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吳廣起義中,為什麼吳廣不能稱王?

吳廣(?-前208),字叔,陽夏(今河南太康)人 ,秦末農民起義領袖。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朝廷徵發閭左屯戍漁陽,陳勝、吳廣為屯長。他們行至大澤鄉(今安徽宿縣東南),為大雨所阻,不能按期到達。按照秦法,過期要殺頭。陳勝、吳廣便發動戍卒起義,提出“大楚興,陳勝王”的口號。陳勝自立為將軍,以吳廣為都尉,用已被賜死的秦始皇長子扶蘇和楚將項燕的名義號召群眾反秦。 次年,圍攻滎陽的假王吳廣與義軍將領田臧意見不合,被田臧假借陳勝的命令殺害。

秦二世元年(前209),一場反抗暴秦的起義之火在秦帝國內開始蔓延,起事者正是陳勝吳廣。僅僅九百戍卒,因不堪暴政,揭竿而起,迅速彙集成一股起義洪流,建立了張楚政權。

這場起義的領頭人陳勝和吳廣,是名副其實的草根英雄,但也是下層窮苦民眾中敢想敢做,有智謀有擔當的非常人。陳勝吳廣的起義其實也是順應民意,因為在當時趙高把控的秦二世政權下,百姓民不聊生,食不果腹,路有餓殍之事屢屢發生,所以反抗的種子早就開始萌芽了。

陳勝吳廣起義中,為什麼吳廣不能稱王?


再加上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情況就是,陳勝起義前夕,出任屯長,攜領九百下民,應秦二世要求前往邊疆戍邊送死。因為路上遇到點問題,所以趕不到了,既然趕不到,那這九百多人就是必死無疑,所以陳勝一咬牙,橫豎是個死,反了!然後就開始尋人商量。

陳勝吳廣起義中,為什麼吳廣不能稱王?


遍觀這些戍卒中,能夠稱得上人才,叫得上名號的,好像也就吳廣和一個沒有姓名的算命先生,陳勝一嘆,將就用吧!一經商量,吳廣大力贊同,本身他就是有野心有抱負想幹一番大事業的人,如今機會在前,怎能不抓住。另一個算命先生也是大力贊同,還說這事順應天命,但是若要你陳勝領導起義,還要得民心,先卜一卦吧!

陳勝吳廣起義中,為什麼吳廣不能稱王?


陳勝心裡也明白,當時的老百姓普遍迷信,信奉諸神偶像。所以要順理成章,那就要天命所歸。陳勝便聽從算民先生的主意,故意捕了條大魚從魚嘴塞張寫了“陳勝王”的字條進去,然後放生。待得下游的戍卒又捕了剖開一看,“陳勝王”?這就蹊蹺了,難不成是要陳勝稱王?將信將疑!到的夜晚,算命先生趴草叢裡學狐狸叫,仔細一聽是:“大楚興,陳勝王。”這下,這些戍卒不在懷疑了,紛紛擁戴陳勝為王,開始起義。

陳勝吳廣起義中,為什麼吳廣不能稱王?


起義開始後,陳勝給自己找了個“親戚”,打著“楚王遺後”的旗號,攻破了大澤鄉和蘄縣,自立為王,建國“張楚”。

只不過,雖然“智謀一般,勇武有餘”的陳勝贏得了歡呼,卻沒能贏得民心,最後也失了天下,張楚政權不過存在了六個月。反觀前後,終究還是底層農民階級上位的階層侷限性使得陳勝終究做錯了路。稱王后的陳勝愈發驕傲、猜忌,苛察親屬、聽信讒言、誅殺部將,借田臧之手殺死了同甘共苦的吳廣,致使上下分離,人心渙散,落得個被部下反叛殺死的結局。

陳勝吳廣起義中,為什麼吳廣不能稱王?


