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以前的中等師範學校培養的教師比現在大學培養的老師更受學生和家長歡迎?為什麼?

隴州核桃之窗


對於中等師範學校培養的老師與當今大學培養出來的老師之間的比較,的確是有些耐人尋味。他們二者到底是誰培養出來的學生更受歡迎,筆者不敢輕易妄下決斷,畢竟沒有這方面的具體數據作為支撐。因此,無法給他們做出更加明確的比較。



過去中等師範學校培養出的老師的確很優秀,因為那是有資格去中等師範學校上學的學生基本都是學習成績很好的,他們甚至在全縣成績都是名列前茅的。因此,中等師範學校培養出的教師往往文化知識素養比較高,他們的學習能力也是非常好的,而且那時的學生也是真正踏踏實實地一門心思撲在學習上,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知識素養,當走出校門的時候已然成為業務知識素養很棒的教師。


現如今隨著大學的擴招,如今選擇去上師範院校的學生高考成績,可能並不能達到那時中等師範生所能到達的名次。也可以說如今選擇師範類的考生比那時的中等師範生成績稍差一點。而且如今的大學生真正一門心思啥也不幹的學習的又有幾個呢?大多數學生進入大學之後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對待學習的態度顯然與高中時代完全不同,所能領會或者學到的業務知識很難與之前中等師範生相媲美。

之前中等師範生所處的社會時代思想相對閉塞,那時的老師思想相對安定,沒有多少思想活躍的老師,他們大多數都是一門心思的想著如何去把課上好,而且那時的老師無論是對學生管理的自由度上,還是家長的信任程度上都要比現在更高,也就給予他們更充分的教育權利,他們也能更好的運用說服教育和懲戒教育的共同融合,實現二者的化學效應。



而如今師範類大學畢業的老師思想更活躍,接觸社會的層面更廣,他們對社會的理解與包容度更廣。其實,之所以如今老師的影響受到一定的負面影響,主要也是因為極個別教師沒有履行好職責或者做了有違職業道德的事情,再加上一些媒體將負面事件的擴大,形成了更大的負面效應,長此以往使得家長和學生對現在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的信任度降低,也就更談不上有多喜歡了。


東愛雨小公


本人現年52歲,85年大學畢業,一直從事高中數學教學兼班主任工作,也來談點看法。

第一,我總體支持樓主的觀點,認可那個年代的中師生當時很優秀。

第二,文革後的中師生實際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77年到80年代初入學的,是高中畢業生進入中師,畢業後差不多都是中學教師,很多還是教的高中。第二階段是83年左右(部分地區略有差異)入學的,是初中優秀畢業生(主要是農村的),畢業後多數教的小學,少數教的初中。第三階段,九十年代中後期進入中師的,這個時候隨中國經濟的進步,進入中師的學生就很差了。

第三,正如樓主說的,第一、二階段的中師生,有很多後來繼續努力,成為教育界的特級教師或其它各界的社會精英的不少,我身邊的也非常多。

第四,第二階段的中師生分化最大(樓主文中主要談的是第二和第三階段的),一部分人通過各種努力進步很大,變化很大,現在早已經遠遠超過了一箇中師生的水平。另一部分人總是陶醉在自己曾經的優秀之中,看不到別人的付出,到現在也還只是一箇中師生的水平,並且是過時的。

第五,不管多麼優秀的團隊,都不能保證每一個個體綜身優秀。我95年教過一個學生,是95年中師畢業,分到我所在中學的對面小學教書,但只是佔了編制,實際上是到我教的其中一個班插班複習考大學(文科),他中師的數學老師是我的一個朋友,我朋友告訴我他這個學生數學很優秀,但事實上,這個學生在我這個班學習一年,承包了全班數學所有考試到數第一名(含高考),並且與到數第二名還有很大差距。我還認識一個84年考上清華大學核物理系並於88年順利畢業的朋友,現在就在賣燒烤,我還常去照顧他的生意,他的生意也很一般。當然,這兩人都是個案,不能否認整體。我只是想說,曾經的優秀只是暫時領先,不代表終身優秀。那個時代的中師生再優秀,也只是一個優秀初中畢業生而已,後來的事,相差太遠。

第五,我自己並不優秀,讀高中時很懶,並且嚴重偏科,所以讀不上一流大學。工作中也不算優秀,除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得還可以外,也少了很多努力,喜歡喝酒聊天,不愛讀書,懶於寫作,常與領導對著幹等等,都決定了我成不了什麼大事,但我仍然為我的同學、同事、學生和朋友的成功鼓掌。


