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十問功利教育:爲什麼要用同一標準對孩子進行「優劣」評判?

深度|十问功利教育:为什么要用同一标准对孩子进行“优劣”评判?

深度|十问功利教育:为什么要用同一标准对孩子进行“优劣”评判?

(ID:tongshuchubanmama)

導語

深度|十问功利教育:为什么要用同一标准对孩子进行“优劣”评判?

教育是關乎人的,教育是用之於社會的,教育是面向未來的……所以,人在變化,科技、文化都在變化,教育也必須隨之發生變化。

每次我們討論教育創新的時候,都有很多人會說不行,“那都是外國的,你們崇洋,不行”“中國人多,國情不同,不行!”“現在的教育最合理最公平!”“我們的基礎教育是世界最好的,外國還要來學,不能變!”“我們經濟世界第二,很多科技世界領先,你說中國的教育有問題?”……

我想,無論我們的教育好還是不好,我們的教育領先還是落後,至少,我們要去思考教育,要對教育提出問題——就算我們解決不了,至少我們在面對。

世界上從來都沒有現成的、不會變化的、最好的教育,只有不斷改變的、不斷創新的更好的教育。

我也希望大家多支持他們——因為,最後受益的,是每一個孩子。

1

-THE FIRST-

深度|十问功利教育:为什么要用同一标准对孩子进行“优劣”评判?

為什麼我們的家庭教育,忽視孩子的個性與興趣,卻又想讓孩子成為有成就的人?

這個問題特別困擾我。

為什麼我們總是告訴孩子,“興趣不能當飯吃”“等你賺了錢了,有閒功夫再去發展興趣”;而不是告訴孩子“好好發展自己的興趣”,“為了更好地發展興趣,要去學習更多的東西”“只要你堅持自己的興趣,就可以獲得成就”?

為什麼,很多十來歲的孩子未來最想從事的職業是當“網紅”?

為什麼,很多孩子在考大學的時候,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

為什麼,很多大學生在畢業找工作的時候,只問“薪水”“穩定”,沒有自己的人生規劃?

為什麼我們的父母,這麼看重“成功”,為此寧肯失去孩子的興趣和個性?

難道,“要想成功,就必須不能有自我意識,要犧牲自我的個性和興趣”嗎?

是不是大科學家、大企業家、大藝術家、大導演,他們都不熱愛自己的工作,都是在背離了自己興趣和天分之後發展事業的?

如果你的孩子犧牲了自己的個性和興趣,就算真的成功了,他會開心嗎,你會開心嗎?

2

-THE SECOND-

深度|十问功利教育:为什么要用同一标准对孩子进行“优劣”评判?

為什麼,當成功人士告訴我們,他們曾經的人生道路並非僅僅是靠考試成績、進入名校取得的,但我們總是不相信,覺得自己的孩子必須成績好、上名校?

我並不反對“成績好,上名校”。但是,為什麼,我們的教育,要把“成績好、上名校”做為唯一的目標呢?

為什麼,為了孩子上名校,父母寧可傾家蕩產,買高價學位房,找關係託人?

為什麼,大家都認為,要想成功,就一定要上名校;要想上名校,就一定得成績好?

為什麼,大家都認為,成績不好,沒有上名校,人生就完蛋了,實際上是這樣的嗎?

為什麼,很多成功人士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他的成功主要來自熱愛和堅持,大家都不相信呢?

每年參加高考的考生近1000萬,考進“北清”的只有兩千人,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是名校的淘汰者,但是,為什麼,我們同時又都是“名校成功論”的支持者呢?

難道,全中國每年只有這幾千人配得上成功;難道,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是非名校,就失去了追求成功、追求幸福的權利嗎?

3

-THE THIRD-

深度|十问功利教育:为什么要用同一标准对孩子进行“优劣”评判?

為什麼,很多在傳統學校裡被認為是“壞學生”的人,做出了自己的成就,我們仍然還在信奉學校的評判標準?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非要用考試的這種方式,以分數為唯一衡量標準,就可以給一個孩子“壞學生”的評判?

為什麼,我們的孩子,會為了學校的一次考試不合格,一次處分、一個退學通知而去跳樓?

為什麼,學校根據成績評判一個學生掌握知識的優劣,只是這個學生在這所學校的某個階段的表現,但我們卻把這個評判做為了一個人的終極審判呢?

為什麼,我們被某個學校評判為壞學生之後,就再也沒有繼續學習、繼續努力,改變自己命運的勇氣了?

為什麼,在學校裡被認為是“壞學生”的孩子,很可能會成為一個好的企業家、好的畫家、好的設計師、好的建築師……?

為什麼我們都知道,喬布斯、布蘭森、馬斯克……都不是學校裡的好學生,但是,卻非要自己的孩子當好學生呢?

