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豐王衛的零售夢


順豐王衛的零售夢


順豐在零售業要跨越三座大山:用戶轉化、資金成本、創新業態。


文 | 郭之富

核心導讀:1.順豐佈局零售業的方向和方法有哪些對錯?2.順豐商業的四大阻力和三座大山是什麼?3.順豐王衛探索零售業還有沒有出路?


“基於物流,融通金融,流通商業”是順豐生態裡的十二字真言。

順豐已將快遞速配做到了物流業的第一梯隊頭部位置。然而就像順豐創始人、董事局主席王衛2017年4月在公司業績說明會上說的:“順豐的未來是會走到很多行業裡面去,做深很多行業,而不是‘最後一公里’的倉庫配送,也不會單純只是一家快遞公司。”

一定程度上,這句話也可以看作是王衛對順豐業務體系潛在危機的另一種表達。

“物流、金融和商業”這三板斧要撐起整個順豐控股——以物流為底層架構,與金融和商流互為組合拳,這是王衛一直試圖打造並深扎於各行各業的閉環系統。

但是,偏科生常見,全科優異的尖子生難尋。今天,不去談順豐的物流和金融,只說順豐在商業零售的謀篇佈局。從O2O時代到今天的新零售走入深水區,王衛的順豐零售夢,一隻還在摸索。

- 1 -

零售:順豐的第三步

如果說商業是王衛想走的第三步,其實也不為過。

順豐雖然很早就開始佈局零售領域,但是物流始終是主業。作為支線業務的零售,王衛又長期持有著“執念”。有人說順豐做不好零售,是因為在用快遞的思維運營零售,是方法不對。這話其實可以借用另一種說法闡述:

順豐欠缺零售基因,佈局零售存在先天不足

順豐優選跌跌撞撞摸索的這幾年,如此評價也並不過分。然而這一切的質疑與重重困難,並沒能阻止王衛對零售的繼續追逐。

近日,順豐優選完成了上線6年的7度換帥。將曾經服務過和記黃埔旗下的屈臣氏,並在美國沃爾瑪、美國家得寶、英國百安居、英國怡和旗下牛奶國際,分別擔任過高管職位的零售老兵全國珊招入帳下。任職順豐商業CEO,全面負責商業事業群順豐優選日常管理、戰略規劃、業務運營等全部事務。

這次人事變動,再次引起了外界的注意。王衛對零售的追逐為什麼如此執著?為什麼順豐的零售夢怎麼敲都敲不碎?

- 2 -

試錯:可勁兒碰硬石頭

2010年,阿里巴巴成立了11年,淘寶運營達7年之久,加上“雙11”已成氣候的5年,人們逐漸嘗試去相信曾經的“推銷員馬雲”,電商早已不再是天方夜譚。這一年,也被譽為“移動互聯網元年”。

1993年成立的順豐,趁著移動互聯網的紅利,在這一年首次正式推出自己的電商平臺“順豐E商圈”,主要售賣食品、數碼和箱包等商品。並於2011年底,正式獲得了央行頒發的第三方支付牌照,推出自己的支付系統“順豐寶”。

然而,順豐在電商和支付領域的嘗試,並沒有阿里那般成功,並最終不了了之。不過,這倒也為後續探索適合順豐的零售模式,提供了便利之處。


順豐王衛的零售夢



2012年,這個被稱為“生鮮電商元年”的節點,亞馬遜、淘寶、本來生活、京東等巨頭集中湧入,炒熱了市場概念,得到了消費者、媒體和社會的關注。順豐則調整業務方向,將冷鏈技術定位核心競爭力,推出對冷鏈技術要求較高的生鮮電商平臺——“順豐優選”。

王衛在內部將這個項目列為“不能失敗的項目”。2013年12月,基於順豐速運的資源優勢,順豐優選常溫商品配送已經覆蓋全國,而生鮮食品也覆蓋了237個城市。

據媒體公開報道,在2014年雙11時期,順豐優選單日業績達到7000萬元,卻依舊沒能成為一個吸引客戶高頻消費的電商平臺。順豐在做零售時可勁兒碰硬石頭的印象,也在那時被徹底留在業界心中。

只能說,相比綜合型電商的阿里和京東,尚且需要16年的積累和磨礪。順豐選擇電商已是巔峰期的2012年投身於電商,難度可想而知。再說,當時在生鮮領域已是領軍品牌之一的沱沱工社,在6年的探索之後,整體運營也難說穩固。沒有零售基因的順豐,一兩年內怎麼可能佔到優勢?

- 3 -

優選:順豐零售夢最後一改?

