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还是接受?“娘炮”真的如此可怕吗?

最近,某卫视的一档大型户外真人秀节目《青春的征途》在网上火了,火的原因不是因为选手们咖位有多高(反而是一些仅有些许知名度的普通人),节目制作有多精良。而是因为这个节目在宣传片里直白且不加掩饰的对“娘炮”进行鄙夷和侮辱。

拒绝还是接受?“娘炮”真的如此可怕吗?

拒绝还是接受?“娘炮”真的如此可怕吗?

拒绝还是接受?“娘炮”真的如此可怕吗?

“娘炮之争”的前世今生

今年9月,新华社发表了一篇名为《娘炮之风当休矣》的文章,而人民日报紧跟其后,发表了一篇文章《什么是今天该有的男性气质》。最后变成了新华社狠批娘炮、人民日报力挺娘炮,群众热情吃瓜。

论在央视的“开学第一课”的节目播出后,也引起了社会的广大关注。

拒绝还是接受?“娘炮”真的如此可怕吗?

这场由主流媒体带起来的“娘炮之争”,其实早可用新华社的一句话来回应:“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各得其所。”

谈及性别,简单来说可以分为生理性别、心理性别和社会性别。

生理性别指人与生俱来的性特征。心理性别又叫性别认同,主要指人对自我性别的认定。而所谓的社会性别则是指人们所在的生存环境对性别的认定。

既然我们在概念上对各种性别的概念加以区分,每个个体当然可以有各不相同的选择,这也完全属于我们的个人选择。

当然有人可以不循规蹈矩,不恪守社会强加给性别的束缚,也有人可以谨守“社会小螺丝”的本分,死活无法接受男性的女性气质,或女性的男性气质。

各位肌肉直男们可以对自己身上的“男性特征”引以为傲:

【小兵张嘎扮演者谢孟伟发布单曲《我不是娘炮》】

拒绝还是接受?“娘炮”真的如此可怕吗?

你确定需要通过辱骂跟自己不同的人来找回“男人的”自信嘛?

拒绝还是接受?“娘炮”真的如此可怕吗?

冯唐在《三十六计》中提到:“有信仰自由,但是远离狭隘,不仅仅是屈尊而就的包容,而是对他人和异端和未知保有足够的尊敬和敬畏,不因为自己所长而贬低他人。”

拒绝还是接受?“娘炮”真的如此可怕吗?

我们在批判娘炮的路上走得太偏了,完全忘了我们真正该教给下一代男性的究竟是什么。是肤浅于表面不拘小节的糙?还是空有一身肌肉的猛?还是想哭却不能哭的硬?都不是。男人们(当然不仅限于男人)从小被灌输的应该是责任,是担当,是包容,是相互尊重。

阳刚的是男人,阴柔的也是男人,正是这世间百态,造就了我们多姿多彩的人类社会。马克思说过:“你们赞美大自然令人赏心悦目的千姿百态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散发出和紫罗兰一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