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只是漢朝偏遠分支嗎,三國政權究竟誰的合法性最高?

小小嬴政


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鑑墨上桑。



題目中都說了“主都邑者以魏為真人,主血胤者以蜀為宗子。”這已經說得很明白了,雖然民間都是尊劉貶曹,但是實際上曹魏政權的確是最具正統性的。理由有兩點:

1、平定天下,功莫大焉


漢末幾個皇帝漢桓帝、漢靈帝可以說把漢朝的氣數糟蹋殆盡,不但朝政昏庸弄得民不聊生,而且內部除了皇帝還有權臣、外戚、內侍、太后、軍閥……各種勢力。最終終於鬧出了董卓進京的慘劇。

在天下大亂,群雄割據,壓根沒人管漢朝皇帝和百官的時候,是曹操憑藉一己之力讓漢獻帝和百官過上了衣食無憂的日子,不至於沒吃的餓死在路邊;

也是曹操憑藉一己之力消滅了各路軍閥,一統北方;

曹操在自己一生中,一直高舉漢獻帝這面大旗,不論是說挾天子以令諸侯也好,還是真心保護漢獻帝也好,在曹操死後,曹操也是以大漢魏王下葬。

在平定整個北方的過程中,基本上都是曹操一力完成,其中漢獻帝為首的大漢正統除了搞叛變扯後腿,基本上啥作用都沒有起到。

2、祭祀上天,禪讓合法


曹操死後,曹丕繼位為魏王,隨後就以各地祥瑞、漢朝氣數已盡為由頭,勸說/逼迫漢獻帝禪讓。

不論是漢獻帝已經在戰亂中看透了自己的能力,還是怕被曹丕所害,最終還是做足了樣子,和曹丕玩足了三次下詔禪讓,三次拒絕的把戲。

最後登壇祭祀上天,將大漢權柄禪讓給了曹丕。這一過程不但合乎當時的法律,甚至通過祭祀得到了上天的認可。

所以,毋庸置疑,曹魏政權絕對具有合法性。曹魏接手了原來漢代最核心的地盤,還有經過合法的禪讓手續,

合法性四星半:★★★★☆;


我們再來說說蜀漢政權。


劉備稱帝其實是遲早的事情,但是劉備稱帝的過程還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小細節。

曹丕逼漢獻帝禪讓的消息傳到劉備跟前的時候,已經變成了曹丕殺了漢獻帝自立為帝。

於是大臣們紛紛上書表示,曹丕這個奸賊殺害了漢朝皇帝,為了延續漢室,請劉備早日稱帝。

太傅許靖、安漢將軍糜竺、軍師將軍諸葛亮、太常賴恭、光祿勳黃權、少府王謀等上言:“曹丕篡弒,湮滅漢室,竊據神器,劫迫忠良,酷烈無道。人鬼忿毒,鹹思劉氏。今上無天子,海內惶惶,靡所式仰。

劉備於是痛哭流涕,以漢中王的身份率領群臣穿戴孝服,為漢獻帝發喪。並以漢朝宗親的身份給了漢獻帝一個“孝愍皇帝”的諡號。

並且表示,我是怕漢阼即將要結束,先人享用不到後人的祭祀了,才不得不稱帝,延續漢代的合法統治。

或傳聞漢帝見害,先主乃發喪制服,追諡曰孝愍皇帝。謹擇元日,與百寮登壇,受皇帝璽綬。

不知道以後漢獻帝還活著的消息傳到劉備這裡時,劉備作何表情?不過劉備稱帝后就準備伐吳,一來是奪回荊州,二來是替關羽報仇,估計知道了也沒人敢說吧。

蜀漢劉備具有皇室血統,雖然偏居一隅,但漢朝後裔是絕對的加分項。

合法性四星:★★★★;


最後說孫權。


只有孫權的東吳,既不是漢朝所分封的封疆大吏,有沒有官方授權(孫策被曹操封為吳侯),完全是草根出身的孫堅父子三代一刀一槍打下的業績,更要命的是有資格和曹劉對抗的孫堅、孫策全都早死,孫權在曹劉二位英雄面前完全是小了一輩。(曹操說的生子當如孫仲謀,完全是誇讚孫權的說法,一點貶義都沒有。)

而且孫權還有一個劣勢,就是給曹丕稱臣。自己都認為東吳是曹魏的臣子了,如何還能稱皇帝呢?前一天還在稱臣,第二天自己就稱帝這完全是逆賊的做法了。

而且更為尷尬的是,孫權對曹魏稱臣,本來是盟友的蜀漢肯定心有疑慮,指不定孫權真的投降曹魏了也不一定,這也是劉備當了皇帝之後伐吳的有一個重要原因。

所以孫權就在吳王的尷尬的地位中,等呀等。

最終等到了曹丕死後曹叡繼位,諸葛亮於是乘著曹魏內部交接不穩北伐,孫權這才抽出時間,指示各地開始製造祥瑞,最終在曹操孫子掌權時期成功當了東吳的大皇帝。

合法性四星:★★;

