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早期是這樣開發的

乍一看“李德立”三個字,一般人還以為是一位姓李名德立的中國紳士,其實他是一位披著“教士”外衣的英國商人。因為有學者從1886年查起,在所有來華的基督教各教會、各教區任命的傳教士的名錄中,怎麼都找不至李德立的名字。再從其來華後的行為看,不是投機商業就是投機政治,不見其有什麼具體的傳教活動。可見,披著“教士”的外衣只是遮掩其來華攫取經濟利益、撈取政治資本的目的。李德立,全名叫愛德華·塞爾比·李德立,英格蘭肯特郡人,英國基督教傳教士,漢語學者、商人、社會活動家,生於1864年,英國劍橋大學畢業,1886年到中國,為上海卜內門公司創辦人,上海工部董事局董事。1911年辛亥革命時,曾促成清政府與孫中山在上海和談。孫中山先生曾授予李德立“和平使者”勳章。長期在廬山(長達44年)和上海活動,取得廬山租借地成功開發後又於1928年前往新西蘭,在那裡又開闢了世界第一個國家公園,後於1939年死於新西蘭,時年75歲。

1.李德立租借牯嶺過程 

九江口岸開放後,李德立隨著一幫西方傳教士來到漢口、九江一帶傳教,但漢口、九江夏季酷熱加之水土不服,令這些傳教士飽受折磨。炎熱難耐、病魔折磨委實是教士們沒想到的,李德立《牯嶺的故事》中這樣寫道:“許多久居和常年旅居九江的傳教士都這樣認為:這裡的夏天極為酷熱,太難熬了,其炎熱超過了中國所有其他的地方,因此有必要建一個能避暑的地方,在那裡可以使被炎熱折磨得精疲力竭、奄奄一息的僑民恢復活力。大自然似乎總能為自身的某種缺陷提供補償,於是在這種情形下,在灼熱加毯的九江平原附近,安置了一座險峻、清涼的廬山。外國人根據規定的仁慈條款利用有限的區域,在這裡盡享大自然的恩賜。於是,沿著這座大山腳下和在適當高度的山坡上建起了五套小平房。其中衛理公會擁有幾間房子,漢口的聖公會,九江海關,俄國人和九江的社團也各自修建了幾間房子。想要從和尚手中租用這些平房子,僅十分困難,而且每年還要支付相當昂貴的費用。因此,如果某個人要在某個角落多要幾英寸土地,給每個傭人蓋個蓬屋使用,也必須經過長時間的討價還價。要想到土地,就要展示強有力的金錢的作用,不過坦率地說,即使願意交付這筆費用用,也不一定能保證得到土地。我們這裡的平房總不夠用,擁擠不堪,無法滿足客戶的需求。這些問題本身迫使我要當機立斷為自已搞到一套平房,否則我們一家又要被迫在酷熱的九江平原上,度過難熬的夏天了。我妻子和家人飽受酷熱的煎熬忍受了七個這樣的夏天,我明白如果這種狀況持續並且得不到改善的話,說不定我們還會失卻去一個孩子。這說明,李德立當年上山開闢牯嶺實是為了尋筧一方清涼地拯救妻兒於火熱囚籠中,而隨著避暑旅漩商機的發展,李德立野心澎漲,公然掛牌叫賣所租土地,那是後來的事。

且說在獅子庵購地久議無果,九峰寺租地又遇波折,李德立仍賊心不死。1886年的冬天,他邀好友湖北的傳教士戴鵠臣陪他經昌九古驛道,從廬山石門澗景區旁的“九十九盤古道”登上了廬山。九十九盤路雖然崎嶇難行,但卻是一條“皇道”。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為紀念有功瘋僧周顛,不惜重重困難,在廬山錦繡峰上建亭立碑。為了運送朱元璋的御碑上山,人們開闢了這條險峻的山路。李德立選擇這條“御道”上山,也許寓意著要學學朱皇帝,要在這個世上創造出驚天動地的偉業。兩人冒著寒冷,歷經艱辛到達山頂,先來到天池山黃龍寺一帶,接著又來到女兒城,望見長衝一帶地勢平坦,林木茂盛,空氣清新,氣候涼爽,於是沿著逶迤小道下至谷底進行實地考察,只見“水流縈繞,地勢極佳,合建屋避暑之用”。終於又發現了人間極佳納涼避暑地,李德立高興極了,決定在這裡開創偉業了。

