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潘玉良的艺术造诣?

艺屿EYESVOT


首先我们说,潘玉良是中国近现代一位传奇的了不起的女性,是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少有的一位享誉海内外的女画家。



潘玉良原名陈秀清,1895年出生于江苏扬州一个贫寒家庭,少时就显露出绘画方面的天赋。但幼少时的她命运不济,不幸多多。1岁丧父,9岁丧母。孤苦伶仃的她不得不投靠舅舅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14岁时又被狠心的舅舅卖到青楼,度过了两年多凄苦无助和泪相眠的日子。

不幸中万幸的是,她在17岁时遇到了她人生的大贵人大恩人大男人潘赞华。正是这个潘赞华将她从青楼赎出并娶她为妾,又送她到上海美专学习,旋即留学法国意大利。从此,潘玉良走上了艺术之路。

在当时中国到西洋留学的女子本就不多,学习绘画的更是凤毛鳞角。潘玉良十分珍惜得来不易的机会,暗下决心一定不负众望,学有所成。本来她绘画的天分就高,学习又非常勤奋刻苦,不仅顺利拿到了学业证书,而且画技日见精进。在法国的一次画展中,她的画还得了大奖。

我在年轻时看过一部专门描写潘玉良励志成才的传记《张玉良传》。传中对潘玉良如何发奋学习绘画做了比较详尽的描述。看后我十分感动和钦敬。

潘玉良回国后,在母校上海美专担任油画系主任、教授,为培养中国绘画人才做出了贡献。

因为在法国意大利留学的经历,潘玉良更加擅长西方油画和雕塑。她一生创作了大量绘画雕塑作品,多为人物和人体艺术。

如果以现在的眼光审视潘玉良那个年代的画作,或许人们感觉还不够完美,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受局限的条件下,潘玉良的画技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造诣,十分了得,而且在国内外有相当的影响。这是绘画界的普遍共识。


谁怜一灯影


评价一位艺术家的艺术造诣时,通常采用对比法,更细致一点就是采用横向对比法和纵向对比法来综合评价。

潘玉良(1895年——1977年)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具有突出才华和艺术造诣的女画家,她能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芳名,主要有两大原因。

潘玉良作品

其一,潘玉良是一位很有故事性的女性,她的传奇人生非常具有话题性,这是她到现在依然能成为谈论焦点的根本所在。

潘玉良的传奇人生本人在以前的文章中已经谈过,在此就不多费口舌,仅仅谈谈她的艺术造诣。

潘玉良作品

其二,潘玉良是一位以画说话,以艺术打动人心的女性英才。她对油画的探索精神,在同时代画家中是出类拔萃的代表。

20世纪初期,也就是100年前,油画走进国门,不但打开了国内画家的艺术视野,更是成就了一批敢于接受新鲜事物,敢于吸收外来文化对本国艺术进行改造的艺术家,潘玉良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潘玉良作品

他们这批人,如刘海粟、林风眠、徐悲鸿,当然还包括潘玉良,共同繁荣了中国油画,让油画在中国落地生根,可以说,他们是先驱式的人物,如果没有他们,油画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被国人接受。

总体来说,潘玉良的油画创作理念跟世界是保持同步的,这源于他在法国留学9年,学习了最前沿的艺术理念和创作方法,对欧洲油画史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因此,在具体创作中,她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来选择具体的流派风格,进行独立创作。

潘玉良作品

印象派是潘玉良最推崇的,她的油画创作也带上了明显的印象派风格。

严谨的造型和构图不是她追求的,让光影技术跟画面发生亲密结合,在画面上制造出斑驳陆离的效果,让个人的喜怒哀乐在多彩画面里激荡,以情绪感染观者,激发观者联想,是潘玉良油画的最重要艺术风格。

潘玉良作品

同时,她在用笔上属于豪放型,笔触非常泼辣生猛,可以看出,她在天性上,非常喜欢梵高的笔法,都是用那种肆意淋漓的笔法,挥洒出具有强烈节奏感的画面,在画面背后,跳跃着一颗滚烫的心。