2014年至2016年,可謂是電商與線下實體店針鋒相對最激烈的階段。

王衛和王健林保持著一樣的理念,堅信線下商業仍是主流。在實體零售被電商打壓甚是慘重的情況下,依然在短時間內開出了2000多家線下零售品牌——“嘿客”。主要定標四大服務:商品預購、網購線下體驗、便民服務、快件自己自取。試圖解決最後一公里的“物流難題”,搶佔社區入口。

短時間內鋪設這麼多線下店,運用迅速搶佔市場的邏輯去運營線下店,這在很多人眼裡依然是不理智的行為。快速擴張之後,問題自然也隨之浮出水面,2015年,“嘿客”門店大部分關停,沒有關閉的則改名為“順豐家”。

此後,順豐還推出了海淘電商“順豐海淘”,後更名為“豐趣海淘”,探索非標商品、個性化直郵模式,試圖藉助物流和供應鏈上的優勢,轉戰跨境電商找一席立足之地。


順豐王衛的零售夢


3年又過去了。面對天貓國際、京東全球購、網易考拉以及唯品國際(唯品會)的圍剿,豐趣海淘在跨境電商的路也並不好走。根據易觀發佈的《中國跨境進口零售電商市場季度監測報告2018年第2季度》數據顯示,豐趣海淘只佔據整個跨境進口零售電商市場的0.9%。

這個海淘平臺。還時常被媒體爆出有涉嫌假貨的問題。

王衛嚇到了嗎?並沒有,王衛依然要在零售領域追逐自己的一席之地。2016年9月,順豐商業從物流終端服務向商品銷售做出戰略改變,線上線下零售業品牌統一更名為“順豐優選”,同時啟動委託管理模式。

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加盟制的模式固然可以降低順豐商業的運營成本,但是不可控性太高,對定位於中高端用戶群體的順豐優選的運營及管理能力,考驗只會更大。

值得注意的事,早在2015年,順豐為上市做準備,已將順豐商業從順豐控股剝離出去了。

2017年,根據順豐借殼上市的鼎泰新材披露的財報數據來看,順豐的線下業務一直處於虧損狀態。早於2013年至2015年,順豐“已剝離業務商業板塊”分別虧損1.26億元、6.14億元、8.66億元,總計虧損16.06億元。而虧損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順豐商業自2014年開始集中鋪設線下門店。

- 4-

跟風:違背零售本質的順豐

從順豐在零售業態的所有規劃來看,會發現順豐並沒有圍繞著零售的幾個核心——“成本、效率和體驗”來作佈局。每一次投入到新業務的過程,無不是成本不斷累加的過程。業務體驗本身也有很多BUG一樣的存在。比如起初順豐的線下店,只能現場掃碼下單,然後送貨上門,消費者並不能現場提貨。所謂的購物體驗,有些過於草率。

春曉資本創始合夥人何文曾對媒體表示,“‘嘿客’當年的這一做法,完全違背了社區零售的本質。效率、體驗和成本,對於線下店來說,最重要的就是體驗。顧客已經到店,卻沒有任何一件可購買、可體驗的實體商品,這非常不符合社區零售本質規律。”

此外,從2017年順豐佈局無人貨架“豐e足食”來看,結合佈局的線路,

順豐在零售業態似乎總是在跟風時代熱點:

2010年大家做電商,也跟著做電商;2012年生鮮電商火就佈局生鮮領域;2014年至2015年熱門的事O2O,順豐在這個賽道的巔峰時期,推出維修業務“豐修”以及佈局社區服務店;2016年下半年,線上線下融合、跨界整合態勢下又佈局快遞+便利店,最後2017年無人貨架火起來了也同時推出自己的無人貨架業務。

種種現象,都傳達著順豐似乎並沒有明確自己在零售中的目標。什麼都想做,卻沒有一件事做出起碼的樣子,這或許也是順豐做零售不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

順豐優選在順豐零售業態佈局,是可見的“明招”。然而,還有一個看不見的“暗棋”——定位於C2M的“必要商城”,順豐已經悄然佈局。

通過企查查瞭解畢勝名下的“珠海必要科技有限公司”股權穿透圖時發現,順豐控股旗下的深圳順豐泰森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佔據必要商城3.92%的股份,認繳金額為11.45萬元。據知情人士透露,

王衛是想通過必要商城,再造順豐商業的另一隻抓手。


順豐王衛的零售夢


據瞭解,必要商城是用戶直連製造的電子商務平臺,採用C2M模式實現用戶到工廠的兩點直線連接,去除所有中間流通環節,連接設計師、製造商,為用戶提供奢侈品質,平民價格,個性且專屬的商品,與之相對應的競品是網易嚴選和淘寶心選。

對於順豐的這步暗棋,沒有進一步的消息之前,這裡暫且打住不多去談。

- 5 -

前景:四大條件為其把脈

以上從時間維度所分析順豐在零售領域的規劃,是不是給人有點“三天打漁、兩天曬網”,“芝麻西瓜都想抓”的不良味道?那麼接下來,《零售老闆內參》就從行業發展角度,來看看順豐“物流+零售”的佈局,為何不及盒馬“餐飲+零售”的探索。

知名財經作家吳曉波曾表示:“未來所有企業的競爭對手一定不是來自本行業”。如今主動求變的企業,都在不斷探索如何突破自身的邊界。比如誰曾想到滴滴在擊敗所有出行公司之後,面臨的是來自外賣平臺美團的降維打擊?

