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固化的阶层,最致命的差距是这个

导演郑琼的纪录片《出·路》,跟拍了不同阶层3个孩子的6年。

甘肃会宁大山里的女孩马百娟,“上学要打工,不上学也要打工,为什么要上学?”在父亲的意识中女娃娃早晚要嫁人,认识几个字就可以。她12岁才上小学,还没念完,16岁嫁给了自己的表哥,早早的结婚生子。认知的限制,她这一辈子估计就这样过了。她的父亲说:“除了嫁人,再没有别的出路”

湖北咸宁小镇男孩徐佳,父亲去世,母亲一个人打工供他读书,母亲的想法很简单:“即使是打工,也肯定是要文凭高的,不要低的。”他复读了三年,三次高考,每一次都是心灵的磨砺。最后他终于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在大城市开始了与父母辈不一样的生活。他说:“我现在接受这种不公平的存在,但我会努力去改变。”

北京女孩袁晗寒,高中辍学,在家画过画,开过店,做得好与不好都没关系,因为家里可以帮她兜底。后来去德国留学,学习她最喜欢的艺术。

三个人物中,其实马百娟的父亲和徐佳的母亲是处于一样的环境的,但因为徐佳的母亲有周围人不一样的认识,并把这种意识灌输给了徐佳。

哪有什么固化的阶层,最致命的差距是这个

很多年前有一个这样的新闻采访:

记者:你每天都在干什么呀?

小娃娃:放羊。

记者:放羊是为了什么?

小娃娃:赚钱。

记者:你赚钱为了什么?

小娃娃:盖房娶媳妇

记者:你娶媳妇为了什么?

小娃娃:生娃。

记者:生了娃干什么?

小娃娃:放羊。

让小娃娃也陷入了“放羊-赚钱-娶媳妇-生娃-放羊”这种循环模式,一定和娃娃生长的环境有关,这种生命的封闭意识根深蒂固。

要打破这种循环,是一定要有一个环节中的关键人物有超越自我阶层的意识。

如教育,让人的思维自觉醒。

《平凡的世界》中有一段话:“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狂在这个世界上过了一场。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尊重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同时,也会给人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

哪有什么固化的阶层,最致命的差距是这个

跨越阶层,谁不是要经过一次或者多次的血肉挣扎。

我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山村,父亲一辈有五个兄弟。

当时与村外联系的方式都是依靠两条腿。

村里没有学校,要跨越一座山一条河到另外一个村才能上学。

父亲为了我们三个小孩上学的问题,他决定举家搬迁到母亲的家乡(一个小乡镇),那里可以直接上当地的中心小学。

如今,我们三个小孩都已经大学毕业,定居在了城里。

而我其他的堂兄弟姐妹,最多也是念完初中,甚至是初中都没念完就开始打工或者早早的嫁人。

有一两个出来做生意,赚了点钱在当地的镇上居住。

这里我不得不感恩我的父亲,当年的那个决定给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人生。

他给别人理过发,学修理钟表(目前还是当地手艺比较厉害的人之一),卖过豆腐,养过猪,卖过草药。

母亲则是做小本生意,风里来雨里去,两个人起早贪黑。

在家上学期间,家里是没有电视机的,晚上督促我们学习,而他们也在看书或者干活。

当时真的很清苦,在上高中之前,我们是没有零花钱的(一天三餐都是在家吃),但如果涉及到学习的任何花费,他们都大力支持。

“读书才是你们的出路”这是父母最常说的一句话。

而这也是他们经过几十年呕心沥血给我们打下了一条不一样的路。

而我的父母就那个打破“放羊-赚钱-娶媳妇-生娃-放羊”魔咒的人

哪有什么固化的阶层,最致命的差距是这个

不是境况造就人,而是人造就境况。

永远践行一句话:认识到了差距,就努力减小差距,无法改变出生,能改变自己的未来就行。

路很远,有风有雨,如果你没有伞,请努力的奔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