管架構基本搭建完成。在未來2年的過度期內,基金、銀行理財、信託、券商資管等機構均面臨轉型。如何轉型?困難有哪些?投資者又該如何應對變化?

文丨周琳 來源丨 經濟日報

面臨諸多轉型挑戰

多數銀行理財、保本基金、信託產品等資管品類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剛性兌付現象,打破剛性兌付成為大資管機構面臨的第一方面挑戰。

普益標準研究員餘新月認為,“1+5”資管政策出臺對銀行資管業務模式影響是顛覆性的,轉型困難體現在理財產品全生命週期的各個層面。對於產品營銷,淨值化轉型可能引發投資者對銀行理財穩健性的信任危機,對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和投資者教育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對於產品投資和風險控制,在統一的資管競爭格局下,過去依託產品滾動發行投資於固收類資產獲取收益的模式難以為繼,銀行資管亟待補齊大類資產配置研究、投資策略研究、頭寸管理、全類別風險管理等方面的能力短板,實現“真資管”下的精細化管理;對於產品運營,一方面大部分銀行在淨值化管理方面缺乏相應經驗和人才,另一方面產品信息披露及時性和規範性對銀行系統建設、人力投入提出新的挑戰。

“還有財富管理能力的挑戰。過去,銀行理財多是預期收益率型,銀行在中間可以賺取差價,而新規後,銀行理財的投資收益可能將全部歸為投資者所有,銀行只收取一些管理費或手續費。”融360分析師楊慧敏說。

信託公司轉型的難度更大。一家中型信託公司的管理人員坦言,“信託公司是此前唯一橫跨資本市場、貨幣市場和實業投資三大市場的資管機構,在行業層面上,信託業已有業務模式對行業本身的制度屬性較為依賴,制度優勢讓信託在大資管行業具備優勢,為信託業帶來較為簡單的盈利模式,為行業帶來了規模快速增長,但也限制了行業多樣化發展路徑。資管新規發佈後,整個資管行業都面臨轉型,但由於體量巨大,信託行業掉頭難度較大。”

普益標準研究員夏雨認為,在業務層面上,信託業目前經營的傳統類業務,都受到新規和市場限制,不論是傳統的房地產信託,還是基礎產業信託,或者銀信合作業務。在短時間內,實現全面轉型難度很大。

對於券商資管和保險資管來說,轉型的難度分別來自去通道和非標業務的處理。夏雨認為,券商資管作為去通道的首要對象,在去通道、穿透監管的背景下,過去依靠牌照優勢衝規模、獲得收入的時代難以為繼,業務轉型迫在眉睫。新規落地前,券商資管已在系列監管文件下開始減少或停止增量通道業務。

對於保險資管來說,新規將保險資管納入大資管監管範疇,確立主體地位,並明確禁止期限錯配,並要求資產管理機構壓縮非標資產類“資金池”操作,保險資金投資非標資產的增速亦將出現下滑。非標業務出現收縮,將對保險資產管理公司投資收益率帶來較大負面影響,轉型的壓力可想而知。

探索三方面路徑

資管新規出齊後,轉型難度最小的是基金公司。夏雨認為,新規規範與優化了公募基金行業發展,但相較於其他機構而言,基金公司運作相對成熟和規範,最有機會承接原有理財資金的機構。一方面,新規對公募基金與私募基金做了不同安排,公募基金產品定義面臨規範與優化;另一方面,分級基金與保本基金產品需要轉型或者終止,這是基金公司為數不多需要轉型的部分。

各類資管機構究竟如何轉型?綜合看,有三條路徑。首先是向淨值化產品轉型。

夏雨表示,在新規背景下,銀行理財必然打破剛性兌付、規範資金池模式,實現由傳統預期收益型產品向淨值型產品運作的轉變。具體體現為:在產品端,完善產品體系,在淨值產品設計上更加貼合客戶需求,以低風險低波動產品設計輔助投資者教育,實現淨值轉型軟著陸;在投資端,重點提升固定收益產品主動管理能力,並依靠FOF/MOM模式優化委外投資;在運營端,強化會計制度、信息披露制度、風控制度建設,逐步搭建業務開展必備的IT系統體系;組織管理上,銀行將成立資管子公司或以事業部的形式進行專門運作資管產品,分離業務,隔離風險。

一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資管部門負責人表示,今後銀行理財產品設計思路也要轉變。在打破剛兌背景下,客戶理財投資風險自擔,理財選擇的依據也不再僅僅是收益率高低,必然倒逼理財產品設計思路及產品營銷風格上調整。從產品設計看,理財設計將從客戶需求出發,在客戶分層的基礎上逐漸推出滿足不同風險偏好、流動性偏好、多元化投資目標的產品線。在淨值轉型初期,有必要通過低風險低波動的產品設計來提升市場接受程度。

路徑二是各類資管機構均加強主動管理能力。夏雨認為,未來,無論是基金公司、券商資管、保險資管,還是銀行理財子公司和期貨資管等,均需加強主動管理能力,識別優質資產資源,迴歸資管業務本源,服務經濟實體。這才是行業安身立命之本。

“僅靠主動管理還不夠,在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發展背景下,擁抱金融科技,藉助‘機器人’的力量也是大資管行業轉型的路徑之一。”京東金融研究院院長孟昭莉認為,伴隨著大資管新規架構的搭建,轉型機會蘊藏在三處,一是金融科技能幫助控制無序的資產管理風險。例如,針對資管新規的投資者適當性要求,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分析投資者狀況以做好適當性篩查;又如針對資產、主體進行數據分析,實現穿透。二是金融科技可以創造新型的業務機會。例如,大資管新規明確指出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採用機器人投資顧問開展智能投顧業務。三是金融科技可以加速金融機構實施監管合規。金融機構在面對更加具體、細節的資管規則時,可實現與監管機構的有效溝通,完成數據報送和分析。

“考試”目的是服務實體經濟

“資管產品不論怎麼轉型,經歷何種挑戰和‘考試’,終歸是要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的目的,迴歸‘代客理財,風險自擔’的業務本源。”楊慧敏說。

以信託業為例,信託作為大資管行業中規模第二大的機構,不論是規模還是制度,相對其他按行業均有優勢。夏雨認為,信託產品出現的本意是讓信託機構能夠串聯起多方市場,提高部門之間資金使用效率,特別是企業部門、金融部門、居民部門之間的相互聯繫,將金融中介的職能發揮得更好。但實際業務過程中,由制度帶來的稟賦被作他用,部分結果與初衷背離。未來,信託公司轉型更大的現實意義是實現最初的設計理念,為金融行業起到標榜作用,為資本市場帶來更高的融通效率,為實體行業提供更理想的融資環境。真正實現“迴歸行業本源、切實服務實體”時代訴求。

夏雨表示,目前,在業務轉型的具體操作上,銀行理財和私募資管業務已出臺正式的轉型管理辦法,而信託行業雖然在8月20日前後下發了過渡期監管工作通知,但信託資管業務管理辦法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出爐。這讓信託公司在具體業務上,沒有十足的把握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銀行理財轉型的意義對普通投資者來說更大。餘新月說,業務轉型將使銀行資管迴歸“代客理財,風險自擔”的業務本源,有利於培育投資者的風險意識和健康的理財觀念。同時,穿透式監管破除過去多層嵌套、資金池運作模式帶來的系統性風險隱患,避免銀行理財資金在金融體系內空轉套利。短期內,各機構不可避免的面臨轉型陣痛期,但從長遠看,肅清市場紀律,緩解剛性兌付帶來的市場扭曲,必然有利於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營造健康的經濟發展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