黃成186200535


深有感觸,我也是中師生,89年以全縣7千多考生中第16名的成績進入中師,92年被分配到一所偏遠的農村小學教書。我當時教語文丶數學、音樂丶美術四門課程。當時全校只有我一個外地老師,放學後他們都回家了,只我一個人看校,當時學校是一所祠堂改建的,那時儘管年輕,颳風下雨的晚上還是很害怕,記得那時我買了一個三節的手電筒,時時拿在手上。晚上特別空虛、寂寞,兩年時間人幾乎要瘋了。幸好鎮上初中擴招要人,我的一位當了校長的老師把我調到鎮中,不然找老婆都成問題。往事回首,不勝感慨。當時鎮中教學質量在全縣墊底,我的老師校長大膽用我們一批剛調上來的年輕中師生。首屆翻身,二屆全縣招270一中生,我校上30人,全校三個班,我班上12人。全縣前五名我班兩人,1999年中考獎得了1萬(相當我三年的工資),用這錢娶了老婆。當年以所帶班級全縣第一的成績被調到縣直城關中學(作為人才引進)。到縣直當了四年語文教師,首屆全班52人,120分中考試卷過100分30多人,城裡的孩子就是聰明。隨後幹班主任,2015屆打破我校多項記錄,一個班上市重點9人(全縣招64人),縣重點一中46人。重點上線率達70%以上。2017全縣抽考囊括所有單科和綜合全縣第一名。2017年46歲以市第二的排名評上高級教師,作為一個起點中師生,我心足矣。我覺得起點學歷並不重要,關鍵是要有一顆向上的進取之心,一顆把事業盡力做好的愛心。


13871851086清泉石上


我不評判誰強誰弱,我只說說我們學校的事情。學校近幾年考調進來很多老師,有師範院校畢業的,有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生。今天安排課程,今年新考調進來的數學老師表示,自己無法勝任5.6年級數學教學,1年級沒有經驗,所以只願意上3.4年級的某個班數學,不當班主任,接學校食堂管理的出納,一臉不高興。其他年輕老師是這樣的:第一個老師教導主任,報賬員,二年級語文當班主任,第二個老師德育主任,六年級班主任教語文,第三個老師因為家長不要他教這個班數學,現在安排四個班科學,第四個老師,修產假剛回來,帶小孩,一個班語文,當班主任。老教師,兩個班數學,一個班班主任,伙食團會計。我不知道現在年輕人怎麼回事,拈輕怕重,各種找藉口,不願意上課。


普洱茶19258254


我是80年代考上的中師生,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1.入學成績優異。當時考中師時先錄取中師再錄取高中,所以中師生是學習成績最優異的。

2.文化知識功底深厚,我上的是老牌師範學校,教我們的很多教師都是名牌師範大學畢業,教師素質很高。學校管理很嚴,學校的作息管理、考試管理等都和高中一樣,所以中師生具有深厚的文化知識功底。而中師生學習課程又很廣,語數音美體無所不及。所以中師生能勝任中小學很多課程,因此中師生很受學生和家長歡迎。

3.勤奮踏實樂於奉獻的工作精神。因從小接受的教育思想就是勇於奉獻,舍小家顧大家,所以中師生的工作態度決定了家長學生喜歡他們。

4.中師生是初中畢業考上的,參加工作較早,同樣年齡,中師畢業的教師教齡長,教學經驗豐富。再加上中師畢業的教師現在年齡很多在四十歲左右,精力充沛,年富力強,因此中師生是學校的中堅力量,很受學生和家長歡迎。


lucky134624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當年的中師生是每個 縣的學習精英,進入師範學校後學校沒有分專業,什麼都學,走出學校後就是萬精油,什麼都會,當然不是每一樣都精。但對付小學教學應該沒有問題,當時的社會,學生對教師很尊重,學習風氣也很好,教師工作積極性很高,要教好學生,教師必須獲取更多的知識,所以當時的中師生基本都讀了涵大,專科是多數,有少數本科。現在的師範院校畢業的學生,也不能說他們沒有本事,只是現在的教育不知道怎麼了,家長不重視,學生不願意學,甚至還出現辱罵,毆打教師的現象,有些媒體還故意歪曲教師,繼而出現教師不敢管學生,這樣的現象教師在有知識,再有本事的老師也教不好學生。所以應該說各有所長,是天時地利不同罷了。