在绘画的豪放倾向上,潘玉良甚至比同时代的男性画家还要大胆,有一种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势。


鸿鹄迎罡


在我幼年和童年时光,我的家住在安庆市大观区郭家桥(现在拆迁后改为四方城小区),与潘赞化的一家是门对门,而潘赞化的二个孙子,乳名叫大宝和二宝,是我在一起儿时在一起玩的小伙伴。那时只知潘赞化有个小老婆(安庆方言)在法国是个大画家,经常从法国寄回很多的钱给潘家。(潘玉良的自画像)

当我读过安庆市的女作家石楠创作的长篇人物自传体小说《潘玉良传》,后来又看过由《潘玉良传》改编的电影《画魂》(巩俐主演潘玉良),才对潘玉良女士有了进一步了解,得知潘玉良是在1895年出生在江苏省扬州市,1977年在法国巴黎逝世,她是我国著名的女画家、女雕塑家。

潘玉良女士是中国绘画史上鲜有的,历经磨难终成大器的女画家。她一生四千余幅作品,显示了她对绘画事业的孜孜以求、对人生目标的倔强探求和对祖国家乡的眷恋不舍。由于历史的原因,她始终不能回到祖国,叶落归根,另外那些珍贵的画卷也不能回归祖国。


(潘玉良对着镜子,自画自己的人体油画)

而潘玉良女士传奇的人生经历,一直引起人们对她的无穷猜测和想象,她的顽强的艺术生命、坎坷的人生境遇、丰厚的绘画成就,更使人为之感慨动容。因为她曾经在安徽省芜湖市沦落青楼女子,是由时任芜湖海关监督潘赞化(安徽省桐城县人,后移居安庆市)用金钱把她赎回来后,她才成为自由人,那时她才只有17岁。(潘玉良画的人体油画艺术作品)

此后由潘赞化全额资助把潘玉良先送到上海美专,专门攻读绘画、雕塑艺术,后又在潘赞化帮助下,在1937年把她送到法国里昂美术专科学校深造。在以后的岁月里由于潘玉良女士刻苦学习,刻苦钻研,终于成为著名的女画家和雕塑家。


在上个世纪60年代,法国卢浮宫收藏了潘玉良女士的油画作品,这是她成为中国第一个进入卢浮宫的画家。潘玉良的油画不论是气度、修养还是技术,在中国早期女西画家中,无人可比,她是中国油画史上的最著名的画家之一。(潘玉良给非洲黑人画的人体油画艺术作品)

潘玉良女士曾任巴黎中国艺术会会长,多次参加法、英、德、日及瑞士等国画展。曾为张大千雕塑头像,又作王济远像等,而且还是潘玉良女士作为中国人,考入意大利罗马皇家画院之第一人。

(潘玉良画的人体艺术作品)


安庆杂谈


感谢提问者。潘玉良从一个风尘女子到画家的华丽转身,潘赞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正面的角度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去分析,纵然命运悲苦,依然能活出了自己的精彩,这是积极的,需要肯定的。



但是,至于说她的艺术有多高深,以及是一代名画家就不敢苟同。潘玉良的命运的却传奇,但我看不出她画的一堆光屁股美在哪里了。中国的一些画家去了西方镀了金回来,要么是清一色的人体作品,要么就是东施效颦学的不伦不类吧。或许,她属于后者。

潘玉良原姓张,后随夫姓,改名潘玉良,又名张玉良,字世秀,安徽桐城人,1895年出生于江苏扬州。中国女画家、雕塑家。 从她的作品得知,其作品是中西融通却更倾向于西方表现力的呈现。




崇儒


我们能够在脱离艺术家的情况下欣赏独立存在的艺术品吗?


