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祕的「少共國際師」:從組建到撤編始末

神秘的“少共國際師”:從組建到撤編始末

鮮為人知的“少共國際師”歷史,在成立時間、兵員數量、誓師出征、授旗人、師領導更替、編制沿革等方面常有被誤記、誤解現象。作者在對大量權威檔案史料考證和研究的基礎上撰寫此文,現予刊登,以饗讀者。——編 者

蘇區擴紅如火如荼

中國工農紅軍在粉碎國民黨四次“圍剿”後,蔣介石重新調集重兵準備發動第五次“圍剿”。紅軍總部收到各方面的情報表明,即將到來的第五次“圍剿”規模和兵力將遠遠大於前4次。“緊急動員起來,保衛革命根據地”“擴大紅軍,捍衛勝利果實”成為當時工農紅軍和根據地人民的中心戰鬥口號。少年先鋒隊中央總隊部於1933年2月初作出決定:“為完成少先隊是紅軍後備軍的偉大任務,決定在二月底前,徵調300名模範隊員,加入工農紅軍模範團。”“五一”前,從湘贛邊到閩浙贛,從贛粵邊到中央區域腹地各縣出現了父送子、妻送郎、兄弟爭參軍,以及模範少先隊、赤衛軍整排、整連、整營、整團武裝上前線的動人景象。

5月中旬,在江西宜黃縣西南紅軍總部駐地舉行的全軍青年工作會議上,時任總政治部青年部長的蕭華請紅軍總司令部總司令朱德、紅軍總政治委員周恩來及紅軍總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出席會議。會後,根據周恩來政委的建議,紅軍總政治部當即向中央提出了建立“少共國際師”的建議。5月20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局(簡稱“少共中央局”

)正式作出《關於創立少共國際師的決定》,號召:“須要更快的完成擴大一百萬鐵的紅軍的任務……”決定“由江西征調四千,福建徵調兩千,閩贛徵調二千,到今年‘八一’節為止,完成‘少共國際師’”。

23日,少共中央局發出指示信,要求少共江西、福建、閩贛省委抽調優秀共青團員、少先隊隊員組成3個軍區少年先鋒團。24日,少共中央局致函朱德、周恩來、王稼祥,“提議將‘少共國際師’編作第一軍團1師,要求準備指導員幹部來幫助訓練,……為著完成創造鐵的紅軍一百萬而鬥爭”。6月6日,中共蘇區中央局作出《關於擴大紅軍的決議》,強調必須執行中央局2月8日緊急決議中提出的“創造一百萬鐵的紅軍,來同帝國主義國民黨軍隊作戰”和“動員所有模範營模範赤少隊整營整團加入紅軍”,提出要通過“徹底解決土地問題”“徹底實行優待紅軍條例”“加緊政治動員”“採用突擊方式以擴大紅軍”“有計劃的領導和動員赤少模範隊整個組織加入紅軍”等措施,完成“創造一百萬鐵的紅軍”的任務。

6月下旬,少年先鋒隊中央總部在瑞金召開有江西、福建、湘贛、粵贛等省和邊區少先隊隊長出席的聯席會議。朱德總司令親臨講話,號召團和少先隊的幹部、團員和少先隊員踴躍參軍,用武裝上前線的實際行動,保衛土地革命的勝利成果。6月30日,中革軍委決定,自1933年起,每年“八一”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少共江西、福建、閩贛省委以實際行動在第一個“八一”建軍節前如期完成了擴紅任務。

為迎接即將加入紅軍部隊的“少共國際師”,6月初,紅一方面軍部隊整編時,在所屬5軍團專門增編了第15師。

授旗典禮莊嚴威武

1933年8月5日,“少共國際師”在江西博生(今寧都縣)西北郊跑馬坊舉行授旗典禮。這天拂曉,一面面紅旗迎風飄揚,壯麗無比,總共有八九千名戰士身著紅軍軍服,從四面八方來到這裡參加“少共國際師”授旗典禮。隨著閱兵總指揮、江西軍區參謀長陳奇涵一聲“立正”口令,軍委會的代表、中少共省委的代表、師長、政委等整整齊齊慢步從新戰士面前通過。閱兵後,閱兵員登臺進行授旗典禮,軍委會代表王盛華致詞,並宣佈將“少共國際師”編入中國工農紅軍××軍團第××師(即5軍團第15師——作者注),但人們一直習慣稱“少共國際師”。接著,在江西軍區政委李富春、少共江西、福建省委代表致詞後,軍委會向大家介紹了師長陳光、政委馮文彬,政治部主任羅華明。至此,“少共國際師”正式成立,全稱為“中國工農紅軍少共國際師”,組建時所編設的第58、第59、第60團不久分別改為第43、第44、第45團。隨後,部隊立即投入了軍政訓練。

