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使转怎么运笔?

蘭心51555813


很多人不明白使转是什么,其原因在于一些书法家用一些很玄、很虚的说法来解释,这样永远也说不清。

我认为,使转就是笔锋转换处的处理方法,这种转换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笔画转折处,二是同一笔画行进时方向的细微变化处。后者往往被初学者忽略。

使转的方法就是提按。提按即下笔收笔,下笔(起笔)是按,收笔是提。

不过,提并不是指将笔锋提得离开纸才叫提,只要在笔按下后,稍微提上一点不离纸也叫提。

事实上每一笔画的全部行程,并非简单到只有一按一提,而是一画中,有很多提和按。

当笔锋在一画的行程中,个可时要转一小弯,有时要有些上下。这样一画在形态上就会有粗些的地方,有细节的地方。粗是按的效果,细是提的效果。

即使形态的粗细,细微到肉眼看不出,但其提按的行程是存在的。

接的地方,稍一停顿,锋就转了,这种地方叫顿。转换笔锋的地方又叫“换笔”。

总之,这一切都是提按的变换与连续,使转说白了就是如此。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关于行书的使转和运笔,我主要说两点:

1、关于行书的运笔,历代书法家都非常强调运腕。

学习行书要想用笔流畅,一定要学会运用手腕,执笔的姿势非常的重要,千万不要用枕腕法,一定要把手腕悬起来。

手腕悬起来才能运动灵活,用手腕带动手指和毛笔,这样写出来才能流畅和连贯。

2,要学会分组训练

刚开始练习单字的时候,要根据具体情况把一个字非常两组或者三组来写,一组里的笔画要一次完成,不能再像楷书一样了,一笔一笔的写,要一笔写多个笔画。


你比如这个谢字,就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来写,当然你写熟了一笔写出来也是可以的,但是分成两部分会更有节奏感。言字旁和“身”一笔写成,左边的寸一笔写成。

节奏感在行书里面非常的重要,而分组本身就能产生节奏的美感。

写一整篇内容的时候,要把前几个字或者几行字分成一组来写,这也是保持连贯的一个重要方法。

如上图,这是米芾的《李太师帖》,它的字与字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不是独立存在的,但是你一口气很难写完一行,好把它们分开组来写。

分组写,会让你的字更加而从容,不至于太快而粗糙,也不至于由于太慢而显得笨拙。

你觉得呢?

码字辛苦,


不二斋


我们在练习行书的过程中,对用笔的变化,一开始是掌握不好的,很难楷书中脱出来。

因为我们已经形成了对楷书转折处,力道变化的下意识。

所以在不自觉的时候,我们在写行书的转折中就会带出楷书转折处的重笔,或者写完看起来比较拖沓。

最明显的就是学颜楷的同学,在学习书的时候在转折的地方,多多少少有一些障碍,表现的不太好。

这一点要怎么解决呢。

个人觉得解决问题还是要回归本源。

比如我们在没有学习楷书的时候,写行书的时候,会龙飞凤舞飘忽不定,那时候用笔就没有转折的难度。

这就是因为我们说的时候对行笔的力量的变化,有了下意识。

我们要做的就是练习行书的时候撇开这些下意识。

说起来很抽象,但是做起来却是实实际际可以感觉到的。

我给大家举几点例子。

比如就用这本字帖做演示。



首先就是起笔。

蓝色圈里的部分,大家都能看得懂,是切笔。

这一笔非常重要,我曾经无数次的说过,切下去之后,会产生两个问题。

第一就是把笔锋压弯了,这就证明毛笔有了弹性,利用弹性来行笔,笔锋适当的力道才是平滑的。

意思就是说由粗变细就会非常平滑,不会非常跳跃。

我们每个人都有控制弹性的能力。

就比如用手指按一个弹簧一样,我们绝对有能力让他保持在一定的压力范围之内。

用笔也是如此,把笔压弯以后,压着笔去行笔,然后慢慢释放力道。

绿色圈里的部分就是由重变轻,再变重的过程。

就是所谓的,提~按。

我们临帖一定要去按照笔画来临,千万不要按照下意识来。

如果按照下意识来写,那么永远也写不成这样的笔画。

写出来的也都是楷书那样的。

用控制毛笔弹性的办法去写笔画,你就会忘记下意识对毛笔的弹性重新增加了解。

掌握了毛笔的弹性书法,书法笔法就掌握了三分之一。

有一些字,大家看来可能很好,但是在一部分人眼里看来就是垃圾。

这种差距绝对不是审美观上的差距,纯粹是技术上高低而至。

有些人能在技术层面上看到他的缺失,有些人却不能。

比如这幅你看他的行笔,有没有很平滑?

