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222個易地扶貧安置點「各得其所」

能城不村 能大不小 能平不坡 能多層不獨院

我市222個易地扶貧安置點“各得其所”

“十三五”以來,我市緊緊圍繞易地扶貧搬遷72169人的工作目標,結合實際制定了“能城不村、能大不小、能平不坡、能多層不獨院”的工作思路,規劃建設了222個集中安置點,把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建成特色鮮明的美麗村莊。

能城不村。我市將居住在“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地區的貧困群眾,最大限度搬遷安置到縣城和中心集鎮,搬遷群眾繼續享有遷出地土地承包權、集體收益分配權,並可依法自願有償轉讓上述權益,符合條件的搬遷戶還可以納入城鎮社會保障和城鎮住房保障實施範圍,在教育、醫療、衛生等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上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共享改革開放成果。進城安置實現了搬遷群眾的生活從農村走向城市,身份從農民轉變為市民,從單一的農業轉變為服務業或產業工人,從而有效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縮小城鄉差距,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諧穩定。施甸縣依託城鎮選址集中安置點14個,佔全縣集中安置點30個的46.7%,依託城鎮安置搬遷對象10865人,佔全縣搬遷任務21849人的49.7%,其中2018年度搬遷任務8732人,城鎮化安置率達100%。隆陽區辛街鄉的搬遷任務為1391人,規劃集中安置點3個,其中安置到集鎮安置點1149人,佔82.6%。

能大不小。我市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規模上,堅持能大則大,儘量減少分散安置,力爭向縣城、中心集鎮、中心村、產業園區靠攏,進一步增強搬遷群眾脫貧致富後勁。充分發揮教育、文化、衛生等公共資源集中的優勢,更好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降低建設成本、改善群眾生產生活環境。在全市222個集中安置點中,搬遷規模在2000人以上的安置點3個,500至2000人的安置點47個,200至500人的安置點97個,200人以上的集中安置點佔66.2%。

隆陽區西邑鄉永信集鎮安置點規劃佔地754畝,安置834戶、3119人,建成後,永信集鎮可安置上萬人。在教育方面,該鄉依託原有中學,建設幼兒園、小學,徹底改變遷出區域一師一校等辦學模式,使孩子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在發展方面,隨著集鎮人口增加,規模效應顯現,消費能力增強,就業崗位增加,安置點依託集鎮、千佛洞景區和八鴨塘農業園,規劃建設沿街商鋪126戶,農貿市場一個,幫助農戶發展餐飲、超市等服務業增收一批。依託保山工貿園區,開展實用技術培訓300人,外出務工增收一批。依託現有合作社建設萬頭養豬場兩個,農戶採取入股、代養、務工等形式參與經營增收一批。促進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創業,確保人人有事做,戶戶能脫貧。

能平不坡。我市山區面積佔國土面積的92%,山高谷深,全市以泥石流為主的重點地質災害危險區500多個,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各安置點合理避讓陡坡,選擇在平緩的區域,既保障安全又節約投資。全市易地扶貧搬遷基礎設施戶均投入需9萬餘元,選擇在較平緩且地質條件好的地區,戶均投入可控制在6萬元以內,反之則要超過12萬元。從山區搬遷到城區、壩區等平緩地區集中安置,改善和提升了人居環境,有效減少了災害隱患,在建設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和居民住房時,還降低了“三通一平”等投入,有效控制了成本。

能多層不獨院。我市山多地少,特別是近年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土地資源緊張,產業爭地現象突出。在易地扶貧搬遷過程中,我市堅持能多層不獨院,儘可能將搬遷戶住房建設為4-6層單元房,戶均建築面積控制在50-120平方米內,減少單家獨院。這樣,不僅集約節約利用土地,安置了更多搬遷戶,還為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餘指標上市交易籌集資金,為解決易地扶貧搬遷資金缺口問題創造了條件。通過統購物資,降低建材成本和物流成本,通過抱團招投標、議標或者競價談判,降低公共基礎設施投資和建房成本,從而降低政府、農戶搬遷負擔。隆陽區辛街集鎮安置點建設13幢6層安置房,安置搬遷戶260戶,戶型為90平方米和120平方米兩種,120平方米毛坯房的價格為12萬元,90平方米毛坯房的價格僅9.5萬元,建檔立卡搬遷戶實現拎包入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