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效果·大型系列報導」現代版的「愚公移山」:一個山村的守望(上篇)

「看效果·大型系列报道」现代版的“愚公移山”:一个山村的守望(上篇)

「看效果·大型系列报道」现代版的“愚公移山”:一个山村的守望(上篇)

前言

重慶城口縣沿河鄉是市級深度貧困鄉鎮之一。在市紀委監委扶貧集團駐沿河鄉工作隊的幫扶下,沿河鄉幹部群眾不等不靠,堅決與貧困作鬥爭。老柏樹的村民更是通過堅韌不拔的勇氣戰天鬥地,誓把天塹變通途。在當地政府部門的帶動下,演繹著現代版的“愚公移山”。

從今(24)日起,本網將陸續推出《現代版的“愚公移山”:一個村莊的守望(上篇、中篇、下篇)》系列深度報道,聚焦老柏樹的變遷。

在風光秀麗的景區,棧道是風景。在貧窮落後的山區,棧道卻是險境。城口縣沿河鄉老柏樹村的風光不錯,也有棧道。只不過,這裡的棧道卻是艱險的“代名詞”。

「看效果·大型系列报道」现代版的“愚公移山”:一个山村的守望(上篇)

村民揹著東西在山路上行走。通訊員 符燕 攝

守望群山吃夠苦頭

城口縣沿河鄉北坡村群山環抱,“貧窮”二字,曾是村民祖祖輩輩身上的烙印。

北坡村的五社、六社、七社、八社被當地人稱為老柏樹,原為中溪鄉的柏樹村。中溪鄉與沿河鄉合併為沿河鄉後,中溪鄉原有的柏樹村、安平村、北坡村合併為北坡村。

23年前,原中溪鄉是城口縣唯一不通公路的鄉,出行靠走、通訊靠吼,交通落後嚴重製約了中溪鄉的發展,造成中溪鄉的貧困、村民生活水平、文化水平低下,出鄉需要走棧道、過河流,通過險峻陡峭的扁桶峽到達外面的世界。

都說靠山吃山,村民們卻無法“吃山”。交通不便,農副產品、中藥材運不出去賣不了。守著金山銀山,卻只有受窮。

“我們在大山裡生活,吃夠了苦頭。”64歲的村民張前文提起生活經歷直搖頭。在他小時候,村民要出山只有走險象環生的小路。如果感冒了,就喝點鹹菜水或者辣椒湯,然後蒙著被子發汗,把寒氣逼出來。這個辦法雖然土,但是管用。如果生大病,只有“硬抗”。

「看效果·大型系列报道」现代版的“愚公移山”:一个山村的守望(上篇)

鐵柱支撐著懸崖,從山上“摳”出來的路。通訊員 符燕 攝

村民辛苦養了一年的肥豬,因為路太險,屠戶絕不會上門收購。村民也不敢抬活豬下山。如果豬要掙扎,人豬都會落下山崖。

如果非要賣豬,村民們只有把豬殺掉,沿著險峻難行的山路,肩挑背扛走上三四個小時,到平壩鎮、雙河鎮(與沿河鄉相鄰)去趕場賣掉。

那時,窮鄉僻壤,女兒嫁出去易,媳婦取進難。“金鳳凰”一旦飛出大山,再也不願回頭。

那時,青壯年們都攢足盡頭,外出打工,希望能賺錢養家。掙了錢的就在外面買房,同樣不願回頭。

重物靠板車運、靠騾馬馱。解決出行難問題,成了村民們最樸素的夢想……

「看效果·大型系列报道」现代版的“愚公移山”:一个山村的守望(上篇)

大山深處的村落。通訊員 符燕 攝

守望天塹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家喻戶曉。

“要想富,先修路”。村民們知道愚公移山的故事,做夢都想“移走大山”。

交通問題一定要解決,村民貧窮落後的面貌一定要改變。

1995年,城口縣委、縣政府籌資,由鄉政府提供炸藥,村民集資購買柴油發動機、岩石打孔鑽機、空壓機等機械設備,按每戶的人口出工出勞,開始建設中溪公路,誓把天塹變通途。

