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 90後,當我們越過焦慮這座大山

80 90後,當我們越過焦慮這座大山


80 90後,當我們越過焦慮這座大山

如今,販賣焦慮的話題在轉型期的中國依然是“爆款”。

年輕人不焦慮,似乎都不好意思稱為青年。從“佛系”到“葛優躺”,再到“被掏空”的身體——很多人在驚呼:第一批90後已經開始“油膩”了、第一批90後已經有人離婚了……一兩年前,還到處都是90後青春無敵的帖子,轉瞬間,90後就忽然面臨“保溫杯危機”了。這弄得80後不乏失落地在帖子下留言:“已經沒有人再討論80後了嗎?”

須得承認,青年人的焦慮是客觀存在的。中國睡眠研究會發布的《2017年中國青年睡眠指數白皮書》指出,近七成的青年(18-44歲人群)存在輕度或重度睡眠障礙,超過一半的人認為想睡個好覺特別難,僅有10.2%的人認為自己可以經常擁有好的睡眠。如果這個數據太嚴肅,那就不妨換個有意思的:淘寶此前發佈的一則《拯救脫髮趣味白皮書》調查顯示,在其平臺買植髮、護髮用品的人群中,80後佔了38.5%,90後佔了36.1%,大大超乎人們的想象。焦慮的不僅是頭髮、睡眠,還有房。有個段子火過一陣子,一對北大清華畢業的年輕父母拜問禪師:如果買不起學區房,該怎麼辦?禪師答:如果北大清華畢業都買不起房,還買學區房做啥?

焦慮是真實的,因為壓力是真實的。可如果沒有壓力,生活豈非成了偶像劇?因此,當90年在網絡上被描述成生無可戀的樣子的時候,更多90後回懟過去:我們招誰惹誰了?

有夢想的人,大概多少都有些焦慮情結。年輕人的焦慮,是個歷史性的話題。一方面,轉型期的社會,多元價值在構建、傳統秩序在消解,青年人在社會化的過程中,難免會遭遇衝勁與銳氣的流逝;另一方面,年輕人剛開始工作,既面臨職場競爭、又面臨婚戀壓力,物質倒逼與夢想挫敗的雙重擠壓,難免會讓年少輕狂者“一夜長大”。二十歲策馬仗劍的夢還沒醒,轉眼間就是三十而立的千萬重山阻隔在前,這種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很容易讓人迷茫、失落、黯然、焦慮,各種負面情緒會排山倒海般洶湧而來。而如果站在更高的視野去看,這大概不只是中國式青年的煩惱。從“幹物女”到“草食男”,從“斷舍離”到“小確幸”,日本大前研一的《低慾望社會》便勾勒了鄰國青年的生存現狀。

青年人的焦慮,其實也是分派系的。有些負性情緒就像潮來潮往的大勢所趨,是時代和社會的投影,並非是青年人的獨家問題。而有些負性情緒是成長的煩惱,就像英國動物學家德斯蒙德·莫里斯在《人類動物園》中嘲笑人類的落後那樣:我們原始本能的進化,並未隨著我們創造的世界同速前進。換言之,焦慮等人生如影隨形的情緒體驗,在原子化社會與群居化人群的矛盾中,越發凸顯起來。再說,另有部分焦慮大概是來自自我績效的審視。都希望成功,都盼望登上人生巔峰,雖深諳欲速不達的道理,卻在快節奏的生活面前,始終無法放慢小目標的步履。在這個互聯網時代,人生

的KPI,像隱性的鞭子一樣催著很多年輕人飛奔向前。

80 90後,當我們越過焦慮這座大山

有人問,如今的青年是假矯情還是真焦慮?焦慮當然是真的,不過,焦慮並非越不過的山、邁不過的坎。群體畫像的焦慮感,有些是樂觀的自嘲,有些是偶爾的心慌。倒不僅是青年,大概每個人在自省的時候,都會有些焦慮——比如,人生在世,是汲汲於名利地位、碌碌無為了卻一生,還是追逐事業和夢想、活出暢快人生?“夢想隔山海,山海亦可平。”往前走、向上走,比之於往下走、順勢滑下去,大概總會有更多的壓力和焦慮吧。

現在,輿論都在緬懷故去的金庸先生,很多人該記得張無忌《九陽真經》中的幾句秘訣——“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人在江湖,總會身不由己,任憑浪打風吹,我自閒庭信步。這種清風拂山、明月照江的巋然氣度,大概是應對風險與焦慮、壓力與變局最好的心靈雞湯。

焦慮這東西,總是無處不在,而對抗焦慮的處方,卻因時而宜、因人而異。而當我們越過焦慮這座大山,或會遇見人生最是豁然開朗的風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