答案是否定的,尤其在讨论潘玉良的作品的前提下。

潘玉良曲折的身世和经历,以及几段让人脍炙人口的感情经历,都让观众在面对她的画作时已经添加了许多层色彩斑斓的滤镜。那究竟潘玉良的艺术造诣如何?生活在另一个时代的我们也许很难再客观地评价她的作品,因为拿起画笔作画的人太过有传奇色彩,彼时著名画家吴冠中与潘玉良算是熟识,他评价道:“潘玉良是很好的人,但是画卖不掉……客观地讲,潘玉良的画不算好,她和常玉比,差很多。……她人非常豪爽,画稍微俗一点。”


虽然潘玉良在法国期间,间或得过一些奖项,从她的作品中也能看到同时代“国际画坛”野兽派、后印象派等的影响,其笔法也颇具有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但她一生几乎没有卖出什么作品(性格使然),更难说造成大的影响力。

艺术品市场和收藏体系是促使艺术家进化的重要条件,尤其在现代艺术如此多姿多彩的时代,市场或批评系统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反馈体系,而潘玉良的一生,虽然接受过法国和意大利等欧洲重要艺术学院的教育,但其创作生涯接受到的艺术世界的直接反馈,是相对少及封闭的。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潘玉良对“裸体”的关注是领先于同时代中国画家的——其处于的时代也是关键的时代,彼时“裸体”在西方正逐渐从学院派艺术创作中解放出来,而中国文化尚且还未解开衣襟——身体关乎着自我与他我,而潘玉良独特的个体经历(出身青楼,嫁作他人妾),更让她无法将注意力从身体上转移,身体-裸体,不仅仅成为潘玉良艺术中的知识客体,更是潘玉良构建自我意识主体的重要外部工具,也是解放其意识和身体双重自我的重要途径


再看吴冠中先生的评价,是颇为中肯的——潘玉良的确性格直爽,也确实没卖掉过几张作品,但同样,吴先生也未能脱出时代的困境,从更大的角度去欣赏潘玉良的作品——艺术家个体与时代和文化的抗衡和较量,以及,更有意思也更迫切的话题,

对身体的思考。擅长也偏好人体艺术的女画家,在当时的中国几乎可以说绝无仅有,同时也说明这片土壤也许还未来得及做好迎接解放的准备。潘玉良另一个重要的作品类型,是自画像,这位女画家一生面对最多的,并非困苦和曲折,而是自己。在师友刘海粟和徐悲鸿的邀请下,她曾回国任教,但她终究无法面对一个过往的自我,彻底远离家乡,1975年在她与潘牟的信中,她写道:“我一接到家信,就会想到我的问题……我希望把身体养好,就回祖国了。”可惜,最终她的身体也未有好转,1977年,潘玉良在巴黎去世。


艺术家活着时的挣扎,成了一个时代的参考样本。潘玉良在人生最后的日子里是否能想象到,她去世几十年后,她的故事会被千百万人传颂,她的作品一再拍出高价?这位豪爽却姿色平平的女子,会否只是笑着,透过艺术,看到曾经过往的种种对抗与激烈。



透明流动虚无


撇开潘玉良传奇身世,就纯艺术领域而言,潘玉良是近现代中国画坛堪称丰盛的存在,她的艺术具有不可磨灭的独特价值和腔调,在现代与传统、前瞻与回首中冲出一条血路,其中的艰辛与孤独值得后来者致以敬仰的眼光。



浮萍般的漂泊岁月,潘玉良以无比虔诚的信仰匍匐于西方油画艺术最前沿的理念圣殿,同时以无比执着的信念皈依于中国书画艺术最本质的观念高地,这种中外并蓄古今并济的艺术眼光,极大地拓展了她艺术创作的空间纬度,也成就了她艺术极具辨识度的独特美学语言,并彰显出丰富的美学个性。






终其一生,潘玉良始终都在画自己,这是她艺术创作最鲜明的宿命因子。



在她的画作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印象派、后印象派乃至马蒂斯的野兽主义的风格印迹,这是她油画中最突出的美学品格,无论是人体还是静物或者风景,不同的题材在她笔下都驾轻就熟自成一格。而在这种西方表象背后,那种对中国传统书画线条的锤炼和水墨的感悟赋予了她作品东方精神的内核。这种东西方绘画技法的相互融合和互相鉴证达成的奇妙和谐,使她的画作洋溢着一种蓬勃的激情,对生命的礼赞和命运的抗争融为一体,具有跨越时空的艺术魅力。