轻重有没有变化?

显然在单个笔画里是没有这些变化的,也就是说说行笔的技术层面,临帖差很多功夫,还没临到位。



再看使转。

绿色圈里两个部分,其实是一样的笔法,只不过在行笔方向上不同。

一样的起笔,一样的行笔,一样的力度变化。

当然并不是每个书法家的力度变化都和米芾一样。

但是去掌握每一个人的特点方法是一样的。




再行书和草书中最难掌握的就是转,折。

转折其实都是用笔中间,重新蓄力,再发力的过程。

只要懂得了这一点,转折就不困难。

然后加以练习,就能运用自如。

再比如说这种作品,之所以普通人看着好。

是因为普通人看不到其中的转折。

所以在技术层面也并不能看到这个作品有问题。

但是字不好,肯定是有不好的原因。

我们在写转折的时候,一定要写得很清晰,力度变化,一定要均匀。

这样写出来的东西不仅可以得到大家的欣赏,还能得到专业的认可。

总比那些写出字来,只让普通人叫好的人,好很多。

专业与否,其实并不重要,也根本没有区分的意义。

之所以有专业一说,是因为很多人写的都太不合理了。

如果大家临帖,用笔的变化力量的控制都能和古帖做到贴合,那么一定是不会有专业这一说的。

所以临帖才是正路,细致的临帖是出路。

向古人学习的是办法,并不是死在古人手里。

但是如果连这些办法都体会不到,那么何谈脱古呢?

我认为一个人即使有200年的时间去学书法,去精技法,搞用笔。

也不可能比古人几十代,千百万个书法家总结出来的用笔规律更丰富。


梁宇航


二、行笔速度得当。行书行笔速度,不能一味的快速运笔,应该说或迟或速兼而有之,还须视通篇之需要,行笔快慢是使笔锋到位,不能笔肚到了笔画末端,而笔尖才到中途即挑出或折出,这个时候就考验的是楷书笔法的功底,让字体比例协调有美感。即可快疾如风,又可迟同逆舟。因而,行书行笔应静气平心,乘心遣毫,一抒情致为佳。

三、行书很重要特点之一欲横先竖、欲竖先横。横画、竖画的起笔不论藏露,都能回归到与楷则原理一致。一副作品中横画承上画的露锋起笔,先竖就能使笔画圆润,竖画先横竖画的落笔先要向右切入,再按转直入使起笔处丰满厚实。

四、搭锋变化。搭锋即上一字的尾笔紧接下一字首笔的笔画,要注意出锋的变化,一篇之中,尽量不能类同出现。搭锋在一幅行书作品中,能起着变换姿态、产生节奏增加变化的作用。

行书运笔理论知道后,需要在练习中多加捉摸去“悟”才能真真的理解它的书写特点。希望对你有帮助,谢谢支持点赞,我是书法大树。


书法大树


我在大量的学习和教学当中,不断的摸索,行书使转运笔的技巧,使行书既灵动又有力度。正确的运用使转可以增加书法的美感,对书法而言是一个十分高超的技巧,灵活掌握运用使转技巧,是每一个书法者必须具备的。

在书写的过程中,为什么要使转?怎样的使转?让我们一起我们来进行探讨吧!

使转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书法的立体感,笔锋在运动时始终保持主锋(中锋)在笔划的中心,副毫在笔画的四周。这就叫中锋行笔,这样笔端所含的墨汁就从点画的中心,向四周渗出。因此写出来的笔划重心即在中间,呈现立体感。

中锋行笔是千古不易的原则,虽然在点画形态上有千姿百态,但中锋行笔的原则却是书家不可逾越的。

中锋的对立面是侧锋,侧锋也可以产生立体感,但是对于书家的要求很高,只有掌握了中锋用笔,熟练之至,才能够兼用侧锋。侧锋取妍,中锋取劲。

怎样使转用笔?

任何字体,每一个笔画。都分为下笔,行笔,收笔三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用笔的基本要求,尽量使中锋垂直于纸面,不使笔毛散乱。在使转过程中的提按就是为了让毛笔恢复原状,始终保持中锋。

行书的使转运笔和楷书是一样的,只是楷书的比较明显,行书因为书写速度比较快,使转比较模糊,不那么突出,所以说楷书是行书的基础,就是这个道理。

在书写过程中有提按使转,提,就是让笔离开纸面,让笔恢复原状,按,就是铺毫行笔,在转折处,提笔以锋尖抵纸,中锋恢复垂直的圆锥状,再向任何一面出锋都可以保持中锋。

在学习练习中,要仔细体会用笔的技巧,正确的提按使转,使笔画既灵动又有力。这需要我们下苦工,用心体会,才熟能生巧!

