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十问功利教育:为什么要用同一标准对孩子进行“优劣”评判?

深度|十问功利教育:为什么要用同一标准对孩子进行“优劣”评判?

深度|十问功利教育:为什么要用同一标准对孩子进行“优劣”评判?

(ID:tongshuchubanmama)

导语

深度|十问功利教育:为什么要用同一标准对孩子进行“优劣”评判?

教育是关乎人的,教育是用之于社会的,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所以,人在变化,科技、文化都在变化,教育也必须随之发生变化。

每次我们讨论教育创新的时候,都有很多人会说不行,“那都是外国的,你们崇洋,不行”“中国人多,国情不同,不行!”“现在的教育最合理最公平!”“我们的基础教育是世界最好的,外国还要来学,不能变!”“我们经济世界第二,很多科技世界领先,你说中国的教育有问题?”……

我想,无论我们的教育好还是不好,我们的教育领先还是落后,至少,我们要去思考教育,要对教育提出问题——就算我们解决不了,至少我们在面对。

世界上从来都没有现成的、不会变化的、最好的教育,只有不断改变的、不断创新的更好的教育。

我也希望大家多支持他们——因为,最后受益的,是每一个孩子。

1

-THE FIRST-

深度|十问功利教育:为什么要用同一标准对孩子进行“优劣”评判?

为什么我们的家庭教育,忽视孩子的个性与兴趣,却又想让孩子成为有成就的人?

这个问题特别困扰我。

为什么我们总是告诉孩子,“兴趣不能当饭吃”“等你赚了钱了,有闲功夫再去发展兴趣”;而不是告诉孩子“好好发展自己的兴趣”,“为了更好地发展兴趣,要去学习更多的东西”“只要你坚持自己的兴趣,就可以获得成就”?

为什么,很多十来岁的孩子未来最想从事的职业是当“网红”?

为什么,很多孩子在考大学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

为什么,很多大学生在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只问“薪水”“稳定”,没有自己的人生规划?

为什么我们的父母,这么看重“成功”,为此宁肯失去孩子的兴趣和个性?

难道,“要想成功,就必须不能有自我意识,要牺牲自我的个性和兴趣”吗?

是不是大科学家、大企业家、大艺术家、大导演,他们都不热爱自己的工作,都是在背离了自己兴趣和天分之后发展事业的?

如果你的孩子牺牲了自己的个性和兴趣,就算真的成功了,他会开心吗,你会开心吗?

2

-THE SECOND-

深度|十问功利教育:为什么要用同一标准对孩子进行“优劣”评判?

为什么,当成功人士告诉我们,他们曾经的人生道路并非仅仅是靠考试成绩、进入名校取得的,但我们总是不相信,觉得自己的孩子必须成绩好、上名校?

我并不反对“成绩好,上名校”。但是,为什么,我们的教育,要把“成绩好、上名校”做为唯一的目标呢?

为什么,为了孩子上名校,父母宁可倾家荡产,买高价学位房,找关系托人?

为什么,大家都认为,要想成功,就一定要上名校;要想上名校,就一定得成绩好?

为什么,大家都认为,成绩不好,没有上名校,人生就完蛋了,实际上是这样的吗?

为什么,很多成功人士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他的成功主要来自热爱和坚持,大家都不相信呢?

每年参加高考的考生近1000万,考进“北清”的只有两千人,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名校的淘汰者,但是,为什么,我们同时又都是“名校成功论”的支持者呢?

难道,全中国每年只有这几千人配得上成功;难道,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非名校,就失去了追求成功、追求幸福的权利吗?

3

-THE THIRD-

深度|十问功利教育:为什么要用同一标准对孩子进行“优劣”评判?

为什么,很多在传统学校里被认为是“坏学生”的人,做出了自己的成就,我们仍然还在信奉学校的评判标准?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非要用考试的这种方式,以分数为唯一衡量标准,就可以给一个孩子“坏学生”的评判?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会为了学校的一次考试不合格,一次处分、一个退学通知而去跳楼?

为什么,学校根据成绩评判一个学生掌握知识的优劣,只是这个学生在这所学校的某个阶段的表现,但我们却把这个评判做为了一个人的终极审判呢?

为什么,我们被某个学校评判为坏学生之后,就再也没有继续学习、继续努力,改变自己命运的勇气了?

为什么,在学校里被认为是“坏学生”的孩子,很可能会成为一个好的企业家、好的画家、好的设计师、好的建筑师……?

