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工业园”探寻乡村振兴之路

村级“工业园”探寻乡村振兴之路

驱车从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县城沿207国道南行15公里,紧邻大路铺镇集镇旁,是江华乡村振兴示范村、小微企业发展第一村——洞尾村。

近日,记者走进洞尾村,探寻他们的产业兴旺乡村振兴之路。

村里的“工业园”

曾经的洞尾村,是封闭、落后的代名词。据村主任杨泽远介绍,和大部分的农村一样,以前洞尾村的年轻人都去沿海地区打工,留守的老人和妇女仅靠务农获得微薄的收入。

2013年,洞尾村利用村里废弃的厂房开辟为“工业园”招商引资,邀请在外有技术、有实力的本村人回乡创业,引进了七八家小微企业,既带动了村民就业,又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村级“工业园”探寻乡村振兴之路

村民杨新宏曾经在广东打工,经过多年打拼,在广州市白云区办了个皮具厂。2015年,他被家乡的创业氛围所感染,回村租了一栋厂房,成立了君贤皮具服饰有限公司,专门生产男式皮包,一年可销售6万个皮包,年产值600万元,解决了150多名村民的就业问题。

江华县农委主任邓运军告诉记者,洞尾村以小微企业带动产业振兴的生动实践,实现了劳动力转移,为留守妇女、单身青年、待业青年的“增收”“脱单”“学习”提供了平台,促进乡风文明,助推社会和谐。同时,推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通过收取闲置厂房的租金,提高了村级集体收入,还培养了一批“小老板”和致富带头人,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达到农民增收、企业盈利、资产盘活、多方共赢的喜人局面。

李文华的“家庭工厂”

“小微企业进乡村”改变了乡村的产业结构和村民的就业结构,但“村级工业园”的容量毕竟有限,更多的就业,分散在各家各户的堂前屋后。

在毛立井自然村一个普通的民宅门前,挂着“江华瑶族自治县华源纸品厂”的牌子,屋子里七八个农村妇女手脚麻利地叠制纸品。“这些产品全部是出口马来西亚和中国香港地区的。她们刚学,过几天操作熟练后,可以回到自己家里去做。”屋主兼“老板”李文华介绍,他今年31岁,却已有10多年的打工经历了,在潮汕一家纸品厂任主管。他说,看到村里发展小微企业的良好环境,于是说服潮汕老板让他回家开厂,现在已经在村里带动了90多人在各自家里就业。

如今,村里已有12家小微企业入驻,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3家,为村民家门口就业、振兴乡村提供了产业支撑。村民们在自己家门口打工,每月工资都有2000~3000元,平均年收入也增加到了1万元以上,走上了一条与其他乡村不同的致富路。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像李文华的“家庭工厂”这样的“小微企业”还有很多,严格说有些并不是企业,只能算“乡村车间”。然而正是这一个个活跃的“经济细胞”,成为激活乡村经济的新动能。

城里人的“后花园”

村级“工业园”探寻乡村振兴之路

走在洞尾村,一幅村美民富产业旺的新农村画卷扑面而来:果树苍翠,一条条平坦整洁的道路延伸到每一户的家门口,道路两旁,百香果、桃、李、葡萄、稻田等点缀着一幢幢现代化的民居别墅,呈现出房在林中、人在画中的美丽景象,生机盎然。

产业兴旺一方面带动了群众脱贫致富,另一方面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2015年村级集体收入达100万元,并获得湖南省经管局给予集体经济奖励10万元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村里2016年创建秀美村庄,在村里种植香樟、柳树、桂花树10,000棵,绿化带1300米,安装路灯60盏,建设完善八月十五广场、抗日烈士广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杨泽远向记者介绍,洞尾村正在下一盘更大的棋。2017年,该村被评为全省“历史文化名村”。村里挖掘生态人文资源优势和毗邻县城“近郊区”的区位优势,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邀请湖南省中规设计院制定切合实际的美丽乡村规划,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后列入村规民约实施。千亩百香果示范基地、千亩油菜花基地、毛立井抗日红色旅游基地……现代观光农业、文化旅游产业已经起步,2017年3月和2018年4月,成功举办了两届油菜花节,吸引了近2万人次参观和旅游。

文:程虹 张华兵 杨丁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