各位书友,在学习过程中有什么好的建议请你发表评论!谢谢!


张远忠书画家


行书是楷书书体的辅助书写体,它简化了楷书的线条,没有楷书那么中规中矩,工整,比楷书简便,又兼有草写的连绵,灵活,而又不像草书那么潦草,难以辨识。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字体,它的体变多,弹性大,书写慢一点,可以叫行楷,书写快一点又叫行草,它是实用性最高的一种字体。

行书的用笔特点是提按分明,韵律节奏明显。书写较楷书快,所以露锋多,藏露兼备,笔意灵动,点画呼映,神气毕露。牵丝映带,笔断意连。

行书的难点是使转运笔,使转可分为两种。

第一,转笔成圆,圆则顺,顺则流畅,书写源于草书,

第二,折笔见方,方则刚,刚则雄强,书写源于楷书。


这两种写法根据行书的书写笔势都可应用,但应是使转为圆笔的多,方折的少,写出的行书更为形象活泼,生动有趣。

本人也是书法爱好者,以上为一家之言,未必准确妥帖,不到处,见谅,下附临写抛砖引玉,敬请指正,谢谢!


旭日余辉4


这个问题还是有一点深度的。

发觉许多人在这个问题认识上还有些模糊。

首先,要回答清楚什么是“使转”

孙过庭《书谱》云:“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

这段话提到了“使转”这词,显然,它既是点画,但却是与点画既对立又相辅的一种书写方法,并极为重要,能表达“形质”“情性”

这“使转”令许多人想不到,其实就是简单的“转折”类笔画。

从广义上讲,任何一种具有改变方向性的运笔,都可以归纳在转折类中,其中包括钩类;从狭义上讲,是指既改变某种运笔方向,又具有一定的相对应的运笔方式。

转折类的表现方法主要就是大家熟悉的理论:内擫法与外拓法。

通俗点讲:内擫就是笔画相背)(;外拓就是笔画相向()。

楷书表现上,内擫为阴,视觉上给人以秀峻挺拔、清隽整饬之感;外拓为阳,则沉厚雄健、朴拙稳重之势。这就是“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的道理,它们突出的代表为欧体与颜体。

内擫与外拓,在行书表现上则相反,袁裒在《评书》中云:“右军(羲之)用笔内擫而收敛,故森严有法度;大令(献之)用笔外拓而开廓,故散朗而多姿”。


行书,用内擫法易得雄强刚严之气;外拓易得萧洒起逸之气,其各有优劣,气格不同。这就是“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的内涵了。

至于行书内擫与外拓的运笔方法,有其下特点:

一、内擫

如图所示。(1)当横向的笔行之一端时,先将笔向右上方提起(着纸),至(a)端;(2)向在下圆势按下,使笔的作用点在(b)处,形成中锋运笔的趋势(也可使笔尖略向左上倾斜,呈侧锋趋势),然后行笔。这样,既能使笔毫不扭曲,又能充分发挥弹性,使力匀称,万毫齐力。整套动作,既微妙又较快,写的时候,全凭手的感觉,难以目取。达到这一步,方能正常地由缓至疾地直下,笔力自在其中。这也正是为什么内擫纵笔的线条,往往呈“S“曲线的根本原因。


二、外拓

如图所示。圆转与方折,虽形不同,实出于一理。方折关键是提,圆转关键也是提,只是方式不同,可分二步:(1)行笔时,须路带波澜,至(a)处,提笔圆势而行;(2)至(b)处,笔渐按渐行,笔锋自然移向上方,待笔稳定后,便可纵笔圆势而下,贵在中锋“提笔暗过”;又须圆中见筋,世称“折钗股”,圆转看似技法被简化了,但对于手感要求更高,尤其表现那种柔而尤刚的质感品为不易。


所以,刘熙载《书概》中称:“转折暗过处,方知折钗股之妙,暗已处,又是留处行,行处留,乃是真诀”。


临池管窥


练习着用呗,不充分练习,光说是没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道家讲究“大道至简”,佛家也说“是真佛只道家常”,儒家“知天文、识旱涝”。世上的大道理其实就隐藏在生活的枝梢末节,同样,所有的书法理论都得落实到“练习”这两个字上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