8月15日,朱德、周恩來下達紅一方面軍部隊重新區分行動任務的命令,第15師(即“少共國際師”)擔負的任務為總預備隊。

“少共國際師”成立不到一個月的一天,紅軍總政委周恩來命令當時正在前線的青年部長、年僅17歲的蕭華迅速返回總部談話,徵詢擬調他任“少共國際師”政治委員的想法。起初蕭華擔心自己太年輕,怕挑不起這麼重的擔子會有負於黨的重託,周恩來聽了他的顧慮後朗聲笑道:“正因為你年輕,才叫你去嘛。年輕的幹部帶年輕的兵,部隊更有朝氣。只要認真學習,經過鬥爭的磨鍊,就會逐步走向成熟。”

9月4日,紅軍總司令兼紅一方面軍總司令朱德、紅軍總政治委員兼紅一方面軍政治委員周恩來、紅一方面軍政治部主任楊尚昆向軍委正式呈報請示:“擬調蕭華任十五師政委。”軍委研究同意後,紅一方面軍五軍團政治委員朱瑞、政治部主任劉伯堅於11月6日簽署命令,任命蕭華為第15師政治委員,“少共國際師”首任政委馮文彬改任政治部主任,“少共國際師”首任政治部主任羅華明出任15師第45團政治委員。由此,蕭華在成為“少共國際師”第二任政委的同時,也創下了紅軍歷史上最年輕師政委的記錄。

“少共國際師”成立之初,陳光、馮文彬剛剛20歲出頭,幹部戰士平均年齡18歲,很多隻有十四五歲,一些人入伍時還沒有槍高。全師黨團員佔70%,是一支真正由“紅小鬼”組成的部隊,同時也成為紅軍中最年輕的部隊。

鐵拳初試名揚蘇區

“少共國際師”於1933年9月3日舉行了隆重的出征誓師大會,大會宣讀了周恩來代表中革軍委發來的賀電。誓師動員後,部隊立即開赴廣昌繼續開展政治軍事訓練。在一個多月裡,“少共國際師”對軍紀、革命理想、軍人知識、射擊、刺殺、投彈等課目進行了認真訓練,很快形成了戰鬥力。

 “少共國際師”成立之初只是用土槍和梭鏢進行訓練。後來,三軍團打下福建沙縣,全殲敵人一個師,繳獲了大批槍支彈藥,上級決定撥給“少共國際師”一批。“少共國際師”立即派出一個團到前線搬運武器,就這樣很快把自己裝備了起來。

廣昌訓練剛告結束,蔣介石的第五次反革命“圍剿”即佈置就緒,開始了對中央革命根據地大規模的軍事進攻。“少共國際師”官兵奉命開赴黎川前線,配合紅三、紅五軍團在東方戰線投入戰鬥,抗擊敵人。在閩北拿口“少共國際師”打了第一仗,殲敵500餘名。初次參戰即打了勝仗,指戰員們揚眉吐氣,部隊士氣高昂。朱德、周恩來和楊尚昆專門致電祝賀,稱讚他們這次戰鬥是“鐵拳初試”,勉勵大家在勝利中要更加百倍地提高軍事技術,以迎接更加艱鉅的戰鬥,爭取更大的光榮。

11月,陳光與吳高群對調工作,陳光任紅2師師長,吳高群任“少共國際師”師長。12月12日,在黎川東南的團村戰鬥中,國民黨第三路軍以3個師的兵力發動了進攻。“少共國際師”和紅3師一部從左翼鉗擊敵人。蕭華和師長吳高群冒著敵人的炮火深入前沿指揮。傍晚,戰鬥將要結束時,吳高群正在指揮所旁的一棵大樹下觀察敵情,忽然一顆炸彈在附近爆炸,不幸於24日20時犧牲,年僅23歲。

