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 歷史上的今天

1889年11月4日 第一任印度總理尼赫魯誕生

1889年11月4日,賈瓦哈拉爾·尼赫魯誕生在阿拉哈巴德的婆羅門貴族家庭。1905年就讀於英國哈羅公學,兩年後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三年後獲自然科學榮譽學位。後又進入倫敦內殿法學會,1912年獲律師資格。同年回國,在阿拉哈已德高等法院任律師,並投入爭取印度獨立的政治運動。

1916年國大黨年會上他第一次遇到甘地,甘地堅持反英鬥爭的行動使他很感動。1918年起任國大黨全國委員會委員。1919年阿姆利則慘案發生後,參加國大黨組織的調查委員會。1920年參加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次年被捕入獄。印度獨立前先後8次被捕,在獄中度過9年。1923、1927年先後兩次任國大黨總書記各兩年。1926—1927年尼赫魯遊歷了歐洲和蘇聯,受到馬克思主義和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影響。1928年與鮑斯共同建立全印獨立同盟。

1929年尼赫魯當選為國大黨主席,在他主持下的國大黨拉合爾會議提出印度完全獨立的政治鬥爭目標。此後成為全國知識分子和青年的領袖,並多次當選為國大黨主席。二次世界大戰後印度民族運動迅速發展,獨立要求愈加強烈,1946年9月英國初步移交政權,成立印度臨時政府,英印總督兼任總理,尼赫魯任副總理。1947年3月蒙巴頓方案公佈,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8月15日印度作為自治領獨立、尼赫魯任總理。

從1951年到1964年尼赫魯執掌印度大權。任內,自1951年起在經濟上實行“五年計劃”,實施土地改革;50年代中期,提出“民主社會主義”口號,欲在印度建立“社會主義類型社會”,建立國營企業,農業方面實行鄉村發展計劃和合作化。外交上尼赫魯實行不結盟政策,拒絕參加各國際軍事集團。1954年6月與中國總理周恩來共同提出著名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5年尼赫魯參與發起並參加了在印度尼西亞舉行的萬隆亞非會議。在尼赫魯、鐵托和納賽爾的發起下,1961年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在南斯拉夫首次舉行。

1964年5月27日尼赫魯病逝。5月28日,估計有300萬人排列在送葬行列經過的道路旁致哀。尼赫魯的外孫桑賈伊點燃了在甘地陵墓旁的火葬柴堆。尼赫魯的總理職位由夏斯特里繼任。

尼赫魯的獨生女兒英迪拉·甘地1966—1977,1980—1984年任總理。英·甘地的兒子拉吉夫·甘地 1984—1989年任總理。


11月4日 歷史上的今天

微亻言公號:大別山神話


1903年11月4日 黃興、宋教仁等創建華興會

1903年11月4日,是革命黨人黃興30歲生日,友人劉揆一、章士釗、秦毓鎏、宋教仁、陳天華、彭淵洵、翁鞏、柳聘農、周震鱗、胡宗畹等11人在長沙保甲局巷彭淵洵家中設觴為他祝壽。在壽宴上,他們商定建立反清革命組織華興會,推黃興為會長。擬定華興會在長沙聯升街設立機關,為了避免官方的注意,這個機關對外是“興辦實業”的“華興公司”,華興會的骨幹都是公司的股東,入會者均稱“入股”,股票即為會員證。會員通訊也都用商號作為化名。


11月4日 歷史上的今天

微亻言公號:大別山神話


1918年11月4日 青年土耳其黨解散

青年土耳其黨又稱統一進步協會(1913年更名為統一進步黨)。1918年11月4日,該黨宣佈自行解散。

1889年5月,在易十拉欣·特莫領導下,伊斯坦布爾醫學院學生秘密成立奧斯曼統一協會,以恢復1876年憲法為宗旨。在帝國各地相繼建立許多小組。1895年聯合組成統一進步協會,主要成員是知識分子、小官吏和軍官。最初領導人為穆罕默德·裡扎(1859—1930)。該協會在國外建立許多組織並出版自由報刊。19世紀、20世紀之交,該協會活動一度消沉。1905年俄國革命和伊朗革命及土耳其國內民族民吏運動的高漲使青年土耳其黨活躍起來,組織迅速發展。1908年該黨控制了馬其頓地區的部分軍隊。1909年初領導和發動土耳其資產階級革命。4月該黨執掌政權,隨後推行大“奧斯曼主義”,鎮壓帝國境內民族解放運動,對外奉行親德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加入德奧同盟國集團作戰,戰敗後於1918年1O月簽訂喪權辱國的《摩得洛司停戰協定》。1918年11月4日,統一進步黨舉行非常大會,宣佈自行解散。1922年一度開展活動,1926牢因參與顛覆凱米爾政權的陰謀而被強行解散。


