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辅政四大臣”和同治“赞襄政务八大臣”有何区别?

小鉡


顺治驾崩前安排的“四大臣辅政”和咸丰驾崩前安排的“赞襄政务八大臣

”没有根本区别,它们都是:皇权(并非皇帝本身而属后宫势力)与满贵族间的权力斗争。当然,有人会说有皇族呀,主要是看谁做主、谁威胁大,因此,皇权与满贵族权力斗争并无不对。

在本质相同的基础上,有两大不同:

(1)清初皇权不稳贵族势力颇大,皇权只能依靠部分贵族势力打击嚣张贵族,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视之为“掌握兵权”的权臣与皇权的斗争;晚清的贵族势力已经不能控制兵权,对于“不掌兵权”的权臣只能依靠汉族地方武装

为抑制满贵族(八旗)势力,顺治皇帝“复活”明朝的“巡按制度”,重用汉人官员削弱贵族权力。

鳌拜 索尼 遏必隆 苏克萨哈

最终,顺治亡故后,康熙年幼“辅政四大臣”掌权,乃是贵族权力占据上风。在此情况下,孝庄利用“四大臣”间的不合拉一部分打一部分,直到康熙亲征。

康熙也争气,皇权逐渐稳固,又经过雍正“铁腕”,皇权终于压制住了贵族权力。

(2)顺治康熙时期,清朝处于上升期,面对巨大的汉人势力,虽然皇权与满贵族间有斗争,但总体上依靠“汉八旗”,皇权和大部分贵族仍然比较团结和上进。同治光绪时期,清朝已经进入朝代末期,大部分“八旗子弟”已经腐朽没落、已经被“儒家化”,只能依靠汉地方武装

儒家化后的满人既失去了祖先的勇武,又沾染了我们汉人在朝代末期的通病——腐化堕落,更有了一种“爷”文化——表面强梁,为了个人面子儿可以什么都不管。那么,前者的腐化堕落是主体。既然如此,如果想腐化堕落那就需要听从皇权的。

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

慈禧作为后宫势力完全有资格代替皇帝。只要皇帝不亲政,慈禧就可以永葆权力。这也是为何她喜欢让“小皇帝”出现的原因。

相反,“八大臣”时期的满贵族势力,因为“八旗”已经腐化、对皇权倚重化,其权力早已经被皇权削掉,大部分人不敢“以小反上”,清初的那种“旗主老爷”一声令下敢造反的情景已经早没了。

所以,八大臣只能依靠曾国藩、左宗棠等汉族地方武装逐步控制军队,与两宫一王对抗。

慈禧、奕䜣等人则依靠传统“忠君”思想,利用汉地方武装间对于“荣华富贵”地希望心里各个击破,从而汉地方武装也无法形成合力。

如此,“八大臣”轻易地被慈禧、奕䜣等人消灭。而“四大臣”被消灭的历程要更负责、皇权更危险一些。


坐古谈今


向敬之

同治赞襄政务八大臣,可视为辅政大臣的另一种表述,同样是辅政幼主的重臣。

但是,它与康熙辅政四大臣,有着鲜明的区别:

1.成员组成不同。康熙辅政四大臣,除遏必隆有太祖第四女穆库什所生的裙带关系外,四辅臣主要以上三旗内大臣的资格入选,并无宗室成员参与。而同治赞襄政务八大臣,御前大臣四人,皆为宗室成员,载垣为怡亲王,端华为郑亲王,景寿为道光女婿,肃顺为端华之弟。

2.民族和旗属成分不同。康熙辅政四大臣,都是满洲上三旗的勋贵。同治赞襄政务八大臣,载垣、景寿、穆荫隶属上三旗,端华、肃顺兄弟为满洲镶蓝旗,而匡渊、杜翰、焦佑瀛为汉臣。

3.决策权限不同。康熙辅政四大臣,共同商议国事后,报孝庄太后批准。同治赞襄政务八大臣,代行皇权,强横逼主,使慈安皇太后与同治帝钤印代朱批权形同虚设。

4.内部团结不同。康熙辅政四大臣以两黄旗三人加正白旗一人组成,相互排挤打压,出现了鳌拜矫诏处死苏克萨哈之事。而在两黄旗内部,鳌拜与索尼也缠斗不休,索尼孙女被选为皇后,鳌拜极力阻扰。而同治赞襄政务八大臣,载垣、端华“昏聩无能”,都对排名第四的肃顺马首是瞻。

5.权臣出现时间不同。康熙辅政四大臣中的权臣鳌拜,于康熙六年首辅索尼死后,威福自专;而肃顺颇具才干和远见,在咸丰朝历任左都御史、理藩院尚书、户部尚书、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协办大学士和署领侍卫内大臣,曾在咸丰八九年间,胁迫处死原任大学士、宗亲耆英,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柏葰。

6.满汉政见不同。康熙辅政四大臣集体崇满抑汉,贬抑汉臣;而肃顺主政,打压满臣,重视汉人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使之掌握兵权,推行以汉制汉策略。

7.存在时间和结束方式不同。康熙辅政四大臣于顺治十八年正月至康熙八年五月存在,持续八年零五月,以鳌拜被圈禁结束,而索尼早逝,苏克萨哈内讧而死,遏必隆被革职后又复出。咸丰赞襄政务八大臣,仅存在两月,肃顺被杀,载垣、端华被勒令自尽,其他五人被革职,永不叙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