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邊發現大片環崖丹霞地質遺蹟,或為“中國丹霞”世界遺產增補

2016年開始,四川省地礦局物探隊在馬邊彝族自治縣與宜賓市屏山縣交界處發現大片環崖丹霞地質遺蹟。新發現的環崖丹霞主要發育於屏山縣境的中都鎮連綿群山的深處,隱匿在亞熱帶常綠闊葉混交林所組成茫茫林海,只有沿著水系進入到山體內部的峽谷中,赤紅色的陡峭崖壁、高懸的瀑布、層層跌落的流水,這才展現出它真實的一面——外面平淡無奇,內部別有洞天。

更為奇特的是,那些出現溝谷兩側,支溝與主溝交匯處的拐點(地貌學上稱之為“裂點”)上的環崖絕壁,像一面面環幕,這些環形絕壁的後緣常有高懸的飛瀑。

馬邊發現大片環崖丹霞地質遺蹟,或為“中國丹霞”世界遺產增補

此外,在馬邊與屏山交界處的紅光村大紅巖,還發現連續分佈的環崖丹霞絕壁。最多的一處便發育12個環形崖壁,它們壁面光滑、環環相扣,呈一字形排列,高600-700米,蔚為大觀。它們常隱匿於雨霧之中,不得見其全貌,恍若直插天際的高牆,彷彿是這方世界的邊際。若在天氣晴好之時,赤色岩層裸露,在朝霞夕輝照映下,色若渥丹,燦若明霞。

經初步評價,這裡發現的環崖丹霞地貌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和美學價值,是側向侵蝕型環形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尤其是兩縣交界的大紅巖環崖,雄奇壯觀。四川省地礦局物探隊李忠東稱,“目前尚在開發之中,準備申請省級地質公園,四川丹霞地貌奇特壯觀,以後或成為‘中國丹霞’世界遺產增補。”

延伸閱讀:

丹霞地貌是我國地質學家命名的地貌類型,它的命名地和原型地是廣東韶關的丹霞山。2010年,包括廣東丹霞山在內的6個丹霞地貌景區,以“中國丹霞”的名義,成功申報為世界自然遺產。這被視為我國地貌學的一次成功。近年來,四川境內多處深藏閨中的丹霞地貌漸漸被大家發現,露出其壯美的姿態。四川的丹霞地貌能否進入世界遺產增補,也成了很多人所關注的話題。

“丹霞夾明月,華星出雲間”。當年曹丕寫下的《芙蓉池作詩》這首詩時,肯定不會想到他用來形容雲彩的“丹霞”,會成為一座山的名字,並且最終用它來命名一種紅色的地貌。

地質學家馮景蘭1928年在廣東丹霞山開展地質調查時率先意識到的一種獨特地貌景觀。在形態上,“頂平、身陡、麓緩”被認為是丹霞地貌的標準形態,陡崖則是其必需具備的特點。而在顏色上,紅色調是不能含糊的唯一色彩要素,所謂“色如渥丹,燦若明霞”。所以丹霞地貌的最基本定義就是“有陡崖的紅層地貌”。

除貴州的赤水而外,其他的丹霞地貌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有規模宏大的,造型奇特,色澤豔麗的山、峰、石、柱、崖、牆。它們兀立於地表,非常引人注目。

貴州赤水的丹霞地貌則全部隱藏在溝壑與叢林之中。只有沿河流溯流向上,走進水系的細枝末節,於溝谷深處,才逐漸顯現出它的雄奇。更為奇特的是,在這些溝谷裡面,有許多環狀絕壁。絕壁通體赤紅,後緣瀑布高懸。

四川省地礦局物探隊經調查研究證實,在四川盆地西南緣川、黔、渝交界處,的確分佈著一種特殊的丹霞地貌,它們明顯區別於傳統丹霞的“頂平、坡陡、麓緩”的典型峰丘和突出的堡寨式、城堡式、石柱式形態。而是隱藏在千山萬壑,以赤紅絕壁、瀑布而別有洞天,而且往往發育環形絕壁。這種“見崖不見峰”的特殊丹霞地貌,被命名為“環崖丹霞”。

來源丨封面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