11月4日 歷史上的今天

微亻言公號:大別山神話


1922年11月4日 奧斯曼土爾其蘇丹被廢黜帝國崩潰

1922年11月4日,在土耳其,64年奧斯曼的統治宣告結束,蘇丹穆罕默德六世已在安卡拉被大國民議會廢黜。

據公告,共和議會宣佈“蘇丹王位由於幾個世紀以來的腐敗愚昧給國家帶來了無數弊端,已成為歷史。”議會將以一致選舉稱為“人民和農民”的代表來管理國家。他們將推舉哈里發為宗教領袖。

儘管蘇丹激烈抗議說安卡拉政府把他攆下臺是非法的,但預料他會提交辭呈。這個巨大的變動無疑將會引起本月下旬近東和平會議上協約國的密切關注。

奧斯曼帝國(1300—1922)創始人奧斯曼一世出於烏古思突厥人的卡伊部落,穆罕默德二世於1453年攻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滅亡,在蘇萊曼一世時(1520—1566)形成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從16世紀中葉以後,帝國由盛轉衰,蘇丹多不親政,大權落到“大維齊”(宰相)之手,禁衛軍又參與政治,控制蘇丹,1683年以後開始失地累累,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領土只剩下安納托利亞半島、伊斯坦布爾及色雷斯一部分。1921年1月改名土耳其。


11月4日 歷史上的今天

微亻言公號:大別山神話


1922年11月4日 埃及法老圖坦哈蒙墓發現

英國考古學家卡特在埃及底比斯的古代王陵地區經長期探測發掘,於1922年秋,找到一座古埃及王陵,11月4日,他在這座墓道盡頭打開墓門小孔,發現墓門封印,確定為古埃及18王朝未帝圖坦哈蒙(約公元前1361年—1352年)之陵墓。

圖坦哈蒙10歲繼位,在位9年即去世,其葬儀之豪華和隨葬品之豐富為現今所知的一切古代墓葬之冠。棺槨內外8層,外4層為木製聖櫃,用石英岩雕成的內槨,槨內置3層人形棺,外兩層為木質貼金,最內層為純金製成,重60公斤,每層棺上均有大量金銀珠寶,雕鏤精細。棺內木乃伊遺體還罩有金面具、配以鷹、蛇表徵的王徽,刻制之華美為世所罕見。墓內隨葬品數以千計,包括金銀傢俱、雕像、武器、王杖、包金戰車等,歷十餘年才清理完畢。現墓內金棺、金面具和隨葬物陳列於埃及開羅博物館,被公認為古埃及文物中最珍貴的代表。

圖坦哈蒙幼年繼位,大臣和攝政者阿伊及軍隊總司令霍倫希布充任主要顧問。他遷居今開羅附近的孟斐斯,該城後來成為他的行政首都。在位第9年,埃及出兵敘利亞幫助結盟的米坦尼王國,但圖坦哈蒙突然去世,年約18歲。死後無嗣,由攝政者阿伊繼位。


11月4日 歷史上的今天

微亻言公號:大別山神話


1930年11月4日 閻馮通電下野中原大戰結束

1930年11月4日,閻錫山、馮玉祥通電下野,至此,歷時7個月的中原大戰結束。


11月4日 歷史上的今天

微亻言公號:大別山神話


1931年11月4日 馬占山率部在江橋與日軍激戰


11月4日 歷史上的今天

微亻言公號:大別山神話


1942年11月4日 隆美爾在阿拉曼戰役慘敗

1942年5月27日,隆美爾在非洲率領納粹非洲軍團重新展開攻勢。由於油料彈藥充足,非洲軍的坦克投入了長達一週的戰鬥。由於動作急速,又一直保持著強勁的勢頭,在連續不斷的打擊中,英國的沙漠部隊再度逃回距埃及邊境不遠的地方。

6月21日,隆美爾只用了一天的功夫,便攻下了英軍曾固守了9個月的託卜魯克,23000名英國和澳大利亞守軍成為俘虜,這裡屯集的大批作戰物資補充了非洲軍。結果,非洲軍再向東推進時,用英國卡車運兵,用美國坦克開道。

英軍大踏步後退,撤退的車輛把公路擠得水洩不通。他們倒不是潰逃,而是退到一個適當地點組織對蘇伊士運河的防禦。打陣地戰。這也暗合中國古代兵法:強弩之末,其勢不能穿櫓篙。

