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之華》——錯過,是一件需要慢慢接受的事

看完《你好,之華》的剎那,是恍惚的,這種恍惚感延續到整場映後的見面會,直至散場。

這是一部我期待良久的電影。而在看之前,也絕對不會料想到——巖井俊二竟然會用這樣的方式,來拍攝這部電影。

《你好,之華》——錯過,是一件需要慢慢接受的事


印象中,巖井俊二通常是純粹地聚焦,很少將格局鋪設地那麼龐大、主支線又如此散落。他在《之華》裡採用了《燕尾蝶》般的大型群像架構,以十分冒險的方式不斷地更換人物重心,來完成對群像的描繪。而其中“時空信息傳遞”、“替身與錯位”等元素構成的人物間的互文與觀照,看似是《情書》的反面,實則挖掘的是代際與家族志的空間

周迅飾演的之華,因為姐姐之南的突然自殺身亡,選擇代替姐姐參加同學會,卻意外遇見年少時的傾慕對象尹川(秦昊),尹川在同學會中途跟隨之華逃出,兩人因此交換了聯絡方式。

這場邂逅產生的能量,蔓延了整個冬天,這個家族裡的每一個人都受到了它的影響,各自展開各自的故事。過去與現實的交織,讓記憶在不斷湧現的書信、小說中回暖,之南生前的秘密隨之被一點點揭開。


《你好,之華》——錯過,是一件需要慢慢接受的事

在這個故事裡,人到中年的之華承擔的是穿針引線的角色。她平凡、溫良,並抱有著尚未殆盡的幾分天真。她期待被發現,也引導著所有人去發現。周迅很好地代入其中,不動聲色地演出了她豐富而細膩的內心活動。

而更多的筆墨與爆發點,則來自於張子楓飾演的少女之華/周颯然,以及鄧恩熙飾演的少女之南/袁睦睦

《你好,之華》——錯過,是一件需要慢慢接受的事

巖井俊二的青春片分兩類,而在“純愛向”的這類電影裡,他很少對愛情進行直接的刻畫。他常常的做法,是把這層暗戀的情感藏匿在日常中,來更多地表達“錯過的美好”,尤以《情書》和《四月物語》為代表。在這兩部電影中,朦朧的愛戀似乎永遠不能被說破,深藏不露,才能在最終予人落幕時刻的美感和以歲月為詩的懷戀感。

《你好,之華》在延續的同時,卻又打破了這一點。

專門說說全片對我來說最動容的一段吧,關於少女之華那幾場失敗的告白。

她喜歡上了中考前轉校來的尹川,但尹川卻委託之華,向她姐姐之南傳遞情書。在不斷旋轉的鏡頭中,之華一直在思考該如何開口,猶疑、難過、委屈、故作開懷般的不在意,迅速地在她的臉上出現著。她背對尹川,迎來了人生第一場未曾開口便以失敗告終的告白。張子楓在表演這段時沒有用多少表情,便自然而然地把人物即時的複雜感受有力地傳遞出來,令人設身處地。

而之後的幾場戲裡,她的表現更是令人咋舌。

《你好,之華》——錯過,是一件需要慢慢接受的事

之華沒有把那些信遞給姐姐,而這終於被尹川識破。當他去找她討要說法時,巨大的愧疚彷彿麻痺了她的四肢,讓她只能機械地重複著道歉。之華想要道出實情,卻無法做到,終究偃旗息鼓。這是第二次未曾出口就失敗了的告白,她意識到自己也許已經把“最後的可能性”都葬送了。

沒有退路後,之華選擇把那疊情書全部交給之南,然後當面去找尹川,交給他一封卑微卻又帶著“最後勇敢”的情書——“我喜歡你。我們能做朋友嗎?”之華的第三次告白,包裹著一個少女害怕失去的恐懼。她把自己的心意全然裸露,但還是不敢有所奢求,只是想成為一個朋友,卻仍舊是失敗了。

《你好,之華》——錯過,是一件需要慢慢接受的事

遙相呼應的是,在臨近結尾之時,電影才告訴我們,周颯然想要留在老家的原因,只是因為怕到了開學時看到同桌,掩飾不住自己的心動。

這個原因樸素、真實地有點好笑,卻又莫名地和少女之華的心事聯繫到了一起。這段情感對當時的她們而言,都是天大的事——該如何選擇面對,如果猶疑,是否就會錯過;如果錯過,是否就會後悔。

這是巖井俊二在《情書》中就使用的,通過設置“鏡像”來反觀人與人之間、不同時空的自己之間的關係。

觀眾在每個人的生活裡,不僅在尋找影片開頭設立下的“之南為何會走向自殺”這一被懸置的疑團,也在尋找每個人被“他人留下的痕跡”所默默影響的人生。

之華的痛楚、之南的自殺,都是錯過。它們最終既化為一道道訴滿失落的漣漪,又化作漫長冬日裡的一點暖陽。放映結束之後,大家似乎都無沉淪之意,反在追問巖井俊二,何謂“最好的自己”。這大概就是這部電影所給予的願景:

我們的人生由錯過組成,常常不能如願,每個人都總要被迫長大,面對自己童真的失落。

但學著繼續向前走,總還是能夠看到不同的光亮。

《你好,之華》——錯過,是一件需要慢慢接受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