我是以史為鑑墨上桑,每天都有有趣的歷史故事,歡迎關注。


以史為鑑


肯定是魏

劉協親自把帝位禪讓給曹丕,漢朝已經終結,除非劉備這邊推翻曹魏。

看看史書,三國志裡曹操劉備孫權三人記載,曹操是用的武帝紀,劉備是先帝傳,孫權是吳主傳。只有帝王才能用紀來立傳。顯然孫劉都沒有資格用紀這個字。。

很多人都是受了小說三國演義的影響,三國演義褒劉貶曹,覺得蜀漢是正統。但是他們也忽視了兩個細節,首先國號三國演義是以蜀來描述劉備建立的國的,其實劉備的國號依舊是漢,三國是魏蜀吳而不是魏漢吳。還有關於劉協的稱呼,劉協的諡號,魏給的是孝獻皇帝,蜀給的孝愍皇帝。三國演義也是才用的魏的諡號所以稱劉協為漢獻帝。如果尊劉備為正就應該叫漢愍帝。


勇行萬里路


反正蜀魏相爭,開局打嘴炮時,對面都是反賊。。。

劉備的口號是他姓劉,是皇室成員,血統很純,很吊。。。就跟現在的皇漢之類的一些噴子一樣,天下就是他們家姓劉的。。。而事實就是,誰特麼知道他是哪來的野生的?劉秀的家族傳了一百多年,到劉秀時,他們家都成村長了。。。劉備這個傳了300多年,鬼知道算什麼了?他說是就是吧,劉備的發家史是最勵志的。。。

然後曹家的口號是,他們家的皇位是漢獻帝禪讓的,說明他們家功德無限,命中註定的,所以很正統,再加上還掌控天下最強的力量,所以就能耍流氓。。。

如果偏要選一個正統來代表當時的中國的話,用現代人的思維,肯定要選曹家。。。

1,首先,兩千年過去了,改朝換代,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都已經司空見慣了,盛極一時的大漢帝國走向滅亡也沒什麼意外的。。

2,其次,曹家統治著中國北方,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都在曹家手裡。

3,更重要的是,曹家還經略西域,北抗草原,是絲綢之路的保安,幾乎壟斷了當時中國所有的對外交流情報。。。在當時西方世界裡,甚至可能並不知道蜀吳兩國,但肯定知道曹魏的存在。。。

4,畢竟現在我們張嘴就是魏晉南北朝嘛。。這個魏又不是拓跋魏,元魏,而是曹魏。。。


我才是餘虞魚


值得探討一下這個問題,要論正統的話其實是很難說清的。若“主都邑者”為正統,那後來的五胡政權:劉漢,石趙,符秦,拓拔魏都是佔據中原古代故都,也都是五胡十六國並立,那哪一個才是正統啊?何況還有南方五朝呢?

若“主血裔者”為正統,在五代十國之中就只有一個名義上的南唐是正統了。那先撇開三國之後的朝代不談,因為有過於複雜的因素,只看三國魏蜀吳的“正統性”,我認為魏國才是三國之正統。


六統論

一般來說認定正統朝代有六種:第一以得地多寡為論;第二以據位長短為論;第三以血親繼位為論;第四以前代舊都為論;第五以前代繼承合理性為論;第六以漢族血緣為論。

當然這六種說法自相矛盾,這裡暫且不說,單單從三國所得到的正統論觀點來看,魏國就明顯高於其他兩國的了。

蜀漢僅有血統繼位,東吳僅有據位長短

因為三國的領導都是漢族人,所以第六種論點可以先排除在外。蜀漢政權偏居西南一隅,國祚四十二年,為三國最短者,劉備是自立為帝,首都在成都,劉氏蜀漢僅僅是有漢室的血緣而已。

再來看東吳,偏安江東南方,自立為帝,首都建業,與前代無血緣但國祚是三國最長,達五十一年。從上來看,蜀國,吳國僅僅只是佔領了六種正統觀點中的一點或者說兩點而已,細論起來只能算是偏安政權。


六種論點曹魏幾乎都佔了

曹操統一北方,東漢十三州曹魏獨得中原九州,曹丕建都洛陽,為東漢首都,漢獻帝劉協禪讓曹魏,魏朝合理繼承漢朝。若要論血緣,劉備是不知真假的皇叔,那曹操還是劉協岳父,曹丕是劉協大舅哥呢。曹魏只有一點就是國祚四十五年居中,比蜀漢長可比東吳短。