陳勝吳廣起義雖然短暫,但是這拉開了往後項劉之爭的序幕,對中華歷史影響深遠。正是因為他們勇敢的起義,從而改變了中國的歷史。

陳勝是陽城人,字涉。吳廣是陽夏人,字叔。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徵調貧苦平民九百人去戍守漁陽,駐在大澤鄉。陳勝、吳廣都被按次序編入戍邊的隊伍裡面,擔任了小頭目。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計已經誤期。誤期,按照秦朝法令都要斬首。陳勝、吳廣於是一起商量說:"現在逃跑也是死,起義也死,同樣是死,為國事而死可以嗎?"陳勝說:"全國百姓長期受秦王朝壓迫,痛苦不堪。我聽說秦二世是秦始皇小兒子,不應當立為皇帝,應當立為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蘇。扶蘇因為多次勸戒秦始皇的原因,皇帝派他在外面帶兵。現在有人聽說扶蘇沒有罪,二世卻殺了他。百姓多數聽說他賢明,卻不知道他已經死了。項燕做楚國的將領的時候,多次立有戰功,又愛護士兵,楚國人很愛憐他。有人認為他死了,有人認為他逃跑了。現在果真把我們的這些人冒充公子扶蘇、項燕的隊伍,向全國發出號召,應該有很多響應的人。"吳廣認為陳勝所說的正確。於是二人去占卜。占卜的人知道他們的意圖,說:"你們的事情都能成功,將建立功業。然而你們把這件事向鬼神卜問一下吧?"陳勝、吳廣很高興,又考慮卜鬼的事,說:"這是教我們首先威服眾人罷了。"於是用丹砂在絲綢上寫道:"陳勝王",放在別人用網捕獲的魚的肚子裡面。戍卒買到那條魚回來煮著吃,發現魚肚子裡面的帛書,本來已經對這件事感到奇怪了。陳勝又暗中派遣吳廣到戍卒駐地旁邊叢林裡的神廟中去,在晚上用竹籠罩著火裝作鬼火,像狐狸一樣叫喊道:"大楚復興,陳勝為王!"戍卒們夜裡都驚慌恐懼。第二天,戍卒中到處談論這件事,都指指點點,互相示意的看著陳勝。

押送戍卒的兩個軍官喝醉了酒,吳廣故意多次說想要逃跑,惹軍官惱怒,讓軍官責辱自己,以便激怒那些戍卒。軍官果真用竹板打吳廣。軍官又拔出寶劍來威嚇,吳廣跳起來,奪過寶劍殺死軍官。陳勝幫助他,一同殺死了兩個軍官。陳勝、吳廣召集並號令眾戍卒說:"你們碰到了大雨,都已經誤了朝廷規定的期限,誤期就會殺頭。就算朝廷不殺我們,但是戍邊的人十個裡頭肯定有六七個死去。再說好漢不死便罷,要死就要取得大名聲啊!王侯將相難道是天生的貴種嗎?"眾戍卒都說:"聽從您的命令。"於是就冒充是公子扶蘇、項燕的隊伍,順從人民的心願。軍隊露出右臂作為標誌,號稱大楚。他們築起高臺,在臺上結盟宣誓,用尉的頭祭告天地。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起義軍首先攻下大澤鄉,吸收民眾參軍後接著攻打蘄縣。蘄縣攻下之後,就派符離人葛嬰率領部隊去奪取蘄縣以東的地方,攻打銍、酇、苦、柘、譙等地,都攻佔下了。在行軍時又沿途吸收群眾參加起義軍,等到到達陳縣,起義軍已有戰車六七百輛,騎兵一千多,步兵幾萬人。攻打陳縣時,郡守和縣令都不在城中,只有守丞的譙門中同起義軍作戰。守丞戰敗,被殺死了,起義軍就進城佔領了陳縣。過了幾天,陳勝下令召集三老、豪傑一起來集會議事。三老、豪傑都說:"將軍親身披著堅固的鐵甲,拿著銳利的武器,討伐無道的秦王,進攻暴虐的秦朝,重新建立楚國,論功勞應當稱王。"陳勝就立為王,宣稱要重建楚國。在這時,各郡縣受秦朝官吏壓迫的人,都懲罰那些當地各郡縣的長官,殺死他們來響應陳涉。 由上述情節可見,陳勝的智慧、才能、計謀都在吳廣只上,故只能是陳勝稱王,而吳廣作副手了。