在同时代的诸多艺术大家中,潘玉良当得上巾帼不让须眉的巨匠,她横溢的艺术才华和敏感的艺术直觉,并以锋芒毕露的大无畏的艺术创作而名动一时,在当时的艺坛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直到今天都闪烁着一种别样的精彩。


吃素的穿山甲


1995年,大导演张艺谋执导的电影《画魂》在全国公映,引起轰动。著名演员巩俐用自己炉火纯青的演技,将潘玉良凄美传奇的一生演绎得淋漓尽致,观后让人唏嘘不已。

潘玉良的一生历经坎坷,阅尽沧桑。但她靠着自身的不懈努力,终于成为世界著名画家,艺术造诣登峰造极,为后人敬仰。

(影视中的潘玉良)

一、不幸的童年铸就她坚韧的性格。

潘玉良出生在江苏桐城,本名陈秀清。刚出生时父亲便去世了,八岁时母亲也撒手人寰,潘玉良瞬间成了孤儿。

孤苦伶仃的潘玉良只得寄居在舅舅家里,14岁时被好赌成性的舅舅卖入青楼,坠入风月之所,成为了一名歌妓。

但潘玉良并未就此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多次想方设法逃跑。但一个尚未成年的小姑娘,又怎能敌过那些如狼似虎的青楼保镖。她一次又一次地被抓了回来。

从此以后,潘玉良为了保护自己,就经常不施粉黛,素面迎客,有时还故意将自己装扮得很丑。加上她并不出众的外貌,虽身处污浊之地,尚能“出淤泥而不染”,保得自身周全。

(潘赞化和潘玉良)

二、幸遇贵人,开启艺术之路。

潘玉良被地狱般的歌妓生活煎熬了三年后,遇到了一生的恩人兼爱人——潘赞化。

17岁时,时任海关监督的潘赞化上任芜湖,当地众多名流为潘赞化接风洗尘。商会会长让潘玉良在宴会上献歌助兴,一曲婉转动听的《卜算子》余音绕梁,让众人纷纷侧目,赢得满堂喝彩。

在场的潘赞化也不禁被潘玉良的气质和才气深深吸引。通过商会会长的介绍,潘赞化进一步了解了潘玉良的不幸生世,不免动了恻隐之心,暗下决定,要为这位误入红尘之人赎身。

后来,会长要求潘玉良陪同潘赞化游览芜湖风景。在几天的接触后,潘赞化发现潘玉良和其它青楼歌妓完全不同,不娇不媚,温文尔雅,积极上进。

于是,潘赞化找人疏通关系,斥重金替潘玉良赎身。

在陈独秀的见证下,两人喜结良缘。

潘玉良对于这位救自己于火坑的仁义之人心存感激,遂改随夫姓,更名为潘玉良。

婚后的生活甜蜜而幸福,偶然间,潘赞化发现潘玉良极具绘画天赋,尤其是潘玉良信手拈来的一幅自画像,栩栩如生,颇具神韵。潘赞化便一边教她识文断字,一边多方为她物色绘画老师,在洪野先生的悉心教导下,潘玉良的绘画技艺大有长进。

1914年,潘玉良考上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如愿以偿地踏进了真正的艺术殿堂,如饥似渴地吮吸着艺术养份,终于学有所成,人物裸体画独树一帜,引发轰动。

当时的中国,人们的观念较为保守,潘玉良的裸体画被看作洪水猛兽,加上她出身歌妓,更让世人把她的作品贴上了“伤风败俗”的标签,潘赞化夫妇俩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潘玉良作品)

三、为追求艺术而背井离乡。

1921年,潘玉良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校长刘海粟的建议下,惜别深爱的丈夫,只身前往法国,继续追求自己的艺术人生。在法国的几年学习中,她不但成为了学术权威琼斯教授的免费学生,还参加了欧洲州画展。