「看效果·大型系列报道」现代版的“愚公移山”:一个山村的守望(上篇)

沒有地方放機器,村民們就用鏨子、鐵錘以及那爬滿繭的雙手,撬、搬、推,那是最有力量的工具;需要炸藥先行,村民們就在懸崖上蕩單繩鞦韆,打炮眼、放炸藥,那是最悲壯的風景……

修路過程很艱辛,有一公里多的半隧道,那是在堅固的懸崖上一點一點“摳”出來的。參加施工的群眾,有壯勞力,也有駝背的老人,有揹著孩子的婦女,這路,是按照戶數一家一家分下去的,大家帶著鋤頭、揹簍、糧食、鐵罐、被子,一家一戶來到的工地戰天鬥地。

修路苦不苦?當然苦。不修路,日子更苦。修路,村民們沒有怨言,大家只有一個信念,只有路通了,好日子才會有。

這一修,就是三年。

1998年,村民們終於修建了一座長約4.5米寬,14公里長的泥結石路,聯通了中溪鄉與外界。

「看效果·大型系列报道」现代版的“愚公移山”:一个山村的守望(上篇)

村民修路,誓把天塹變通途。通訊員 龐啟淵 攝

守望出山村民之盼

沿河到中溪的公路通了,雖然道路沆沆窪窪,但是畢竟是路,從無到有。鳴著喇叭的汽車開進扁桶峽時,村民們沸騰了:“車來了”!,中溪鄉通了公路,距脫貧的日子不遠了。

中溪鄉的公路,在老柏樹人的心裡深深紮下根。

“我們村也要通公路,一直延伸到家門口”,這個願望像燎原之火一樣,在老柏樹人的心裡蔓延。村民們堅信,“中溪公路修通了,老柏樹的公路,我們也一定能修通!”

2003年,老柏樹的群眾自己集資修路,一家出幾百,有的出了幾千,買機器,買炸藥,買工具。

原來從新公路到老柏樹的路,要過一條河,還有3.7公里的山路。寬處不足20釐米,窄處只夠掂上半個腳尖,有些斷崖處還用木棒捆成梯子。

這是什麼路?這哪裡叫路?老柏樹的村民們受夠了,不願意再走這條路,不願意再走這條看不到希望的路。

路,修了一年多。新路改變了線路,平緩了—些,雖然爛,但是也算是有改變,為以後要拓寬公路打下堅實基礎。

修路,成了老柏樹村民們的集體夢想。山高路險,怎麼修路?村民們就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激勵:“古人能做的事情,為什麼我們就不能?”

「看效果·大型系列报道」现代版的“愚公移山”:一个山村的守望(上篇)

村民吊在懸崖上修路。通訊員 龐啟淵 攝

“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老柏樹也沒有路,路是村民們從懸崖上的石頭縫裡一點一點的“摳”出來的,在群山中的那些半隧道的路就是證明。

有一個地方,上面懸崖太大,就用一根鐵柱子支撐著上面的懸崖,至今還矗立在懸崖邊,鏽跡斑斑但又堅硬挺拔。

這條路,好走了,危險少了,但不是公路。

2011年,鄉政府又想法爭取了資金,將路拓寬了,一米多寬,走人,通騾馬都沒問題,還在險要的路邊加裝了護欄。

但,還是要修路,要拓寬,要加固,老柏樹要有一條自己的公路!

修建公路,是老柏樹村民的信念!

騾馬運輸費用最低在60元/100公斤左右,農林產品的運出和生產生活物資的運入成本極大。

貧窮依然在。

村民們修路的願望是否能夠實現?

詳情請見明日推出的

《現代版的“愚公移山”:

一個村莊的守望(中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