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买买买!剁手背后的六大心理学魔鬼,你信了谁的邪?

一年一度的双11狂欢购物派对已经在昨晚完美落下帷幕,作为奋战到最后一刻的女战士,我在12点59分清了购物车里最后一件东西,并在00点00分思考“双十一最应该打折的是什么?”这个困扰马云身后5亿女人的问题,最后得出的真理是——自己的手。

截止今日,双11这个光棍节已经被成功塑造成一种势如洪水的消费意识,以23到50岁的女性消费者为主,男女老少全面波及。而双十一最让人忿恨痛苦的事情,除了被枕边人偷按支付宝输错你三次密码外,就是断网了,为此湘潭大学的大学生们甚至“跪求”学校在零点不要断网,因此登上了热点头条。

为什么我们在明知天上不会掉馅饼,明知无商奸的情况下,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诚实地投入这样购物狂热中呢?

剁手的背后有7个心理学魔鬼在助力

双11买买买!剁手背后的六大心理学魔鬼,你信了谁的邪?

1. 锚定效应“占便宜”的安慰心理

占便宜心理并非新发现,但千年以来却是商家屡试不爽的“法宝”,自从有了“商品交换”这样的行为后,没有几个人能够逃脱得了这一心理法则,这也是助力“双十一”的第一大心理学魔鬼。上吧,有便宜不占白不占!

双十一最大的卖点就是:疯狂折扣,给每个人都抛了一个高价的锚。

心理学中的“锚定效应”现象,指人们在做决定或下判断前,容易受到之前的信息影响,而这样的判断往往会造成决策的偏误。

基于此,双十一时许多商品通常都会出现一个价格先涨后降的现象,为的就是在我们脑海里留下一个高价格的印象,然后,当我们以这个较高的价格作为参考价时,折扣价就会看起来异常划算,使我们产生一种自己“占了便宜”的安慰心理。

“不只五折”“仅限当天”这博人眼球的促销刺激着每个人的神经,再不去占便宜就要后悔到明年的“双十一”了。

双11买买买!剁手背后的六大心理学魔鬼,你信了谁的邪?

2.从众心理

钱没了可以再挣,东西下架了就没了!

乌合之众是极容易受人影响的,我们追求的是一种集体狂欢。单身狗们抱团撒野,败家娘们建群团购。在一个商业时代,没有几个人可以独善其身,你逃得掉淘宝编织的段子,也逃不出女人的购物车,360的菜单栏不断闪烁,提醒着你该一块领个红包了。

双十一,买的不是东西,买的是心跳,是刺激。

1908年出版的心理学经典《社会心理学引论》一书中,提出人类有11种本能,其中的两种“屈从本能”和“群居本能”就是从众心理的根源之一。作为一种群居动物,人们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众人皆醉我独醒是稀罕事。

这种心理反映在双十一的全民狂欢中,是群体盲动的无集识,我们乐于在双十一中屈从消费,盲目攀比,享受从个体购物到集体竞争的双重刺激。

双11买买买!剁手背后的六大心理学魔鬼,你信了谁的邪?

3.麦克斯韦尔定律

麦克斯韦尔定律:它在双十一之前提醒你,你可能是幸运的。

很多大商家的绝杀技:秒杀竞争机制。时间一到,盯着秒杀屏幕的她,活脱脱就是名斗士,愣是活成了商家最爱的模样。

双十一还剩 N 天,败家娘们找着各种秒杀链接,像动物生存本性被诱发激活了一般,商家有意通过这场数量有限,先到先得,不是所有人都能抢购成功的侥幸秒杀,引起买家之间的竞购行为。

秒杀成功的买家,会有种天上掉馅饼的感觉,带着被鼓励的商品继续购物,而秒不成功的买家也无所谓,只能怪这该死的电信网络,而继续进行疯狂的购物竞争。

双11买买买!剁手背后的六大心理学魔鬼,你信了谁的邪?

4.数依赖症 应该不会只骗我一个

很多人在双十一是被商家坑过的,但每到双十一仍然“外甥打灯笼”,生怕不跟着一块看促销,就一不留神错过了一个亿,一个小目标就这么打水漂了。

既然有这么多人逛淘宝,马云大哥多少也会看着点。就算宝贝质量有问题,我总不会这么不走运就踩上。多年的大风大浪都见过,还会在这滑跟头?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却是,就算是受伤,也不只有一个我。

就像吸烟的人都相信自己不太可能得肺癌等疾病,酒驾的人都相信“喝酒出事的都是别人,我就没有关系”。让受试者评价自己的驾驶水平,超过半数的受试者倾向于认为自己的驾驶水平在所有驾驶员的前20%~30%。

这是群体毫无理由的互相依赖,或者叫乐观主义偏差。

而最后的收益者,除了马云,还有节后再次上门闷声赚大钱的快递小哥们。

双11买买买!剁手背后的六大心理学魔鬼,你信了谁的邪?

5.思维定势心理

双十一不买点东西都对不起这个节日

年年到除夕,合家看春晚。

岁岁双十一,扫购别太慢。

这已然在无声无息中,成为了很多人一种默契的心理定势。

思维定势(Thinking Set),也称“惯性思维”,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当双十一化入骨髓,开始成为国人的一种思维定势时,这已经不是一种商业行为了,狂欢shopping已经在国人的心理上打下了烙印,这逐渐成为了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像中秋就要吃月饼一样理所当然的东西。

双11买买买!剁手背后的六大心理学魔鬼,你信了谁的邪?

6.“伪理性”的非理性判

你不买东西也是没钱,买了东西也是没钱,那就说明买东西它不要钱啊!不要钱为什么不买!

一套普通双人被,商品原价 400,双11促销价 300 元,你正在犹豫买还是不买?买吧,暂时还用不上,不买吧,正打折啊,比平时省100块呢,屯着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用上了呢!……

当你在天人交战犹豫买不买时,看到另一套豪华双人被550元也是促销到300,于是动动手指立马就拍下了豪华双人被,两相对比,相对比普通双人被的100元折扣,豪华双人被得到了250元的折扣,多么合算呀!节省250的胜利让你忘了刚才还在犹豫要不要买被子,忘了思考是不是真的需要被子。

其实,商家的背后表达是其实想卖的是650元的被子,所以当这种交易存在偏见的时候,经常促使我们做出非理性的判断。

双11买买买!剁手背后的六大心理学魔鬼,你信了谁的邪?

剁手血流成河?试试CPW公式

国外流行一个名词叫“CPW”(Cost Per Wear),它的计算公式是CPW=P/N。据说,只要教会了败家娘们,就不用再偷按支付宝,输错她三次密码了。

比如,当你看到一件衣服时,你可以把它的价值(P)除以你会穿这件衣服的次数(N),得到的数字就是这件衣服每次穿着时的花费(CPW)。

具体栗子,一件300元的大衣,你穿10次,每次的穿着成本就是30元;而一件200元的大衣,你穿1次,那每次的穿着成本是200元。

这样的算法不仅限于衣服,你可以把它推广到任何一件商品,由此你就可以知道这件东西是不是你真的想买的,购物车里一下子刷掉几十栏。

此外,你还可以在买之前问问自己,“这件东西买回来后放哪?”“这件东西有什么作用是我需要的?”“以后真的会用么?”“商家到底在想什么?”如此,等等。

总之,面对冲动刷钱的6大魔鬼,还是三思而后“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