几年后,潘玉良学成归来,不但受到徐悲鸿的邀请,担任“中大”的教授,还陆续举办了几次个人画展。她的艺术造诣蜚声国内画坛,被誉为“一代画魂”。

不过,国人对她出身的偏见并未消除,在一次画展中,潘玉良的名作《人力壮士》虽然赢得最高赞誉,但却被人在画作上贴了一张纸条,上面赫然写着:“妓女对嫖客的颂歌”。

在家庭生活中,潘玉良也备受大夫人的冷落和嘲笑,她不由得动了再次出国的念头。她希望在一个纯净的、没有任何歧视和杂念的地方专心创作。

在得到潘赞化的支持后,潘玉良第二次离开祖国,远赴重洋。可这次的别离,竟成了她和丈夫以及祖国的永别,在40多年的国外生活中,潘玉良再也没能踏上祖国的土地,再也没有见到过自己一生挚爱的丈夫。


(潘玉良自画像)

四、客死异乡,魂归故里。

潘玉良旅居国外期间,国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建立。潘玉良也时时牵挂着国家,牵挂着她的爱人。但由于各种原因,潘玉良回国的愿望始终未能成为事实。

潘赞化在1960年患病去世,三年后中法建交,得到讯息的潘玉良肝肠寸断,泪如雨下。提笔写下了思念丈夫的诗句:“遐路思难行,异域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1977年,弥留之际的潘玉良摘下胸前的怀表,里面装着她和丈夫的照片,嘱托身边的朋友:“我有两样东西,一是这个怀表,第二个是我的第一幅自画像,请你务必带回祖国,交给赞化的后人。”

潘玉良带着满心遗憾,离开了人世。

五、艺术造诣登峰造极,誉满全球。

潘玉良的艺术成就蜚声海内外,被人赞为“一代画魂”,数十次在国内外举办画展。巴黎市政府收藏其代表作16幅,多幅名作被国家教育部,东方美术馆收藏。旅法期间,巴黎大学破例将多尔利奖颁给了她,并由巴黎市长亲自颁发。

直到今天,潘玉良杰出的艺术成就还深深地影响着当代画坛,人们不但从她的众多名画中领略到了她独特的艺术魅力,还感受着她自强不息,毕生追求艺术梦想的炽热情怀。


张生全精彩历史


潘玉良是早些时期的一位才女,她既是一位画家还是一位雕塑家,作为画家她留下了很多作品,作为雕塑家她曾为张大千等雕塑头像。

同时她也是一位有海外留学深造背景的女性,在那时是不多的,她留洋时期和徐悲鸿是同学,也是东方考入意大利罗马皇家画院第一人!

单单看到这些履历,就足够让我们对这样一位饱学女士肃然起敬了吧!

留洋回国后,曾在美术院校担任主任和教授等职,她个人也举办了很多的展览,取得了很好的效应和成绩。

今天就来说说她的画作,或是她的艺术造诣吧!由于她留洋学习的经历,所以她的很多画作都是油画,并且有西方油画的风格。


她的画有人物画和一些静物画,个人觉得她的静物画要好一些,她虽学习西方油画,但却相似又不似,她的油画不属于很写实的那一类,但却自有风格,个人的感情色彩十分浓厚。

她作为一位那个时候的女性,有这样的见识,这样的作品,并且是一位爱国人士,不管是画作也好,是人品也好,都值得我们推崇!她的艺术造诣,在行家看来,也是自有千秋的。



铁匠论书画


一位关心热爱祖国的西洋画派的艺术家。

写实是基础,在这基础上她融入了情感,以东方情调吸收了印象画派的特点进行创作,给人直接的强烈视觉冲击来阐述作品。

非常棒,具有首开先河式的引领探索精神,留下很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代表作,其创作范围很广,风景、人物、静物、雕塑、版画、国画无所不包。

内容底蕴丰厚是潘玉良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的财富,在她的基础上,相信会启发和隔时空传授给更多喜好艺术的人,更能让众多的民众在感受她的艺术造诣同时获得潘玉良的艺境视野欣赏与感悟。


鸿哥iouyh福小铺


一个风尘女子能走上艺术的殿堂实为不易,能把后印象主义的画风融入到中国传统绘画中更为难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