李德立託教友戴鵠臣輾轉介紹,通過山下沙河一教書先生萬啟勳找到其同族德化縣舉人,山麓蓮花洞人萬和庚。經幾人密謀,由萬啟勳動筆寫下契約,以萬和庚出立契據,私自將長衝永遠租與李德立。李德立先付地價銀100元,答應在縣府繳納契約的稅款後,再付給400元。德化縣衙以為李德立是中國人,同意其交納簽訂的稅款。後發現其真實的外國人身份後,官府拒絕了其購地納稅的請求。不甘心的李德立隨即給九江道臺寫了一封措辭嚴厲的信,並威脅說:“如果得不到一致的結果,我會把知縣的密令(指德化知縣密信命廬山周邊各地保及寺廟不得租賣土地給外國人)交其上司和北京。”迫於壓力,德化知縣“乃商請駐九江英領事與潯陽道交涉,允其購地之請,但聲明官廳不能直接給予賣地契約,須向紳士方面接洽,得一契約,經過調杳,而認為合法,官廳可予稅契。”作為交換條件,李德立放棄了原經討價還價購買的九峰寺購地契約。當時正值中法戰爭之際,清政府處於困境,應付法國的侵略已力窮計竭,更不敢與英國惹起事端,沒過多久,“九江二府承潯陽道之命,將蓋印之契約交付,李將契約送領事閱過,並在領事府註冊,系一人永租,約內載明該地由英國人李德立承租”,就這樣,仗著英帝國主義的勢力,李德立順利地拿到了蓋有官府大印的永久租賃長衝的所謂合法契約。

2.牯嶺早期開發簡況

李德立所租之地叫長衝,進山處山坳對面最高峰的名字叫牯牛嶺,李德立不喜歡這個名字,“我給新租借到的這片地方起了個新名字叫‘牯嶺KULING’,這個名字是根據英語單詞‘COOLING’(英文即涼爽的意思)發音起的,音譯過來就是‘牯嶺 ’”。“牯嶺”這個名字從此叫響全球。聰明的李德立取此名可謂一煎雙鵰,一來照顧了當地人情感,現名不失原地名之音義,算是最恰當的名稱。二來現名具廣告效應,告訴人們納涼避暑就來這清涼之地吧。拿到蓋有官府大印的契約後,李德立壯志滿懷,立即首手修路建屋,然而好景不長,李德立的購地行為遭到當地百姓和部分官員的強烈反對,當地名紳李玉其聯合九江城內紳士和官員,沿出入廬山的幾條幹道遍貼傳單,反對購地。迫於民間壓力,九江官府向李德立交涉,欲索回契約。到嘴的魚肉豈肯輕易吐出,李德立毫不留情地拒絕了。對洋人毫無辦法的官府只好拿中國人開刀,於是凡是參入此案者(計13人)皆被捕入獄,江西巡撫衙門專門派員,於九江考棚地審訊盜賣人員。受九江知府之命全程參與盜賣案的九江府外事專員盛富懷(二府)畏罪吞金自殺,李德立聽聞後,惋惜地說:“那些對西方有好感,贊同西方生活方式的人都為他們的友好付出了代價,失去了職位,甚至生命。”

從九峰購地到長衝租地,數十位參與人員先後失去自由甚至生命,而草菅人命的李德立毫無顧慮地一面通過九江英領事,訴諸英國駐華公使,直接向清政府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交涉,一面繼續著他的建房避暑計劃。此舉激怒了九江、德化的民眾,他們放火燒燬了臨時建築的木屋板棚,以及李德立的別墅,一度限制了李德立的人身自由,阻止道路的施工。這樣,事態擴大了,延續數年,不得了結。光陰似梭,轉眼到了1894年,這年到1895年的4月,中日爆發了甲午戰爭,戰敗的中國被迫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國力日益衰敗。為了不得罪西方列強,清政府要求各地“與外國人融洽關係,在處理外事事務必考慮周全,還要切實保護外國人的利益”,李德立不失時機地加緊了租地合法的工作,江西巡撫採取屈辱退讓的態度,由九江分巡道與英國駐九江領事簽訂了出賣主權的《牯牛嶺案解決協議條款》。協議規定將長衝一帶永遠租與英國人李德立建屋避暑,年租金僅1200元。但清政府需賠償李德立損失英洋4115元,受李案牽扯的九峰寺購地案及長衝地租借案的相關人員悉數從寬釋放。

按照協議條款,李德立租借地為牯牛嶺、女兒城、大小教場、高衝、講經臺以及不知名的山群,他把這些租來的土地分成小塊賣給在華外國人以牟利,為了獲得更大的利益,李德立又使盡各種手段,擴充租地。1904年10月,九江英國領事又與廣饒九南道主管外事的官員簽訂《廬山草地坡等處協議租地條約》,李德立擴大租地範圍至草地坡、下衝、猴子嶺、大林沖等四處,面積900餘畝,分四區劃共244號,每號租銀200元、歲租3元元。1907年,李德立把猴子嶺東坡及醫生窪南段的原美租賃地全部買下來,每年僅付租金1000元。李德立還採用卑鄙的手段,非法移動原租地界石,瘋狂侵佔租地周邊土地達1000多畝。至此在牯嶺擁有租地約4500餘畝,範圍由東谷擴大到西谷,成為牯嶺勢力最大的租借區。

拿下官署的契約後,李德立等人立即組成牯嶺公司,將長衝土地劃分成若干號出售。每號合3.7畝,售價300元。幾年之內全部售完,李德立獲利頗豐。隨後強租的草地坡、醫生窪等地都與長衝相接或其附近,李德立修築大小道路,將其連成一片,加以開發利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