秦二世元年(前209),一場席捲全國的農民大起義爆發,最終埋葬了秦王朝。最初點燃革命烽火的是陳勝與吳廣,他們率九百戍卒揭竿而起,很快匯成一支巨大的洪流,建立了張楚政權。不久,陳勝以吳廣為假王,率重兵進攻滎陽(今屬河南)。然而,正當起義鬥爭深入發展時,吳廣被其部將田臧殺死,這一事件給起義軍造成了極大的損失。

吳廣為什麼會被殺?據《史記·陳涉世家》記載,吳廣領兵攻滎陽時,另一位起義將領周文率十萬義軍直搗咸陽,因孤軍深入,形勢極為不利。數月後,終因寡不敵眾,慘敗於澠池(今屬河南)。這時,秦王朝組織數十萬軍隊,反擊義軍。田臧等人見周文戰敗,秦軍不久即至,滎陽遲遲未克,就準備分部分兵力牽制滎陽之敵,以大部分精兵迎擊秦軍。他們相與商議說:“今假王(吳廣)驕,不知兵權,不可與計,非誅之,事恐敗。”於是假借陳勝之命殺了吳廣,獻其首級於陳勝,“陳王使使賜田臧楚令尹印,使為上將”。時在秦二世二年(前208)十一月。從這段史料可知,吳廣驕蹇自大,剛愎自用,以至於部下無法與他商議軍事行動計劃,不得不殺之。有的通史著作據以稱“吳廣驕傲無能,被部將田臧殺死”。然而這一結論,並非無懈可擊,理由是:一,《史記·陳涉世家》稱“假王驕,不可與計”,此話出於欲取代吳廣的田臧等人之口,其可靠性值得懷疑。二,《史記·陳涉世家》載:“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司馬遷在此用了褒詞,可見吳廣的為人並不是如田臧所說的這般“驕蹇”。三,《史記·陳涉世家》中僅載陳勝為王后驕傲、,武斷的行為,對吳廣的“驕蹇”隻字未提,怎能憑田臧的一面之辭妄下定論?

在上述疑問的基礎上,人們展開了深入的—探討。廣說認為,田臧和吳廣在軍事行動上存有分歧,無法統一。面對強大的秦軍,田臧不得已殺吳廣,以求預定的軍事行動能順利實施。其後,田臧取得陳勝任命,分兵留守滎陽,親率主力迎擊秦將章邯所率秦軍於敖倉,結果兵敗而死。

一說認為,吳廣之死與陳勝有關。陳勝為王后,任用親信,妄殺故人,苛察臣屬,使諸將士離心;與吳廣的關係也不如初起事時那麼融洽、默契。可以推測,田臧殺吳廣得到了陳勝的默許。否則又何須“獻首於陳王”?而砍掉陳勝左右臂的田臧,又怎能當令尹、為上將?

還有一說認為,對吳廣的死因,應放到當時的歷史環境中考察。秦末農民戰爭時期,群雄蜂起。田臧是個懷有個人野心的人,不甘久處吳廣之下,又苦於無法超越他,因此說吳廣“驕,不知兵權”,或許只是除去吳廣以取而代之的藉口。

吳廣被殺的原因,沒有更多的史料來確定某一說。但一位農民戰爭的領袖,沒有死在殺敵的戰場上,而倒在部屬的刺刀下,箇中原因,終究還是值得探究的。 、-

那麼,這場起義這麼受到民眾的支持,為什麼持續了六個月之後就銷聲匿跡了?道理其實很簡單,“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在自己的實力未達到穩定的狀態之前,最好不要貪求稱王稱霸的虛名,以免造成其他勢力更大的打壓。然而陳勝沒有看到這一點反而變得自大起來,勝利衝昏了他的頭腦,使得他無法區分當前的利害。加之,陳勝派了很多部下到各地,致使這些人發展了自己的勢力,最後陳勝無法掌控。

那麼,吳廣真的是被部下殺死的嗎?推測有三個原因,第一個是部下殺害,“吳廣驕傲無能,被部將田臧殺死”。是被一個叫田臧的殺死的,但是這個說法不太準確,吳廣素愛人,不存在驕傲無能的情況,另一個說法認為,吳廣之死與陳勝有關。吳廣被殺的原因,並沒有相關的史料有所記載,也許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謎題會被解開。

陳勝吳廣“起義”,本身就是一個陰謀????????