为什么我们都知道,乔布斯、布兰森、马斯克……都不是学校里的好学生,但是,却非要自己的孩子当好学生呢?

为什么学校不是社会,更代表不了全世界,却可以轻易地去评价一个人的优劣?

4

-THE FOURTH-

深度|十问功利教育:为什么要用同一标准对孩子进行“优劣”评判?

为什么,“懂得正确答案”和“拿高分”的人就会受到各方鼓励、颂扬;虽然,所有人都知道,真实世界里并没有标准答案,能力并不能被量化。

为什么,我们会给各省的高考状元发奖金、上电视、做采访、出书立传、全城巡游、甚至雕像立碑,而他们仅仅才十来岁,只是刚刚在试卷上获得了一次高分而已?

为什么,我们为了拿到高的分数,就可以去毁掉孩子的天真、善良、宽容、好奇,还有他们快乐的童年,这值得吗?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在课堂上,会眼睛瞄着老师,根据老师的手势和嘴型,寻求正确的答案,还有老师对他的肯定?

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会如此的急功近利?

我们的学校,难道就是为了培养背诵了优秀作文,在考试的时候字迹工整地写在考卷上得到高分的人吗?

我们的学校,难道就是为了培养站在学校的讲台上,用朗诵腔做一个辞藻华丽的歌功颂德演讲的人吗?

我们的学校,难道就是为了培养那些为了证书而去学习的钢琴、小提琴、舞蹈、合唱、冰球、棒球……这些拥有了自己并不热爱的特长的演员和运动员吗?

我们的学校,难道就是为了培养学生会的干部,斥责没有称呼上级官职的时候,在微信里发布“杨主席是你们直接@的?我不想看见第二次,他妈自己没点数?”这样的人吗……

这些学校里的好学生,考了高分,拿了证书,当了三好学生,当上了学生会的干部……他们,会成为一个好公民吗,会成为社会栋梁吗?

5

-THE FIFTH-

深度|十问功利教育:为什么要用同一标准对孩子进行“优劣”评判?

为什么,所有的孩子要按照同样的学习步骤,学习同样的知识,获得同一个标准下的”优劣“评判?

而实际上,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才华,还有生活方式,才能够获得成就和幸福?

每个孩子身体发育,有早的有晚的,说话有早的有晚的,天生有音律好的有五音不全的,智商有高一些的有低一些的,理解能力有强一些的有弱一些的,运动平衡能力有好一些的有差一些的……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这不正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精彩之处吗?

难道,生而不同的每个人,都要被学校给塑造成为一模一样的工业化产品,才算是正常吗?

我们的孩子,需要的教育,难道是这个样子的吗?!

为什么,我们总在讨论跑道是不是够宽,而不是去讨论,压根就不应该把孩子们赶上同一个跑道呢?

6

-THE SIXTH-

深度|十问功利教育:为什么要用同一标准对孩子进行“优劣”评判?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要为了继续上学的权利(幼升小、小升初、进大学),除了要去拼成绩,还要去被迫学习和自己的兴趣、天赋,以及未来事业都没有关系的那些技能,取得那些仅仅为了让成绩单、个人简介更丰富的证书?

难道,初级阶段的教育,不是每个人天赋的权利吗?

为什么,一个才六、七岁的孩子,就要被进行各种测试,才能正式进入学校学习?

为什么,家长一听到“幼升小,小升初,择校,学区……”这些本来很正常,甚至应该代表着美好的词汇,就像听到魔鬼一样倍受惊吓?

为什么,不能取消每个阶段的考试,让教育可以一体化的走下去,而不是让家长和孩子,每隔几年受到一次煎熬?

为什么,学校不可以取消重点,班级取消精英和普通,让每个学校的老师安心教学,每个孩子安心学习?

为什么,学校之间一定要竞争?为什么,学校的竞争一定要用升学率?为什么,升学率只能凭考试成绩?

7

-THE SEVENTH-

深度|十问功利教育:为什么要用同一标准对孩子进行“优劣”评判?

为什么,我们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都在强调竞争?

而实际中,每个人无论才华大小,必须如何和别人合作,拥有团队精神,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和幸福。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要可怜到从娘胎里就开始竞争?

为什么,单纯的孩子一早就学会了提防、算计,甚至要为当大队委、班长、学习委员、三好学生而去贿赂老师和同学?

为什么,我们要从幼小的孩子里一定要挑选出来几个优秀的,然后去否定更多孩子的价值,去剥夺他们成长的权利?

