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貓新零售:線下持久戰是關鍵

天貓新零售平臺的線下能力將在今年雙11進行一場大檢閱——天貓將在全國12個城市的100個核心商圈,400個城市的20萬智慧門店,組織近50萬超級導購迎戰新零售。

天貓新零售:線下持久戰是關鍵


門店是幫助品牌獲得新客、留住老客的最佳交互場所。一個品牌的營銷規劃,就是在做資源配置。新零售就是在大數據驅動下的人貨場重構。

全渠道融合,業界一直在提倡,“線上線下,同時、同款、同價”,但為什麼大部分品牌商做不到?它們一方面是要避免產品同質化渠道互博,另一方面是避免線上線下利益博弈。而新零售則從三個層面來突破:

人,主要是兩個層面:顧客、導購。

新零售是以用戶為中心。比如,標準的商品/服務,在交付消費者時,能產生一種私人訂製的體驗,讓顧客深刻記住商品品質與優質服務交付時的最後一秒,而後成為忠實粉絲、產生復購。

品牌店主的苦惱是店員人力成本上升,而人效得不到提升,這背後很大因素是導購離職率普遍在30%以上(3—6個月),而傳統導購是銷售終端,典型的CPS模型,收入和銷售佣金直接掛鉤,新零售導購是要採用CPA模型,將導購作為顧問服務和發展會員的終端。釘釘以新零售導購工具的身份相應入局,即便用戶數與打開率都比微信低,但隱私保護性、轉化率高是阿里堅信做這件事的決心。

貨,爆款不是唯一,嚴選並非捷徑。

流量紅利已經不在,而互聯網嚴重縮短了用戶喜新厭舊的週期,單品爆款不再奏效,而序列產品迭代不能滿足用戶預期,將加快被市場淘汰。越往後,用戶觸點的體驗競爭就越發重要,它附著精神情感表達、場景代入、服務體驗。天貓試圖以直播、短視頻等方式,豐富品牌與消費者互動,同時帶國貨出海,比如走時裝週,推聯名款跨界營銷。

網易嚴選、淘寶心選這類ODM模式的工廠電商,最終勢能集中在“強制造,弱品牌”供應鏈身上,他們會吸附在流量平臺上。對品牌商而言品質是底線,溢價是追求,供應鏈再強也是隱匿品牌身後的,所以品牌的新品創新能力尤為重要,但新品存活率不足5%。看到這個機會,天貓新品創新中心在“雙邊市場”發揮作用,左手消化消費者數據,右手輸出給品牌商作為新品研發參考。

場,硬件優化觸點體驗,軟件入雲提升效率。

傳統零售模式下的商場和門店的營業時間、當日客流都受限,線下消費場景改造就直接影響到單店業績,而“場”的升級有兩個方向:

1)硬件,比如門店SI升級(裝潢、照明、空間格局等)、增加LED屏(雲貨架)、智能收銀系統等,每個吸引用戶到店,襯托商品內在價值,遵循與用戶交互中的每個觸點達到最優體驗。

2)軟件,開設“雲店”,供應鏈系統、商品管理系統、會員系統打通,區別於官方旗艦店的“千人千面”,雲店把單店在線化後,保留了門店區域特徵的同時,實現線上線下同款同價,主攻離店客戶和復購用戶,把單店變成“一個前置倉”,在線化後不受時間、位置限制。

阿里收購大潤發後,對線下門店進行了數字化改造,再明確“盒小馬”這類新業態創新方向後,接下來是採購、營運、客服、供應鏈等環節互通。

阿里一方面用天貓做品牌新零售數字化轉型主力軍,另一方面收編擁有線下實體網點的價值窪地,然後進行改造。一旦成熟盈利後,便可以進行規模化“嫁接”,願意接種者(傳統零售商)順其自然就成了阿里用戶增長的外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