所以曹魏才是三國時的正統,政權認可的人數也比僅僅佔有一個血緣和國祚的蜀漢,東吳要多得多,要吵起來是一點都不怯的。


正統只是便於統治的工具,不能認真

其實在東晉之前的主流觀點都是認定曹魏為正統的,而蜀漢血緣正統論則是東晉習鑿齒率先倡導的,原因很簡單。東晉偏安,都城,地盤都在胡人手裡,要是不提出一種新的觀點來保護統治者的正規性,那怎麼能在南方立住腳呢?而到了南宋朱熹更是將這種論點發揚光大,原因則和東晉一樣。直到了清朝,因為自身和蜀漢一樣都不是主流政權,所以才將蜀漢奉為正統。可見所謂的正統一說也不過是統治階級的玩具而已,想要你什麼是正統什麼就是正統,根本不能認真。

出題者的那句都邑正統或血緣正統的話是出自清末梁啟超的《正統論》,而《正統論》開篇的第一句話就是“中國史家之謬,未有過於言正統者也”。


參考文獻:梁啟超《正統論》


那隻胖狐狸


如果算法統的話,當然是曹丕。

畢竟,哪怕漢獻帝再不願意,但是在高臺上當眾雙手向曹丕呈遞玉璽,已經代表東漢政權的法統轉移給了曹丕。

劉備稱帝是自稱,幾個草臺班子寫個祭天的表章燒掉就當皇帝了。

從理論上說,劉備一沒有統一天下回復秩序的大功德,二沒有上一個政權的讓位詔書,三是偏居一隅的地方軍閥,沒有得到當時天下大多數人(世家)的擁立。當然不為承認。

至於孫權那就更沒有合理性了。221年曹丕稱帝,劉備跟隨,孫權如果不當皇帝就要低兩家一頭。畢竟,東漢沒有了,孫權不稱帝,江東政權的法理從哪裡來?要麼承認曹丕,要麼承認劉備(劉備當時還是敵人,所以孫權接受了曹丕的冊封)。可惜孫權實在沒有當皇帝的藉口,折騰到229年才學劉備祭祀天地,胡扯一通,說天下大亂這麼點年,曹丕不是什麼好東西。將春秋時吳蜀並列的歷史拿出來,說將來殲滅曹家,我與劉禪共分天下。


四川達州


個人觀點:曹魏應該是三國的正統。

理由如下:

第一,程序合法。在三國時代之前是東漢王朝,東漢王朝江河日下的時候,從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以來,曹操作為大漢王朝的“丞相”,一直代表著大漢王朝。不論漢獻帝劉協是出於被迫也好,自願也罷,在形式上經過了三次禪讓,並且舉行了正式的禪讓儀式,履行了法律程序,符合當時被人們所認同的國家最高權力的交接程序,因此在程序合法的情況下,曹魏自然繼承了漢朝的國家權力,成為“正朔”。反觀蜀漢、孫吳,蜀漢劉備是聽說劉協禪位以後才匆匆即皇帝位,既沒有劉協形式上的禪讓,也沒有劉協實質上的認可,僅僅憑藉一個“注水”的皇族身份和“反對曹魏、興復漢室”的旗幟來論證自己政權的合法性,這是遠遠不夠的。至於孫吳就更不用說了,孫權既沒有劉禪的禪讓或認可,也沒有劉備那樣的皇族身份,更沒有“興復漢室”的正義旗幟,感覺孫權的登基頗有自娛自樂都性質。

第二、領域完勝。看過三國對峙地圖的人都知道,曹魏的領土面積是最大的,控制著我國現在長江以北廣袤的領土。而在三國時代,華北地區即冀州、青州、幽州、幷州、徐州、司州、豫州、兗州等地,自古以來就是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人口稠密、經濟富庶、城鎮化水平高。經濟重心徹底南移到位是在南宋時期,在中唐以前,我國南方地區的發展程度要落後於北方地區。三國時代屬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初期,經濟重心剛剛開始南移,此時的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相比,自然是落後的。劉備盤踞的益州只有四川盆地、江州(重慶)地區開發水平較高,雲貴高原基本上還是荒蠻之地,當地的少數民族地區還有待進一步發展。所以劉備的蜀漢只能叫作“偏安一隅”。再說孫吳,孫權佔據著我國現在的長江以南的東南地區,即揚州的南部和交州。那時代可不像現在一樣,當時的上海還是一片沙灘,廣州還長滿樹林更不用提深圳、香港、澳門了,除了建康(南京)及周邊幾個城市之外,城市開發程度並不高,一些小丘陵上還活躍著多多少少的匪寇,如山越人。所以對於孫權而言,只能說是“坐斷東南”。