为什么,我们非要用淘汰制去让孩子进行十几二十年的成长,而不是鼓励孩子尊重友谊、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为什么,我们的大学,不可以多几次进入的机会,而不是现在“严进宽出”的畸形的学习制度?

8

-THE EIRHTH-

深度|十问功利教育:为什么要用同一标准对孩子进行“优劣”评判?

为什么,我们花费了二十多年去学习各种学科的知识,而在真实的世界中,却没有工作和生活的实际能力;每个人都需要的能力,学校反而一点儿也不教?

为什么,我们在学校里花费了那么多时间,去学习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生物、语文、数学……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看不懂产品成分、不会写一封求职信?

为什么,在真实社会中最需要的团队合作、情绪管理、时间安排、创造能力、理财能力……我们的学校里一丁点儿都不教,反而还经常破坏这些学习?

为什么,明明人生最宝贵的是时间,却让孩子花费大量的时光,很痛苦地去学习未来根本用不到、轻易被机器和人工智能所替代的那些死记硬背的知识?

为什么,学校里不能增加新的课程,减少旧的课程;老师不能教新的知识,淘汰旧的知识?

9

-THE NINTH-

深度|十问功利教育:为什么要用同一标准对孩子进行“优劣”评判?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一生下来,就被家长用“找不着工作”“找不着媳妇””没有钱”“饿肚子”来威胁,放弃满足生存之上的任何梦想?

为什么,我们在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只问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考了多少分,不问孩子”对未来的想法“,不去关心孩子的”个人梦想“?

为什么,家长要干涉孩子只能学“好找工作”“好赚钱”的专业,而实际上家长自己也并没有因此而取得更大的成就?

为什么,年轻人追求自己的梦想,就会很容易和长辈产生冲突?

为什么,我们不能给孩子“自己的选择”更多的尊重和鼓励?

为什么,父母总认为,要给孩子留很多很多物质的东西,房子、车子、金钱?

为什么,明明世界充满了变化,但是我们却让孩子穷尽一生去追求稳定和安全?

为什么,我们非要用爱和担忧,来干涉孩子自己的成长?

为什么,我们非要做孩子自己要走的人生之路上的绊脚石?

为什么,我们不敢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我的价值,一定要把孩子的未来束缚在自己的水平线上?

10

-THE TENTH-

深度|十问功利教育:为什么要用同一标准对孩子进行“优劣”评判?

为什么科技、文化、社会,都在日新月异地前行;但是,教育上的一些改变、创新,却困难重重,甚至受到很多家长的抵制和反对?

为什么,很多家长不愿意支持“避免应试、增加素质”的教育创新?

为什么,很多家长既不愿意相信国外的先进教育创新,也不相信中国教育部颁发的各种教育改革措施?

为什么,很多人眼中看不得任何"新教育“的任何东西,认为现象教学,营地教育,steam,戏剧教育……总之,一切都是异端?

为什么,很多家长会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是世界上最好的,英美国家应该都来中国学习,现在的教育模式就是最适合的,改不得,一改就会乱,一改就会坏?

为什么,很多家长明明知道现在教育距离真正的公平、现代、科学还有很远很远的距离,却宁愿让身处教育创新第一线的实践者成为了炮灰,让我们的教育和社会问题继续恶性循环下去?

后记

以上的这些提问,都是我自己一个人发呆的时候瞎想的——没有什么逻辑,也没有什么理论,观点也不明晰,论据也不充分,很多都是想到哪儿说到哪儿,甚至,还有很多自我矛盾的地方。

我并不是什么教育改革家,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70年代中年人,自己没有上过名校,有一个十一岁孩子的家长。我对教育的思考,也没有什么明确的答案。但是,我愿意分享我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如此而已。

对于中国教育,只要有人去思考、去尝试、去实践,就有可能会带来变化,哪怕只是一点点,哪怕只是影响到一个家庭、一个孩子,都是有益的,不是吗?

白滔滔:童书妈妈联合创始人。学机械、转经济,自学写作进入媒体,历经新周刊、南方报业,后创业从事数字出版。著及编著有《我手机》《十三亿》《西方教育三千年》《西方童诗300首》等。喜欢钻研教育思想,开发写作课程,和读书会家长孩子交流。同时,担任北京中致儿童关爱基金会副理事长,致力乡村幼师等项目。

来源 | 童书妈妈三川玲

作者 | 白滔滔

本公众号转载的文章,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