五蓮峰居士


我是1991年初中畢業考入中師,當時的目的並非為了教書育人,而是進入體制內,在當時以農業為主的時代捧上鐵飯碗,讀書不交學費,每個月有五十元左右的生活費(基本父母不再花錢),畢業後直接分配工作。我們整個縣有一萬多考生,錄取了50個人左右,這些學生基本都是農村戶口的優秀初中生,現在更是我們當地基礎教育的頂樑柱。不過從1992年開始,有了定向委培,指定到某些村小,錄取分數線開始降低,學生整體素質下降。再到後來,隨著教師學歷要求的提升,初中畢業優秀學生不再報考師範,到1998年中等師範學校有的升級為師範學院,有的改為普通高中,中師生成為歷史。附加一句話,我們當年考不起中師中專的才會去讀高中!


xieqiang24


我是80年代的中師生,我也想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第一,80年代到90年代前期考上的中師生是現在教師中最優秀的一批人,沒有之一。當時每個縣能考上中師的不超過50個,每個鄉鎮中學一般一到兩人,錄取率低的令人髮指,有許多應該上北大清華的學生都滑入這個群體,舉個例子吧,當年和我同級一個學生考了613分(總分640,而且當時政治最高分是83分)。這些同學都是因為窮和國家戶口(懂的人不多了)最終變成鄉村中小學中一員,實在令人唏噓。

第二,這些學生在當時讀書時受當時信息傳播所限,思想單純,品德高尚。絕大部分人以學高為師,德高為範,努力學習,振興教育的師德標準要求自己。加上天資又高,真正是藏龍臥虎

在教學中自然得心應手,備受學生喜歡

第三,因為出生大都貧寒,在求學過程歷經坎坷,他們對貧寒學生自然多了幾分關愛,學習上要求嚴格,也使他們受到學生和家長的尊敬

第四,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都即將老去,他們也是自己人生最失敗一批人,他們不會掙大錢,不屑於溜鬚拍馬,自我清高,買不起房,送不了子女出國,都與當今社會格格不入,連他們的子女都瞧不起他們,而且子女們都發誓不再成為他們(這也是他們希望的),希望社會能善待他們吧


邊角見


“以前的中師生”應該是特指八十年代吧,那時候的中師生大多是“品學兼優”,大多中考成績超過縣一中的好面子,他們智力超群,學習基礎好,學習能力也很強。



而“現在的大學生”很多不能算嚴格意義上的大學生,因為他們之所以能上大學是源於擴招。八十年代全國大學生一般每年不會超過五十萬,而現在,2017年,795萬。正因為擴招,很多智力平常,學習平常者都能進入大學。他們中的相當部分人和當年的中師生智力學習力不在一個水平上。

老師不聰明,學生再聰明也不可能有好成績,智慧的光輝有時候能讓人對思維產生濃厚的興趣,能讓人對知識有更大的興趣。比如同一道數學題,有些老師就知道一種解法,而有些老師能給出多種解法。這就是區別。同樣一個知識難點,有些老師不知道怎麼教授,而有些老師能讓學生在輕鬆愉悅中接受。這其中就有智力的因素。



“”現在的好大學生”都不願意當老師。當老師苦累,工作時間長,工作壓力大,待遇低,職業發展天花板低,這些都阻礙優秀的大學畢業生走進教師隊伍。也就是說,願意當老師的大學生,往往是成績不夠好的那一撥。本來讀書時成績就不是很好,知識上有漏洞,這樣的老師來教學生,能教好嗎,加上智力水平一般,學習能力又不夠,參加工作後在知識上不可能再有很大的提升。暑假此事9分者居然進入面試,讓人對於老師更加看不起,如此低能者倘若進入教師隊伍,不是害孩子是幹什麼?

前天,兩位領導到單位來,談到師資問題,說到近年來很多省招大學生不堪重用的問題,說到目前初中戰鬥在第一線的仍然是五十歲左右的老師,說那批人現在哄著還能出點好成績,說年輕的即便哄也出不了好成績,因為他們智力和學習力學習基礎都有欠缺,我們都深以為然。



另外,與現在的大學生比,當年的中師生還有著興趣愛好比較廣泛的優勢,因此,人們普遍覺得當年中師生比現在大學生更受歡迎。

你覺得呢?倘若認同,不忘關注哦!😊


文軒閣


提問題的人太糊塗。分不清東西南北。

第一,原來的中師招的是中學成績最好的學生;現在的大學——你認為的——其實是二本三本高職高專的大學生,他們是中高考中的垃圾生,沒法比。

第二,更受學生和家長歡迎的老師,到底是好老師還是壞老師?評價老師的標準你不能亂改,你沒這權利和能力。

第三,老師水平的高低是不由大學決定的,它是由教師職業的社會地位決定的。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只能說明,教師的社會地位越來越低了,無法吸引優秀人才的加盟。

我們要反思:當我們無知地在這裡怨聲載道的時候,當我們無恥地指責教師的時候,我們是多麼可笑!教育無需辯駁,他們在用腳給你投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