說起陳勝吳廣基本上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我們的課本里就有《史記陳涉世家》的節選。我們對於陳勝吳廣的印象最初也是來自太史公司馬遷的《史記》。是他們引領了反抗暴秦的大潮流。但是,事實真的像史書中所說的那樣嗎?我們抱有很大的懷疑。

《史記陳涉世家》中說,秦國朝廷徵發一批百姓去戍守漁陽,但到了大澤鄉這個地方,因為大雨,導致了道路不通。按照秦國的法律,誤期就要問斬,所以大家一合計,反正都是死,不如就造反了吧。正好,陳勝和吳廣正好是其中的兩個小頭目,於是他們就殺了押送的官兵,然後就開始造反了。

陳勝吳廣起義中,為什麼吳廣不能稱王?


關於這一段的記錄,以前人們都覺得很符合邏輯。被逼死了,就只有造反了。但是隨著《雲夢睡虎地秦簡》出土,這個邏輯就不存在了。在《雲夢睡虎地秦簡》中有一篇《秦律十八種·徭律》講的就是古代秦國對於徭役的律法。其中說到“為朝廷徵發徭役,如耽擱不加徵發,應罰二甲。遲到三天到五天,斥責;六天到十天,罰一盾;超過十天,罰一甲。(大意)”,“降雨不能動工,可免除本次徵發。(大意)”

從這些話中,我們可以看出,根本沒有誤期會被殺頭的律法。甚至遲到個三五天也就是被罵一頓,寫個檢查什麼的。可見秦朝的律法是十分人性化的。

陳勝吳廣起義中,為什麼吳廣不能稱王?

雲夢睡虎地秦簡複製品

那為什麼《史記》上會有完全不同的記載呢?這可能就是陳勝吳廣的一個巨大的陰謀。《秦律》是刻在竹簡上的,只有官吏會精通和知曉,而一般的民眾所知並不清楚。而後來秦末戰亂,項羽又一把火燒了秦宮,大量的記載資料被毀滅,能留存下來的幾乎難能可貴了,所以到了漢武帝時代,估計也沒有現成的秦律去查證了。

那最大的可能就是,這個“失期,法皆斬”是陳勝吳廣用來哄騙大家的。

我們推論,最大的可能就是。陳涉是一個有野心的六國貴族後裔,到了他這一代,已經落魄為普通平民,靠給他人打工為生,有一點學識,卻又從小混跡市井。所以才會有耕田時冒出“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的話來。他對辛苦勞作並不感興趣,心比天高,想要一步登天。所以就趁這次徭役,精心策劃了一場造反。

陳勝吳廣起義中,為什麼吳廣不能稱王?


大澤鄉起義怎麼看都不像是一次倉促的臨時揭竿而起。從喊的口號,舉的旗幟,以及裝神弄鬼的手段,都像是早有計劃。

項燕是楚國的名將,扶蘇是楚國公主所生,具有楚國王室的血脈。既要“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又要“高舉楚國王室的大旗”。最後再矇騙和他一起的九百多百姓,騙他們要殺頭的,讓他們和自己的利益捆綁在一起。終於鬧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反秦戰爭。陳涉果然是精於計算啊。

陳勝吳廣起義中,為什麼吳廣不能稱王?


可惜,陳涉雖然有一定的小聰明和學識,但是他在市井養成的性格最終害了他。他對人刻薄,自私和吝嗇,最終被他自己的司機給殺了。可見,他對身邊的人是多麼的狠啊。

陳涉為了自己的野心撬動了整個天下,最終死在了自己的私心上,也算是一個傳奇人物了。只是,這次起義的秘密卻被歷史掩蓋了兩千多年。

陳勝吳廣起義中,為什麼吳廣不能稱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