吳高群殉職後,原紅七軍團參謀長曹裡懷被任命為“少共國際師”師長。1934年4月8日,廣昌戰役開戰前夕,原紅九軍團第34師師長、在第四次反“圍剿”中身先士卒,負重傷失去左臂的“獨臂將軍”彭紹輝成為“少共國際師”第4任師長,曹裡懷任紅五軍團參謀長。5月,“少共國際師”由紅五軍團調歸紅一軍團建制。

1934年10月初,中央紅軍開始戰略轉移。期間,“少共國際師”擔負掩護軍團主力轉移任務,在石城保衛戰中打得英勇壯烈,損失很大,原八九千人的“少共國際師”到這時只剩下5000餘人。為此,根據地各縣黨和共青團又陸續為該師輸送了2000多名新戰士。蔣介石調動30萬大軍在湘江兩岸佈下圍堵紅軍的第4道封鎖線。11月底,“少共國際師”奉命在湘西延壽圩一帶抗擊敵人4個團的追擊,掩護主力渡過湘江。

他們以一個團直撲全州東南的魯塘圩,配合紅五軍團佯攻以牽制全州敵人,另以兩個團和尾追的敵人死打硬拼,保衛湘江界首渡口。敵人沿湘桂公路猛攻,“少共國際師”有被敵人切斷的危險,於是全師趕快收縮兵力,跑步渡河。彭紹輝和蕭華率領主力渡河以後,發現還有一個團沒有過來,而敵人已逼近渡口,根據軍團部的命令,不容回頭接應。當他們翻越了大王山到達油榨坪集結時,這個團竟神奇地出現在面前。

原來,他們被敵人切斷後,從層層包圍中殺開一條血路,奮勇搶渡湘江,甩開了敵人的尾追,並連夜強行軍趕上了師主力。湘江戰役中,面對敵人飛機和重炮的狂轟濫炸,“少共國際師”拼死實現了戰略意圖,但傷亡嚴重,僅剩2700餘人。

輝煌戰績永垂青史

1935年1月15日,遵義會議召開,恢復了毛主席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2月9日,中央紅軍轉移到雲南扎西。經過幾個月的長途行軍和連續作戰,中央紅軍戰鬥人員銳減,儘管各軍團、師、團、營、連的番號依然存在,但有的軍團實際兵力不到以前的一個師,有的師的實際兵力不到以前的一個團,有的連隊才幾十個人。為了提高部隊機動作戰能力,中革軍委決定在組織上對中央紅軍進行整編,精簡機關,充實戰鬥部隊。2月10日,中革軍委主席朱德、副主席周恩來、王稼祥簽署《關於各軍團縮編的命令》,全軍進行整編。“少共國際師”在彭紹輝和蕭華的帶領下,長征中雖成功地完成了中央賦予的戰略意圖,但由於一路下來傷亡嚴重,部隊整編時被編入紅1、紅2師,番號就此撤銷。至此,“少共國際師”成為歷史名詞。

隨著部隊整編工作的展開,軍委對“少共國際師”領導也及時作出了調整。據《彭紹輝日記》和相關史料記載:1月18日,師長彭紹輝調至紅一軍團司令部任教育科科長,政委蕭華調至紅一軍團任政治部組織部部長,政治部主任馮文彬調至紅一軍團任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兼巡視團主任。“少共國際師”的撤編等善後工作則由末任政委羅華明負責。之後,他調至紅五軍團任破壞部部長。

“少共國際師”是一支由“紅小鬼”組成的部隊,從1933年8月5日成立到1935年2月10日撤編,雖僅存532天,但他們經受了殘酷戰爭的考驗,為中國工農紅軍書寫了彪炳青史的輝煌戰績。這支隊伍為人民軍隊培養鍛造了開國上將蕭華、彭紹輝,中將曹裡懷、陳正湘和江擁輝等13名少將。在新中國成立後,既有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的,也有擔任中央國家部委或軍隊各級領導的,他們不但為新中國的誕生立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勳,也為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新的偉大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