第三、實至名歸。三國的結局是什麼?沒錯,蜀漢被曹魏所滅,曹魏被西晉取代,然後西晉又滅了孫吳。西晉司馬氏原本就是曹魏的臣子,西晉也同樣是接受了曹魏合法的“權力交接”,因此曹魏和西晉相比,似乎除了統治者的姓氏和國號不一樣之外,基本上沒有什麼差別,特別是領土上基本一致。因此曹魏約等於西晉,因此西晉滅孫吳約等於曹魏滅孫吳,即曹魏先後滅蜀漢、孫吳,一統四海,從歷史結局的角度來看,也是曹魏才是正統。

第四、歷史認可。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人們在說東漢以後到隋朝再統一之前的這段歷史的時候,用的是“魏晉南北朝”,不是“蜀晉南北朝”,更不是“吳晉南北朝”,可見史學家對於這段歷史是默認曹魏是正統的,雖然很多人認為曹魏是篡漢、劉備蜀漢才是漢的延續,但是事實勝於雄辯,事實就是那樣的,不論《三國演義》小說裡面是怎樣的“擁劉反曹”,依舊改變不了史學界對於曹魏正統的認可。

綜上所述,曹魏應當是三國時代的正統。


史學夾Louis


三國演義中的劉備即使血統偏遠,但是有“紅色基因”存在。根據中國傳統的取得政權習慣:必須暴力推翻原執政的政府,槍桿子裡面出政權嘛,那必將是血雨腥風、生靈塗炭;雖然對現政府100%不滿,但是對未來政權的可靠性也充滿疑慮或恐懼,這種恐懼來自於對專制的不信任;於是社會中的“士”(現在叫專家學者或中高級職位追隨者)相信他具有紅色基因不會掘自己的祖墳吧?希望他挽救沒落政權,能傳承兌現政權建立者當年的“承諾”。歷史告訴我們:這些期望其實都是幻想!只要有專制獨裁統治存在,就不可避免地循環往復重走老路。哪怕他不及餘力地改良或改革也是換湯不換藥……,根本的出路還是要破除專制統治基礎!


手機用戶9569975174


廢話不用多說,當然是曹魏的曹丕了!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漢畢竟禪讓於魏,這就意味著一箇舊的王朝政權體系正式宣佈結束,一個新的王朝體系政府巳經開始。大漢王朝從公元220年正式退出了歷史的舞臺。至於劉備和孫權雖然稱帝,但從歷史交接意意義上來說不具備合法性,都是自封的,至此,魏、蜀、吳三國從正統的政權來說當然屬魏國了,劉備雖然是漢室的正統血脈也和歷史的發展需要也和歷史沒有什麼關係了,何況是孫權呢。



人間正道陳德立


三國時期也就是東漢以後

從社會體質來說,劉邦統一後,分封了大大小小有功績的親戚和朋友去管理各個地區,但是劉邦定了一個規矩,我劉姓後代是世世代代的正統,雖然中央集權了但是為了戰亂後回覆國力,實行道家的無為而治,到了漢武帝,實行削藩政策,以"酎金事件"為藉口,廢除大批同姓諸侯。劉備這一條線就在被廢的行列。所以劉備只能說是有名無份,有血統,但是沒有名分。

古代皇帝對正統性的問題是非常在意的,你的起勢都需要有說法,這樣才能得人心。

劉備就會千方百計去與當時的皇帝攀親,表示正統,興復漢室

曹操這裡就沒有這個優勢,只能靠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也一直沒有稱帝,也是找不到正統性的考慮,曹丕稱帝直接讓皇帝禪讓得來,所以劉備也就有了稱帝的理由,漢帝已不在,我來複興漢室,孫權是沒有任何資格的,所以他遲遲不稱帝,曹丕稱帝他立馬稱臣,也是他的緩兵之計,等到自己有實力了,在得到蜀漢的同意才稱帝,也是為了挑起魏蜀的矛盾

說一正統沒有一個,誰能堅持到最後誰就有資格爭取正統,我這裡說是有機會爭取一下,而不就是,需要理解中國的正統性,然後做到,才能說你是正統。

在我之前回答的元朝之後無中國的問題裡有說過


唐不三不四藏


董卓合法性最高

1-被邀請進洛陽(這是重點,絕對合法)

2-對抗黃巾軍保衛洛陽和漢朝皇室(盡職盡責)

3-對抗十八路居心叵測的諸侯,為保漢室退守長安(鞠躬盡瘁)

4-大權在握始終沒有篡位且維持漢廷運作(忠心日月可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