6月底,非洲軍挺進到距亞歷山大港和尼羅河三角洲僅90公里的地方。這裡叫作阿拉曼。

非洲軍如果再衝過阿拉曼防線,亞歷山大港失守只是傾刻間事,而從亞歷山大港再往東,則是蘇伊士運河出口處的塞得港,那時墨索里尼策劃的卡斷英國補給線的“阿伊達計劃”就實現了。英軍己不可能再後撤。雙方在阿拉曼防線頂死了,真正吃緊的時刻來到了。

夏盛時節,丘吉爾來到埃及。這位謀略大師,這位講演大家,此刻說什麼都顯多餘,他只反覆叮囑一句話:千萬不能讓德國人到達蘇伊士運河。

要在阿拉曼一線抑制住隆美爾的進攻,還是老辦法,讓馬耳他島再活躍起來,最大限度地削弱通過地中海航線對非洲軍的補充。此時,雖然地中海已成為軸心國的內湖,但英國人苦苦經營了100多年的馬爾他島還在英國人手中。9月初,由 14艘運輸船組成的船隊,在海軍護送下,從蘇格蘭出發,定於9月中旬到達馬耳他。馬耳他島上的英軍阻截著德國對非洲軍的補充,而他們自己也需要補充,尤其是糧食和油料,當船隊到達意大利西西里島附近時,遭到德軍的艦艇和轟炸機的瘋狂攔截。9艘運輸船被擊沉,只有5艘衝出火網,到達馬耳他。美國油輪俄亥俄號6次被擊中,船上燃燒著熊熊大火,船艙裡卻是艦艇急需的燃料。船上的貨剛剛卸完,它便沉入港口。

馬耳他島得到了急需的補充,美國航空母艦大黃蜂號上的戰鬥機也駐到了島上,使小島有了防空手段,它又成了德國運輸船隊的屏障,向非洲軍提供補充的供應船有四分之三被擊沉。

在同一個9月,隆美爾飛回柏林,謁見希特勒。他向希特勒極力陳述,非洲軍推進到阿拉曼已付出了極大代價,眼下急需補充;金字塔已遙遙在望,只要有足夠的補充,蘇伊士運河這個頭號戰利品就到手了。但希特勒避而不談增援的事,卻授給他一根元帥手杖。事後隆美爾對別人說,與其給我這根棍子,不如給我增援一個坦克師。希特勒手中的精銳當時正困在蘇聯,手中已沒有部隊,就算有,也運不到北非。

當隆美爾為補給發愁時,英軍的補充卻源源不斷。隨著美國新式謝爾曼坦克的大量補充,這支驚魂甫定的沙漠軍漸漸恢復了生氣。

大戰前夕,英軍走馬換將。新任第8軍團司令是一個瘦小精幹的漢子,人們親切地稱他為“蒙蒂”,他就是英軍中將伯納德·蒙哥馬利。應該說,蒙哥馬利是一員福將,在他之前的沙漠軍將領哪個也不差,但他趕上了英軍裝備最充足的時期。

1942年10月23日晚9點40分,蒙哥馬利一聲令下,整個英軍防線上的1000多門火炮打響,拉開了阿拉曼戰役的序幕。23萬沙漠軍向不足8萬的非洲軍開始全面進攻。

當時隆美爾正在維也納住院治療,他第二天趕到前線指揮所時,非洲軍已敗下陣來。他沒有坦克,沒有汽油,也沒有預備隊。他說;“我平生頭一次不知該怎麼辦了。”

非洲軍的底子不錯,指揮系統也是有經驗的。它的各師團飛快地來回調動,抵擋來自各方的進攻,甚至還組織了反攻,但無濟於事。

沙漠軍掌握了制空權,無情地轟炸非洲軍的前沿與後方。11月2日,蒙哥馬利的步兵突破了戰線,非洲軍全線發生動遙隆美爾給希特勒發去電報,稱現在撤退尚不晚。但希特勒堅決不同意撤退。兩天之後的11月4日,隆美爾決定把殘兵敗卒撤下來,但為時已晚,撤下來是帶輪子的,拋在身後的步兵只能聽任命運擺佈了。在15天中,非洲軍撤退了1000公里,一直撤到班加西以西,但傷亡20000人,被俘30000人。非洲軍成為戰爭爆發以來第一支向盟軍投降的軸心國部隊。

阿拉曼戰役一役,英軍沉重打擊了德、意法西斯在北非戰場的軍事力量,德、意聯軍傷亡和被俘達5.9萬人。這次戰役成為北非戰局的轉折點。


11月4日 歷史上的今天

微亻言公號:大別山神話


1948年11月4日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決日本戰犯


11月4日 歷史上的今天

微亻言公號:大別山神話


由於審核的原因,很多史實沒有列入,請見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