美團點評CEO王興曾對未來商業格局作出過如下判斷:共存才是常態。王衛以物流、金融和商業為槓桿,其實就是想打破順豐做快遞物流的邊界,擴充其他業態進來,進而能提升順豐整體的市值體量。

近年來,以盒馬為代表的新物種,在餐飲+零售的融合中跑出了不錯的新零售模式。當整個行業從“渠道為王”轉變為“用戶為王”之後,行業在新業態的探索,都看準了消費這塊大蛋糕。

物流巨頭也不例外。圓通聯合三家企業投資運營的“惠軍服務站”,除了提供常規的快遞代收業務,還涉足生鮮農產品零售業務。其他類似的探索,還有圓通的媽媽驛站、中通的小麥公社、申通的巨賢百味,以及中郵的百全連鎖超市。他們和順豐優選一起,構成了物流業向零售業試水探索的代表案例。

電商的發展離不開物流,京東和蘇寧甚至會通過自建物流強化電商業務的體驗值。也因為這樣,物流企業會反過來想,自己能送貨,搭建自己的商品供應鏈體系,易如反掌,沒必要只做一個“跑腿的”。

新零售基於“人、貨、場”零售要素的重構,孕育出的很多新機遇,催生著類似順豐這類物流企業,有些看輕了零售業本身的複雜。其實,新零售的本質,還是將“貨”以最快且效率優化的方式送到“人”的手中,其中的“場”的作用,非常關鍵。

此前,阿里和騰訊大舉收購或入股線下實體零售業,其部分目的就是藉助資金,來填補物流中“前置倉”的問題。而物流公司本身就具有遍佈全國各地的大小倉儲物流網絡,卻沒能在零售領域跑贏電商公司。仔細回味起來,原因無非如下幾種:

第一,基因差異。阿里巴巴、京東和蘇寧從起步早,一直做的就是零售業務,公司主業和企業的基因,就是零售。其內部組織管理和外部資源對接,已經形成具象的“骨頭”。

相比而言,物流很長時間,扮演的都是製造和零售的商業基礎設施。就像水電煤,只能做飯,卻不能當飯吃。順豐做好了基礎設施這件事,就像是搭起了爐灶,但是不是一個好廚子,需要時間和方法來練習。然而就目前來看,順豐並不是一個“好廚子”。

第二,用戶定位。成功講究時機,阿里花了近二十年時間,積累了基數龐大的購物需求群體,順豐花了二十年時間,獲取的是基數龐大的快遞需求群體。讓購物群體去寄快遞容易,但是讓寄快遞群體選擇去快遞公司購物,習慣的切換邏輯不僅存在漫長的時間成本,而且用戶需求的邏輯並不能簡單的反向引導。就像買蛋糕的人需要蠟燭,但是買蠟燭的人不一定吃蛋糕。蠟燭的需求對應著更多樣的場景演變。

營銷觀念難轉變;快遞業在產業鏈末端向前端發力的難度大;動輒過億的大資金投入;還有自身特色如何凸顯等問題。是行內人士為順豐電商業務總結的四大問題所在。

由此可看,順豐要在零售業態繼續深耕,還需跨越三座大山——用戶轉化、資金成本和創新業態。即便突破這三座大山,順豐做零售到底有沒有搞頭的問題,依然存在。

當然,能存在的就一定有其價值。只要用對了方法和時機、切入角度,順豐做零售,或許在如下幾個條件下,有戲可看:

第一,降低用戶獲客成本,提高用戶轉化效率;

第二,發揮順豐特長,重視將服務體驗做到極致;

第三,嘗試國外市場的拓展;

第四,將順豐商業運作體系獨立於順豐控股,請來零售專業人士把脈。

徹底避免此前順豐商業在零售業佈局的同質化問題。結合自身特點,發展屬於順豐特有的零售模式,相信會更有前景。

王衛是有野心的,王衛也是中國商業少有的個性人物。一個物流業肯定不能滿足他,能做成功物流,就一定有做成功零售業的決心。

所以,順豐的零售業怎麼做,不管前景如何,王衛必然會繼續探索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