為什麼學校不是社會,更代表不了全世界,卻可以輕易地去評價一個人的優劣?

4

-THE FOURTH-

深度|十问功利教育:为什么要用同一标准对孩子进行“优劣”评判?

為什麼,“懂得正確答案”和“拿高分”的人就會受到各方鼓勵、頌揚;雖然,所有人都知道,真實世界裡並沒有標準答案,能力並不能被量化。

為什麼,我們會給各省的高考狀元發獎金、上電視、做採訪、出書立傳、全城巡遊、甚至雕像立碑,而他們僅僅才十來歲,只是剛剛在試卷上獲得了一次高分而已?

為什麼,我們為了拿到高的分數,就可以去毀掉孩子的天真、善良、寬容、好奇,還有他們快樂的童年,這值得嗎?

為什麼,我們的孩子在課堂上,會眼睛瞄著老師,根據老師的手勢和嘴型,尋求正確的答案,還有老師對他的肯定?

為什麼,我們的教育,會如此的急功近利?

我們的學校,難道就是為了培養背誦了優秀作文,在考試的時候字跡工整地寫在考卷上得到高分的人嗎?

我們的學校,難道就是為了培養站在學校的講臺上,用朗誦腔做一個辭藻華麗的歌功頌德演講的人嗎?

我們的學校,難道就是為了培養那些為了證書而去學習的鋼琴、小提琴、舞蹈、合唱、冰球、棒球……這些擁有了自己並不熱愛的特長的演員和運動員嗎?

我們的學校,難道就是為了培養學生會的幹部,斥責沒有稱呼上級官職的時候,在微信裡發佈“楊主席是你們直接@的?我不想看見第二次,他媽自己沒點數?”這樣的人嗎……

這些學校裡的好學生,考了高分,拿了證書,當了三好學生,當上了學生會的幹部……他們,會成為一個好公民嗎,會成為社會棟樑嗎?

5

-THE FIFTH-

深度|十问功利教育:为什么要用同一标准对孩子进行“优劣”评判?

為什麼,所有的孩子要按照同樣的學習步驟,學習同樣的知識,獲得同一個標準下的”優劣“評判?

而實際上,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要找到屬於自己的才華,還有生活方式,才能夠獲得成就和幸福?

每個孩子身體發育,有早的有晚的,說話有早的有晚的,天生有音律好的有五音不全的,智商有高一些的有低一些的,理解能力有強一些的有弱一些的,運動平衡能力有好一些的有差一些的……可是,這又有什麼關係?這不正是人之所以為人的精彩之處嗎?

難道,生而不同的每個人,都要被學校給塑造成為一模一樣的工業化產品,才算是正常嗎?

我們的孩子,需要的教育,難道是這個樣子的嗎?!

為什麼,我們總在討論跑道是不是夠寬,而不是去討論,壓根就不應該把孩子們趕上同一個跑道呢?

6

-THE SIXTH-

深度|十问功利教育:为什么要用同一标准对孩子进行“优劣”评判?

為什麼,我們的孩子,要為了繼續上學的權利(幼升小、小升初、進大學),除了要去拼成績,還要去被迫學習和自己的興趣、天賦,以及未來事業都沒有關係的那些技能,取得那些僅僅為了讓成績單、個人簡介更豐富的證書?

難道,初級階段的教育,不是每個人天賦的權利嗎?

為什麼,一個才六、七歲的孩子,就要被進行各種測試,才能正式進入學校學習?

為什麼,家長一聽到“幼升小,小升初,擇校,學區……”這些本來很正常,甚至應該代表著美好的詞彙,就像聽到魔鬼一樣倍受驚嚇?

為什麼,不能取消每個階段的考試,讓教育可以一體化的走下去,而不是讓家長和孩子,每隔幾年受到一次煎熬?

為什麼,學校不可以取消重點,班級取消精英和普通,讓每個學校的老師安心教學,每個孩子安心學習?

為什麼,學校之間一定要競爭?為什麼,學校的競爭一定要用升學率?為什麼,升學率只能憑考試成績?

7

-THE SEVENTH-

深度|十问功利教育:为什么要用同一标准对孩子进行“优劣”评判?

為什麼,我們的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都在強調競爭?

而實際中,每個人無論才華大小,必須如何和別人合作,擁有團隊精神,才有可能獲得成功和幸福。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要可憐到從孃胎裡就開始競爭?

為什麼,單純的孩子一早就學會了提防、算計,甚至要為當大隊委、班長、學習委員、三好學生而去賄賂老師和同學?

為什麼,我們要從幼小的孩子裡一定要挑選出來幾個優秀的,然後去否定更多孩子的價值,去剝奪他們成長的權利?

為什麼,我們非要用淘汰制去讓孩子進行十幾二十年的成長,而不是鼓勵孩子尊重友誼、互相學習、互相幫助?

