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职时,涨薪都留不住人,员工心里到底想啥?只有这两个原因吗?

欢迎点击右上角“+关注”,与大家一起探讨及分享管理方面的内容!

(私信给吴老师留言:视频;即可免费领取1小时40分钟的企业绩效激励内训视频)

离职是每个职场人必经的课题,不管你的工龄有多长,不管你的职位有多高,都经历过并且还会经历“离职”。

关于这件事,我们最熟悉的就是马云的那句话:“导致员工离职无非两个原因:钱,没给到位;心,委屈了。

但其实,有这样一种情况,就是当我们想从一家公司离职的时候,就算领导提出给我们涨薪水,却也不愿意再继续待下去了。

离职时,涨薪都留不住人,员工心里到底想啥?只有这两个原因吗?

能者多劳,利益均分,和你说团结

几年前,我从一家公司辞职,当时辞职信上我写的原因是,工资太低。其实真正的原因我压根就没有点出来。几年过去了,如今再联系还在那家公司的同事,他们告诉我说,这几年公司大幅度提升待遇,可是骨干员工却走的差不多了。听到这样的消息,我立马知道,当初让我辞职的原因,这个公司还是没改。

离职时,涨薪都留不住人,员工心里到底想啥?只有这两个原因吗?

当时在那个公司,我算是被领导非常器重、重用的员工之一,所以自然领导把很多工作安排来给我做,然后就是各种许愿和奖励诱惑。当然最后领导也没有食言,也都兑现了。我自己却发现,这种奖励并不是说对我一个人,而是每个人都有,自己一份功劳分到了每个人都上,甚至有些人在项目里面什么事情都没做,最后拿的比我还多。我找领导反馈,说明明自己事情做了那么多,为什么自己拿的还比不过那些不干事的人。

结果领导说,要注意团结,你的工作不是你一个人做出来,而是大家做出来的。其实说白了就是大锅饭,每个人都一样。我算是看透了,在这个公司,能者多劳是真的,但是要想多干多得那是不可能的,最后就是吃大锅饭,没就算有差距,也不过是几百块钱的差距。可见干多、干少一个样,甚至你不干事,最后也不会少你一份。我算是对这个公司彻底失望了,于是就辞职了。

离职时,涨薪都留不住人,员工心里到底想啥?只有这两个原因吗?

中国有句古话叫:“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句话尤其在职场中体现的非常明显。特别是发奖金、发工资的时候,总有那么些人打听你拿了多少。如果你的拿的比他们少,他们不说什么,要是你拿的哪怕比他们多一点点,他们就会说你凭什么拿的比他们多。他们是不会在乎你比他们多干了多少事、多付出多少心血。而领导们为了所谓的部门团结和给自己减少麻烦,于是就平均分配,大家都一个样。结果就是干的人积极性大打折扣,要么沦为一样混日子的员工,要么就选择跳槽。

离职时,涨薪都留不住人,员工心里到底想啥?只有这两个原因吗?

好员工被逼走,未必是因为钱的问题,很多时候是一个认同的问题。一个好领导、好公司,不光要重用好员工,更要懂得保护好员工,更要敢于给好员工多分钱,并顶住其他员工的压力。如何分钱才是最好呢?那一定是在确保工厂有钱赚的情况下,通过增值部分给员工加工资。小编推荐员工与企业双赢的薪酬设计方案:

一、增值考核加薪法(在确保企业利润的情况下,根据员工人创价值给员工加工资)

1)入职三个月转正前,业务助理:业绩平衡点为低值(如10万/月),主要关注过程性指标(如:跟踪量、询盘量、电话量、考核分值等),奖励力度为小值。

离职时,涨薪都留不住人,员工心里到底想啥?只有这两个原因吗?

2)入职6个月转正后,初级业务员:业绩平衡点为中值(如20万/月),主要关注效果性指标(如:毛利额、回款率、培训考核等),奖励力度为中值。

离职时,涨薪都留不住人,员工心里到底想啥?只有这两个原因吗?

3)入职1年后,中级业务员:业绩平衡点为常规值(如30万/月),主要关注效果性指标(如:毛利额、回款率、培训考核等),奖励力度为常规值。

离职时,涨薪都留不住人,员工心里到底想啥?只有这两个原因吗?

4)高级业务员:1年平均业绩达500万以上,次年自动升级为高级业务员,KSF薪酬增长20%-30%,奖励力度为高值。

离职时,涨薪都留不住人,员工心里到底想啥?只有这两个原因吗?

增值加薪法,给员工提供了没有上限的加薪模式,员工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创造更好的结果,为自己加薪。

对企业来说,员工拿的越多,赚得越多,且不增加成本。

增值加薪法的核心价值:利益趋同,思维统一,追求企业与员工共赢。

原为世界500强企业高管,曾先后就职于台企、民企、外企。了解各种企业的薪酬绩效管理模式。

现为企业管理咨询师。致力于帮助企业解决“薪酬绩效”、“员工激励”、“股权及合伙人设计”等绩效管理难题!

对此,您有更好的建议和看法。欢迎评论、交流!

本文所讲的增值加薪模式,来自《绩效核能》行动版这本书,其介绍了增值加薪模式,PPV模式、积分式等实操内容和案例,想深入学习的,建议点击以下《了解更多》链接购买!书内附数十个行业案例,送独家视频学习资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