為什麼,我們的大學,不可以多幾次進入的機會,而不是現在“嚴進寬出”的畸形的學習制度?

8

-THE EIRHTH-

深度|十问功利教育:为什么要用同一标准对孩子进行“优劣”评判?

為什麼,我們花費了二十多年去學習各種學科的知識,而在真實的世界中,卻沒有工作和生活的實際能力;每個人都需要的能力,學校反而一點兒也不教?

為什麼,我們在學校裡花費了那麼多時間,去學習地理、歷史、物理、化學、生物、語文、數學……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卻看不懂產品成分、不會寫一封求職信?

為什麼,在真實社會中最需要的團隊合作、情緒管理、時間安排、創造能力、理財能力……我們的學校裡一丁點兒都不教,反而還經常破壞這些學習?

為什麼,明明人生最寶貴的是時間,卻讓孩子花費大量的時光,很痛苦地去學習未來根本用不到、輕易被機器和人工智能所替代的那些死記硬背的知識?

為什麼,學校裡不能增加新的課程,減少舊的課程;老師不能教新的知識,淘汰舊的知識?

9

-THE NINTH-

深度|十问功利教育:为什么要用同一标准对孩子进行“优劣”评判?

為什麼,我們的孩子一生下來,就被家長用“找不著工作”“找不著媳婦””沒有錢”“餓肚子”來威脅,放棄滿足生存之上的任何夢想?

為什麼,我們在孩子的學習和成長過程中,只問今天學習了什麼知識,考了多少分,不問孩子”對未來的想法“,不去關心孩子的”個人夢想“?

為什麼,家長要干涉孩子只能學“好找工作”“好賺錢”的專業,而實際上家長自己也並沒有因此而取得更大的成就?

為什麼,年輕人追求自己的夢想,就會很容易和長輩產生衝突?

為什麼,我們不能給孩子“自己的選擇”更多的尊重和鼓勵?

為什麼,父母總認為,要給孩子留很多很多物質的東西,房子、車子、金錢?

為什麼,明明世界充滿了變化,但是我們卻讓孩子窮盡一生去追求穩定和安全?

為什麼,我們非要用愛和擔憂,來干涉孩子自己的成長?

為什麼,我們非要做孩子自己要走的人生之路上的絆腳石?

為什麼,我們不敢讓孩子自己去尋找自我的價值,一定要把孩子的未來束縛在自己的水平線上?

10

-THE TENTH-

深度|十问功利教育:为什么要用同一标准对孩子进行“优劣”评判?

為什麼科技、文化、社會,都在日新月異地前行;但是,教育上的一些改變、創新,卻困難重重,甚至受到很多家長的抵制和反對?

為什麼,很多家長不願意支持“避免應試、增加素質”的教育創新?

為什麼,很多家長既不願意相信國外的先進教育創新,也不相信中國教育部頒發的各種教育改革措施?

為什麼,很多人眼中看不得任何"新教育“的任何東西,認為現象教學,營地教育,steam,戲劇教育……總之,一切都是異端?

為什麼,很多家長會認為,中國的基礎教育是世界上最好的,英美國家應該都來中國學習,現在的教育模式就是最適合的,改不得,一改就會亂,一改就會壞?

為什麼,很多家長明明知道現在教育距離真正的公平、現代、科學還有很遠很遠的距離,卻寧願讓身處教育創新第一線的實踐者成為了炮灰,讓我們的教育和社會問題繼續惡性循環下去?

後記

以上的這些提問,都是我自己一個人發呆的時候瞎想的——沒有什麼邏輯,也沒有什麼理論,觀點也不明晰,論據也不充分,很多都是想到哪兒說到哪兒,甚至,還有很多自我矛盾的地方。

我並不是什麼教育改革家,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70年代中年人,自己沒有上過名校,有一個十一歲孩子的家長。我對教育的思考,也沒有什麼明確的答案。但是,我願意分享我內心最真實的感受,如此而已。

對於中國教育,只要有人去思考、去嘗試、去實踐,就有可能會帶來變化,哪怕只是一點點,哪怕只是影響到一個家庭、一個孩子,都是有益的,不是嗎?

白滔滔:童書媽媽聯合創始人。學機械、轉經濟,自學寫作進入媒體,歷經新週刊、南方報業,後創業從事數字出版。著及編著有《我手機》《十三億》《西方教育三千年》《西方童詩300首》等。喜歡鑽研教育思想,開發寫作課程,和讀書會家長孩子交流。同時,擔任北京中致兒童關愛基金會副理事長,致力鄉村幼師等項目。

來源 | 童書媽媽三川玲

作者 | 白滔滔

本公眾號轉載的文章,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文章版權及插圖屬於原作者。如果分享內容在版權上存在爭議,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